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环保降噪排气管。
背景技术
汽车、卡车等机动车辆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现代汽车等车辆产业高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排出较多的燃油燃烧后的废气,废气通过排气管排出,然而,现有的排气管在排出废气时,产生的噪音比较大,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环保降噪排气管,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汽车的环保降噪排气管,包括排气管和降噪罩,所述排气管的尾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与发动机上的废气出口之间固定安装,所述排气管上还设有降噪罩,且所述降噪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降噪罩的内部设有降噪内腔,且所述降噪内腔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隔板与所述降噪罩的内侧之间构成一个隔腔,所述降噪罩的内侧还设有隔热吸音棉。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上还卡接有等间距分布的多个分流板,且所述分流板与所述隔板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隔板为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且所述分流板为金属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降噪罩的内部位于连接管处设有过滤网,且所述过滤网为不锈钢过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的外侧喷涂有一层镀锌涂料,所述排气管上靠近发动机连接端口处还设有三元催化器,且催化器的型号为E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降噪罩的内部设有隔板,隔板上固定安装有多个分流板,分流板与隔板之间倾斜的角度为45度,而且分流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通孔,废气进入到降噪罩中后,分流板可以对废气进行导流作用,并且通过分流板上的第一通孔进行导流降音后可通过隔板上的第二通孔进入到隔腔中,隔热吸音棉进行吸音处理,分流板进行初步的降噪,隔热吸音棉可以再次进行吸音,从而提高降噪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降噪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气管;2、降噪罩;201、降噪内腔;202、隔板;203、第一通孔;204、隔腔;205、隔热吸音棉;206、分流板;207、第二通孔;3、法兰盘;4、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2,一种用于汽车的环保降噪排气管,包括排气管1和降噪罩2,所述排气管1的尾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3,且所述法兰盘3与发动机上的废气出口之间固定安装,所述排气管1上还设有降噪罩2,且所述降噪罩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所述降噪罩2的内部设有降噪内腔201,且所述降噪内腔201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隔板202,所述隔板202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03,所述隔板202与所述降噪罩2的内侧之间构成一个隔腔204,所述降噪罩2的内侧还设有隔热吸音棉205。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隔板202上还卡接有等间距分布的多个分流板206,且所述分流板206与所述隔板202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隔板202为不锈钢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隔板202上还卡接有等间距分布的多个分流板206,且分流板206与隔板202之间的夹角为45度,隔板202为不锈钢材质,分流板206可以I对废气进行导流作用。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分流板206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07,且所述分流板206为金属材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分流板206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207,且分流板206为金属材质,分流板206上的第二通孔207可以使得废气分流,从而降低废气产生的噪音。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降噪罩2的内部位于连接管4处设有过滤网208,且所述过滤网208为不锈钢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降噪罩2的内部位于连接管4处设有过滤网208,且过滤网208为不锈钢过滤网,过滤网208可以过滤掉一些较大的颗粒。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排气管1的外侧喷涂有一层镀锌涂料,所述排气管1上靠近发动机连接端口处还设有三元催化器,且催化器的型号为E6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汽车的环保降噪排气管,将排气管1上的法兰盘3与发动机上的废气端口相连接,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通过通过三元催化器的作用下,通过排气管1进入到降噪罩2中,进入到降噪罩2中后,隔板202上倾斜设置的分流板206对气流进行初步的导流降噪处理,并且气流还可通过隔板202上的第一通孔203进入到隔腔204中,隔腔204侧壁上的隔热吸音棉205进行吸音处理,从而提高降噪的质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