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系定位明确,中国的医疗卫生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和城镇的医疗服务也在这时全面展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以及“政事一体化”的管理,中国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医疗设备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各科技大国,国际大型公司相互竞争的制高点,介入门槛较高。即使是在行业整体毛利率较低、投入也不高的子行业也会不断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现,并从中孕育出一些具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因此行业总体趋势是高投入、高收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都为之侧目。中国最新研发的医疗器械产品也走在了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尖端。未来几年内,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设备市场。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
目前市场中大部分的开启器,功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直接敲打医用玻璃外壳,其瓶内的液体或是玻璃碎渣容易迸溅,对工作人员来说不安全,其操作不当,由于断口极不规则,用手掰时容易伤到手指,还容易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上述提到的目前市场中大部分的开启器,功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直接敲打医用玻璃外壳,其瓶内的液体或是玻璃碎渣容易迸溅,对工作人员来说不安全,其操作不当,由于断口极不规则,用手掰时容易伤到手指,还容易二次污染。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端设置有调节按钮,所述控制器下端设置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内部两侧均设置有挤压槽,所述控制杆一侧设置有手持把手,所述手持把手表面设置有荧光条,所述控制杆下端设置有消毒槽,所述消毒槽内部设置喷雾孔,所述消毒槽下端设置有坐盘,所述坐盘内部两侧均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下端设置有弹射装置,通过弹射装置控制旋转器来改变开启的力度,所述弹射装置一侧设置有开瓶装置,所述开瓶装置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一侧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下端设置有移动滑槽,通过移动滑槽配合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连接,可以改变敲打器两端的距离远近,有利于各种玻璃瓶型号的使用,不用拿出一些繁琐的工具进行开启,其中降低了成本低,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控制杆与开瓶装置连通,所述控制杆下端连接着旋转器,所述旋转器两侧均设置有清洗腔,所述清洗腔与消毒槽传输履带依次相连通,在开启医用玻璃瓶的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后,自动化清洗内壁,保持医用卫生,减少了细菌污染,所述清洗腔下端均设置有敲打器,通过敲打器与调节按钮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在移动滑槽交错移动,同时两端的敲打器向中间靠拢,缩短二者距离,通过敲打器表面的磨砂锯齿来对玻璃安瓿划割上面部分进行迅速敲击,无须医护人员用手分掰,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了操作伤害。
优选的,所述手持把手与控制杆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消毒槽与开瓶装置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与控制杆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消毒槽支撑于坐盘上,两者之间的距离用于与缓冲机构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旋转器一端为悬空设置,其为了与敲打器二者使用不冲突而设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其底端均有凹槽与移动滑槽连接。
优选的,所述清洗腔内部的厚度为2-3毫米。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及其使用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开启器,通过外部电源开通连接控制器A01,先将旋转器A16的头部塞入开瓶装置A06的内层中,清洗腔A14在该开瓶装置A06的内侧壁上,这时,按动控制器A01上的调节按钮A11通过挤压槽A10,自动地调整合适瓶颈的角度配合该旋转器A16,其坐盘A07内部两侧均设置有缓冲机构A04,缓冲机构A04在力的作用下压制弹射装置A05到开瓶装置A06,通过弹射装置A05控制旋转器A16来改变开启的力度,方便随时调节。
2、该开启器,通过控制杆A02一侧设置有手持把手A09,用来增强压力,其手持把手A09表面设置有荧光条A08,荧光条A08与消毒槽A03相透视,用来观看消毒槽A03的消毒液体是否适量,当玻璃瓶开启后通过消毒槽A03,释放液体由喷雾孔A18形成喷雾,清洗腔A14与消毒槽A03传输履带依次相连通,在开启医用玻璃瓶的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后,自动化清洗内壁,保持医用卫生,减少了细菌污染。
3、该开启器,通过移动滑槽A13配合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连接,可以改变敲打器A17两端的距离远近,有利于各种玻璃瓶型号的使用,不用拿出一些繁琐的工具进行开启,其中降低了成本低,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该开启器,通过敲打器A17,敲打器A17与调节按钮A11连接,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在移动滑槽A13交错移动,同时两端的敲打器A17向中间靠拢,缩短二者距离,然控制杆A02与开瓶装置A06连通,控制杆A02下端连接着旋转器A16,通过敲打器A17表面的磨砂锯齿来对玻璃安瓿划割上面部分进行迅速敲击,无须医护人员用手分掰,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了操作伤害。
5、该开启器,通过设置了开瓶装置A06,手持把手A09来操作固定,其中旋转器A16与开瓶装置A06配合用来开启各种瓶盖,其开启方式在内部里侧,阻挡了玻璃碎片及瓶内的液体迸溅,防止迸溅人的眼里或是皮肤上,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的结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和控制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杆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消毒槽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A01控制器、A02控制杆、A03消毒槽、A04缓冲机构、A05弹射装置、A06开瓶装置、A07坐盘、A08荧光条、A09手持把手、A10挤压槽、A11调节按钮、A12第一滑块、A13移动滑槽、A14清洗腔、A15第二滑块、A16旋转器、A17敲打器、A18喷雾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持式医用玻璃瓶开启器及其使用方法,如图1-4所示,包括控制器(A01),控制器(A01)上端设置有调节按钮(A11),控制器(A01)下端设置有控制杆(A02),控制杆(A02)内部两侧均设置有挤压槽(A10),控制杆(A02)一侧设置有手持把手(A09),手持把手(A09)表面设置有荧光条(A08),控制杆(A02)下端设置有消毒槽(A03),消毒槽(A03)内部设置喷雾孔(A18),消毒槽(A03)下端设置有坐盘(A07),坐盘(A07)内部两侧均设置有缓冲机构(A04),缓冲机构(A04)下端设置有弹射装置(A05),通过弹射装置(A05)控制旋转器(A16)来改变开启的力度,弹射装置(A05)一侧设置有开瓶装置(A06),开瓶装置(A06)内部设置有第一滑块(A12),第一滑块(A12)一侧设置有第二滑块(A15),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下端设置有移动滑槽(A13),通过移动滑槽(A13)配合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连接,可以改变敲打器(A17)两端的距离远近,有利于各种玻璃瓶型号的使用,不用拿出一些繁琐的工具进行开启,其中降低了成本低,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杆(A02)与开瓶装置(A06)连通,控制杆(A02)下端连接着旋转器(A16),旋转器(A16)两侧均设置有清洗腔(A14),清洗腔(A14)与消毒槽(A03)传输履带依次相连通,在开启医用玻璃瓶的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后,自动化清洗内壁,保持医用卫生,减少了细菌污染,清洗腔(A14)下端均设置有敲打器(A17),通过敲打器(A17)与调节按钮(A11)连接,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在移动滑槽(A13)交错移动,同时两端的敲打器(A17)向中间靠拢,缩短二者距离,通过敲打器(A17)表面的磨砂锯齿来对玻璃安瓿划割上面部分进行迅速敲击,无须医护人员用手分掰,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了操作伤害;手持把手(A09)与控制杆(A0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消毒槽(A03)与开瓶装置(A06)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控制器(A01)与控制杆(A02)活动连接;消毒槽(A03)支撑于坐盘(A07)上,两者之间的距离用于与缓冲机构(A04)相配合;旋转器(A16)一端为悬空设置,其为了与敲打器(A17)二者使用不冲突而设计;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其底端均有凹槽与移动滑槽(A13)连接;清洗腔(A14)内部的厚度为2-3毫米。
具体原理:使用时,通过外部电源开通连接控制器(A01),先将旋转器(A16)的头部塞入开瓶装置(A06)的内层中,清洗腔(A14)在该开瓶装置(A06)的内侧壁上,这时,按动控制器(A01)上的调节按钮(A11)通过挤压槽(A10),自动地调整合适瓶颈的角度配合该旋转器(A16),其坐盘(A07)内部两侧均设置有缓冲机构(A04),缓冲机构(A04)在力的作用下压制弹射装置(A05)到开瓶装置(A06),通过弹射装置(A05)控制旋转器(A16)来改变开启的力度,通过控制杆(A02)一侧设置有手持把手(A09),用来增强压力,其手持把手(A09)表面设置有荧光条(A08),荧光条(A08)与消毒槽(A03)相透视,用来观看消毒槽(A03)的消毒液体是否适量,当玻璃瓶开启后通过消毒槽(A03),释放液体由喷雾孔(A18)形成喷雾,清洗腔(A14)与消毒槽(A03)传输履带依次相连通,在开启医用玻璃瓶的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后,自动化清洗内壁,保持医用卫生,减少了细菌污染,完成瓶盖开启工作,通过移动滑槽(A13)配合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连接,可以改变敲打器(A17)两端的距离远近,有利于各种玻璃瓶型号的使用,不用拿出一些繁琐的工具进行开启,其中降低了成本低,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敲打器(A17)与调节按钮(A11)连接,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在移动滑槽(A13)交错移动,同时两端的敲打器(A17)向中间靠拢,缩短二者距离,然控制杆(A02)与开瓶装置(A06)连通,控制杆(A02)下端连接着旋转器(A16),通过敲打器(A17)表面的磨砂锯齿来对玻璃安瓿划割上面部分进行迅速敲击,无须医护人员用手分掰,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了操作伤害,其中旋转器(A16)与开瓶装置(A06)配合使用,然开启方式在内部里侧开启,阻挡了玻璃碎片及瓶内的液体迸溅,防止迸溅人的眼里或是皮肤上,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该开启器,通过外部电源开通连接控制器(A01),先将旋转器(A16)的头部塞入开瓶装置(A06)的内层中,清洗腔(A14)在该开瓶装置(A06)的内侧壁上,这时,按动控制器(A01)上的调节按钮(A11)通过挤压槽(A10),自动地调整合适瓶颈的角度配合该旋转器(A16),其坐盘(A07)内部两侧均设置有缓冲机构(A04),缓冲机构(A04)在力的作用下压制弹射装置(A05)到开瓶装置(A06),通过弹射装置(A05)控制旋转器(A16)来改变开启的力度,方便随时调节。
其次,通过控制杆(A02)一侧设置有手持把手(A09),用来增强压力,其手持把手(A09)表面设置有荧光条(A08),荧光条(A08)与消毒槽(A03)相透视,用来观看消毒槽(A03)的消毒液体是否适量,当玻璃瓶开启后通过消毒槽(A03),释放液体由喷雾孔(A18)形成喷雾,清洗腔(A14)与消毒槽(A03)传输履带依次相连通,在开启医用玻璃瓶的同时进行消毒处理后,自动化清洗内壁,保持医用卫生,减少了细菌污染。
并且,通过移动滑槽(A13)配合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连接,可以改变敲打器(A17)两端的距离远近,有利于各种玻璃瓶型号的使用,不用拿出一些繁琐的工具进行开启,其中降低了成本低,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通过设置了敲打器(A17),敲打器(A17)与调节按钮(A11)连接,第一滑块(A12)与第二滑块(A15)在移动滑槽(A13)交错移动,同时两端的敲打器(A17)向中间靠拢,缩短二者距离,然控制杆(A02)与开瓶装置(A06)连通,控制杆(A02)下端连接着旋转器(A16),通过敲打器(A17)表面的磨砂锯齿来对玻璃安瓿划割上面部分进行迅速敲击,无须医护人员用手分掰,更加安全有效,减少了操作伤害。
并且,通过设置了开瓶装置(A06),手持把手(A09)来操作固定,其中旋转器(A16)与开瓶装置(A06)配合用来开启各种瓶盖,其开启方式在内部里侧,阻挡了玻璃碎片及瓶内的液体迸溅,防止迸溅人的眼里或是皮肤上,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