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冷风机是一种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于一身的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进液管和出液管是冷风机中必须具备的部件之一。如果进液管和出液管没有一种专门的固定装置对其进行固定,在使用时容易出现晃动,影响了冷风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市场上就有了类似的固定装置,比如公告号为CN206160332U的“一种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片A和固定片B,固定片A上设有连接片A一和连接片A二,连接片A一和连接片A二之间设有半圆环片A一和半圆环片A二,半圆环片A一和半圆环片A二通过中间片A连接;固定片B上设有连接片B一和连接片B二,连接片B一和连接片B二之间设有半圆环片B一和半圆环片B二,半圆环片B一和半圆环片B二通过中间片B连接,半圆环片A一和半圆环片B一形成圆形一,半圆环片A二和半圆环片B二形成圆形二,圆形一的直径大于圆形二的直径。本实用新型避免了进液管和出液管在工作和运输时的晃动,保障了冷风机的使用质量,延长了冷风机的使用寿命”;他是通过两个半环片组在一起进行夹持,但是,进液管和出液管与其下端接触处同样容易产生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市场的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装置容易磨损进出液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装置,包括上进液管套和下进液管套,所述上进液管套位于下进液管套的左上方,且上进液管套和下进液管套的右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有出液管套,所述上进液管套的左端设有向下的方形的竖导向筒,且竖导向筒的下端插接有竖导向杆,所述竖导向筒的左端侧壁上设有第一紧固旋钮,所述竖导向杆的下端设有向右的方形的横导向筒,且横导向筒的右端插接有横导向杆,所述横导向杆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紧固旋钮,且横导向杆的右端与下进液管套的左端铰接连接,所述下进液管套的上下端左侧均设有挤压板,且横导向杆的上下端均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横导向筒的外侧,且支撑板的左端插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右端抵在对应的挤压板上。
优选的,所述上进液管套、下进液管套和出液管套的内腔壁上均设有弹性垫层。
优选的,所述调节螺栓与挤压板接触的端面为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上进液管套和出液管套的前后端均设有凸块,且凸块与冷风机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竖导向杆的下端与横导向筒之间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上进液管套和上侧的出液管套分别对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固定,而下侧的下进液管套和下侧的出液管套分别对弯折后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固定,竖导向筒和横导向筒则对下进液管套和下侧的出液管套的位置进行调整,而两个调节螺栓则对下进液管套和下侧的出液管套的角度进行调节,便于套接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这样弯折后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也被固定,就不容易产生磨损,很好的保护了进液管和出液管,增加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上进液管套、2下进液管套、3连杆、4出液管套、5竖导向筒、6竖导向杆、7横导向筒、8横导向杆、9挤压板、10支撑板、11调节螺栓、12弹性垫层、13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2所示,一种冷风机的进出液管固定装置,包括上进液管套1和下进液管套2,两者规格一样的,上进液管套1位于下进液管套2的左上方,且上进液管套1和下进液管套2的右端分别通过连杆3连接有出液管套4,上进液管套1和出液管套4的前后端均设有凸块13,且凸块13与冷风机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便于安装,上进液管套1、下进液管套2和出液管套4的内腔壁上均设有弹性垫层12,防止磨损进液管和出液管,上进液管套1的左端设有向下的方形的竖导向筒5,且竖导向筒5的下端插接有竖导向杆6。
竖导向筒5的左端侧壁上设有第一紧固旋钮,竖导向杆6的下端设有向右的方形的横导向筒7,竖导向杆6的下端与横导向筒7之间焊接连接,更结实,且横导向筒7的右端插接有横导向杆8,横导向杆8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紧固旋钮,且横导向杆8的右端与下进液管套2的左端铰接连接,下进液管套2的上下端左侧均设有挤压板9,且横导向杆8的上下端均设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位于横导向筒7的外侧,且支撑板10的左端插接有调节螺栓11,调节螺栓11的右端抵在对应的挤压板9上,调节螺栓11与挤压板9接触的端面为圆弧形,减小摩擦。
本实用新型设计,上进液管套1和上侧的出液管套4分别对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固定,而下侧的下进液管套2和下侧的出液管套4分别对弯折后的进液管和出液管进行固定,竖导向筒5和横导向筒7则对下进液管套2和下侧的出液管套4的位置进行调整,而两个调节螺栓11则对下进液管套2和下侧的出液管套4的角度进行调节,便于套接在进液管和出液管上,这样弯折后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也被固定,就不容易产生磨损,很好的保护了进液管和出液管,增加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