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挤压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挤压成型是一种胚料的加工方法,加工过程是坯料在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长度增加,成为所需制品,人们在制作建筑楼板时多数均是使用空心板挤压成型机。
现在人们在给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时多数均是先用推料车将混凝土料推到成型机旁边,然后直接倒在地面上,再由工人用铲子铲入进料斗中以供成型机使用,很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装置,旨在解决现在人们在给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时多数均是先用推料车将混凝土料推到成型机旁边,然后直接倒在地面上,再由工人用铲子铲入进料斗中以供成型机使用,很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装置,包括机体组件和上料组件,所述机体组件包括机座、行走电机、进料斗和行走轮,所述行走电机和所述进料斗均设置在所述机座的上表面,所述行走电机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机座,所述进料斗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座,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机座的前表面,所述行走轮转动连接于所述机座,所述行走电机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转动连接于所述行走轮,所述行走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上料组件包括上料槽、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传送皮带、转动轴、传动电机、链条和上料铲,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上料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料槽,所述传送皮带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中间,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下端,所述传送皮带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传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所述传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链条套设在所述传动电机输出端的传动轴上,所述传动电机通过所述链条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轴,所述上料铲设置在所述传送皮带的外表壁,所述上料铲固定连接于所述传送皮带,所述传动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上料槽设置在所述机座的前表面,所述上料槽固定连接于所述机座。
优选的,所述机体组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机座右侧面的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行走轮的数量是四个,四个所述行走轮对称设置在所述机座的前后表面。
优选的,左侧两个所述行走轮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行走电机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转动连接于左侧一组所述行走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形状是L型设置,且所述第二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两端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上料组件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设置在所述链条的外侧,所述保护罩与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传动电机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料铲的数量是十四个,十四个所述上料铲均匀排列在所述传送皮带的外表壁。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数量是两个,两个所述转动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上下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装置,通过设置所述上料铲,方便对混凝土料物的输送,所述传动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所述传动电机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所述链条可以带动下侧的所述转动轴转动,下侧所述转动轴通过所述传送皮带可以带动上侧所述转动轴的转动,从而方便位于所述传送皮带外表面的所述上料铲的循环运作,减少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铲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组件、11-机座、12-行走电机、13-进料斗、14-挡板、15-行走轮、2-上料组件、21-上料槽、22-第一支撑架、23-第二支撑架、24-传送皮带、25-转动轴、26-传动电机、27-链条、28-保护罩、29-上料铲。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空心板挤压成型机上料装置,包括机体组件1和上料组件2,机体组件1包括机座11、行走电机12、进料斗13和行走轮15,行走电机12和进料斗13均设置在机座11的上表面,行走电机12可拆卸连接于机座11,进料斗13固定连接于机座11,行走轮15设置在机座11的前表面,行走轮15转动连接于机座11,行走电机12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转动连接于行走轮15,行走电机1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上料组件2包括上料槽21、第一支撑架22、第二支撑架23、传送皮带24、转动轴25、传动电机26、链条27和上料铲29,第二支撑架23设置在上料槽21的内部,第二支撑架23通过第一支撑架22固定连接于上料槽21,传送皮带24设置在第二支撑架23的中间,转动轴25设置在第二支撑架23的下端,传送皮带24通过转动轴25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撑架23,传动电机26设置在第一支撑架22的内部,传动电机26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架22,链条27套设在传动电机26输出端的传动轴上,传动电机26通过链条27转动连接于转动轴25,上料铲29设置在传送皮带24的外表壁,上料铲29固定连接于传送皮带24,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上料槽21设置在机座11的前表面,上料槽21固定连接于机座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上料铲29,方便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料物铲入进料斗13,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传动电机26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链条27带动了下侧的转动轴25转动,下侧转动轴25通过传送皮带24带动了上侧转动轴25的转动,可以使传送皮带24循环运作,利用上料铲29将上料槽21内部的混凝土料物不断铲入进料斗13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行走轮15,方便整个装置的行走,行走电机1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行走电机12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带动了左侧一组行走轮15的转动,根据推力,左侧一组的行走轮15可以推动右侧一组行走轮15的行走,从而使整个装置前进,通过设置挡板14,方便使混凝土料物被挤压成型,当混凝土料物落在地面上被挤压时,通过右侧的挡板24可以防止混凝土料物的益处,增加被挤压的成型率,通过设置上料铲29,方便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料物铲入进料斗13,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传动电机26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链条27带动了下侧的转动轴25转动,下侧转动轴25通过传送皮带24带动了上侧转动轴25的转动,可以使传送皮带24循环运作,利用上料铲29将上料槽21内部的混凝土料物不断铲入进料斗13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挡板14,方便对混凝土料物的挤压,当落在地面上的混凝土料物被挤压时,右侧的挡板14防止右侧混凝土料物的益处,增加了混凝土料物被挤压的成型率,同时减少了混凝土料物的浪费。
进一步的,行走轮15的数量是四个,四个行走轮15对称设置在机座11的前后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行走轮15,方便整个装置的行走,在本装置工作时,利用四个行走轮15不断向右前进,同时利用四个行走轮15使整个装置与地面接触到均匀,防止本装置的倾斜。
进一步的,左侧两个行走轮1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行走电机12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转动连接于左侧一组行走轮15。
在本实施方式中,行走电机1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行走电机12输出端的传动轴通过皮带带动了左侧一组行走轮15的转动,根据推力,左侧一组的行走轮15可以推动右侧一组行走轮15的转动,从而方便整个装置的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架22的形状是L型设置,且第二支撑架23通过第一支撑架22的两端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架22,方便混凝土料物进入进料斗13,使用者将第二支撑架23通过第一支撑架22两端倾斜放置后,当上料铲29到达支撑架23的上端时,可以使上料铲29内部的混凝土料物直接导入进料斗13中,减少了大量的劳动力。
进一步的,上料组件2还包括保护罩28,保护罩28设置在链条27的外侧,保护罩28与第一支撑架22、传动电机26和第二支撑架23均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保护罩28,方便链条27的正常工作,由于混凝土料物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有些掉落,通过保护罩28可以将链条27保护在内,防止混凝土料物进入链条27中,导致链条27的堵塞。
进一步的,上料铲29的数量是十四个,十四个上料铲29均匀排列在传送皮带24的外表壁。
进一步的,机体组件1还包括挡板14,挡板14设置在机座11右侧面的凹槽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十四个上料铲29,方便连续输送混凝土料物,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可以使传送皮带24不断的循环运作,而位于传送皮带24外表壁的上料铲29会不断的将上料槽21中的混凝土料物铲出,然后传送入进料斗13中,方便对混凝土料物的使用。
进一步的,转动轴25的数量是两个,两个转动轴25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架23的上下两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转动轴25,方便传送皮带24的循环运作,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传动电机26输出端通过链条27可以带动下侧的转动轴25的转动,下侧转动轴25通过传送皮带24可以带动上侧的转动轴25的转动,从而方便上料铲29的不断循环工作。
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行走电机1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可以带动左侧一组行走轮15的行走,根据推力,左侧一组行走轮15可以推动右侧一组行走轮15的转动,从而使整个装置可以移动,传动电机26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后,传动电机26可以带动下侧的转动轴25转动,下侧转动轴25通过传送皮带24可以带动上侧转动轴25的转动,从而使位于传送皮带24外表壁的上料铲29不断循环工作,减少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