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炉又称为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炉加热时,电磁炉内部的线圈也会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对其他的电器元件造成影响,引起安全隐患,而目前的电磁炉大多为单风扇结构,通过将内部的空气向外吹散热,风量较小,散热效率不高,且电磁炉的线圈与电器元件没有有效的阻挡,难以降低线圈温度对电器元件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炉加热时,电磁炉内部的线圈也会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对其他的电器元件造成影响,引起安全隐患,而目前的电磁炉大多为单风扇结构,通过将内部的空气向外吹散热,风量较小,散热效率不高,且电磁炉的线圈与电器元件没有有效的阻挡,难以降低线圈温度对电器元件的影响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散热装置,包括支撑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底座、电器元件、线圈和面板,所述电器元件、所述线圈,和所述面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面板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电器元件位于所述面板下方,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电器元件一侧,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底座一侧,所述电器元件和所述线圈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吸风机、排风机和导热管,所述吸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底座一侧,所述导热管位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导热管固定连接于所述电器元件,所述导热管位于所述电器元件上方,所述吸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吸风机和所述排风机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吸风机对称分布于所述线圈两侧,两个所述排风机对称分布于所述底座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导热管的形状为圆弧型,且所述导热管环绕于所述线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出风口对称分布于所述电器元件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底座为无盖的六面体结构,且所述底座的底面开设有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电器元件设置为半包围型,且所述电器元件与所述线圈之间有所述导热管隔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散热装置,通过设置数量均为两个的所述吸风机和所述排风机,使得当所述吸风机和所述排风机转动时,电磁炉的进风量与排风量增大,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电磁炉内部的高温对所述电器元件的影响,通过设置形状为圆弧型的所述导热管,且所述电器元件与所述线圈之间由所述导热管隔开,使得所述线圈上散发的热量由所述导热管阻挡,且所述电器元件为半包围型,使得所述电器元件与所述线圈的距离拉开,降低了所述线圈上的热量对于于所述电器元件寿命的影响,提高了所述电器元件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排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组件、11-底座、12-电器元件、13-线圈、14-面板、15-出风口、2-散热组件、21-吸风机、22-排风机、23-导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散热装置,包括支撑组件1和散热组件2,支撑组件1包括底座11、电器元件12、线圈13和面板14,电器元件12、线圈13,和面板14均固定连接于底座11,面板14位于底座11的上方,电器元件12位于面板14下方,线圈13位于电器元件12一侧,底座11上开设有出风口15.出风口15位于底座11一侧,电器元件12和线圈13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散热组件2包括吸风机21、排风机22和导热管23,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均固定连接于底座11,排风机22位于底座11一侧,导热管23位于底座11上方,导热管23固定连接于电器元件12,导热管23位于电器元件12上方,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数量为两个的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当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转动时,由于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数量为两个,使得电磁炉的进风量与排风量增大,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电磁炉内部的高温对电器元件12的影响,通过设置形状为圆弧型的导热管23,且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之间由导热管23隔开,使得线圈13上散发的热量由导热管23隔开,且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使得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的距离拉开,降低了线圈13上的热量对于电器元件12寿命的影响,提高了电器元件12工作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吸风机21、排风机22、电器元件12、和线圈1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使线圈13对电磁炉上的锅进行加热,而线圈13同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由于吸风机21的数量为两个,而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且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之间由导热管23隔开,使得线圈13上散发的热量由导热管23隔开,且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使得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的距离拉开,降低了线圈13上的热量对于电器元件12寿命的影响,提高了电器元件12工作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吸风机21转动,将导热管23上的热量吹走,通过设置数量为两个的出风口15,且两个出风口15对称分布于电器元件12两侧,使得排风机22将电磁炉内部的热风通过出风口15排出,而出风口15的数量为两个,使得电磁炉的散热效率更高,降低了电磁炉内部的温度。
进一步的,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吸风机21对称分布于线圈13两侧,两个排风机22对称分布于底座11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数量为两个的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且两个吸风机21对称分布于线圈13的两侧,两个排风机22对称分布于底座11两侧,当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转动时,由于吸风机21和排风机22数量为两个,使得电磁炉的进风量与排风量增大,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线圈13对电器元件12的影响。
进一步的,导热管23的形状为圆弧型,且导热管23环绕于线圈1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形状为圆弧型的导热管23,且导热管23环绕于线圈13,使得线圈13散发的热量通过导热管23传递到吸风机21的出风口,使得导热管23上的热量被吸风机21吹出的风带走,通过设置导热管23的形状为圆形,提高了导热管23能够传导更多得热量,提高了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的,出风口1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出风口15对称分布于电器元件12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数量为两个的出风口15,且两个出风口15对称分布于电器元件12两侧,使得排风机22将电磁炉内部的热风通过出风口15排出,而出风口15的数量为两个,使得电磁炉的散热效率更高,降低了电磁炉内部的温度。
进一步的,底座11为无盖的六面体结构,且底座11的底面开设有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底座11为无盖的六面体结构,且底座11的底面开设有孔,使得当吸风机21转动时,吸风机21通过底座11下端开设的孔,使得吸风机21将外界温度较低的风吸进电磁炉内部,并通过吸风机21的吹风口将导热管23上的热量吹走,并由排风机22排出,提高了散热效率和电磁炉结构的紧凑性。
进一步的,电器元件12设置为半包围型,且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之间有导热管23隔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且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之间由导热管23隔开,使得线圈13上散发的热量由导热管23隔开,且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使得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的距离拉开,降低了线圈13上的热量对于电器元件12寿命的影响,提高了电器元件12工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将吸风机21、排风机22、电器元件12、和线圈1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使线圈13对电磁炉上的锅进行加热,而线圈13同时散发出大量的热量,由于吸风机21的数量为两个,而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且电器元件12与线圈13之间由导热管23隔开,使得线圈13上散发的热量由导热管23隔开,且电器元件12为半包围型,使得电器元件12与线圈的距离拉开,降低了线圈13上的热量对于电器元件12寿命的影响,提高了电器元件12工作的稳定性,通过设置吸风机21转动,将导热管23上的热量吹走,通过设置数量为两个的出风口15,且两个出风口15对称分布于电器元件12两侧,使得排风机22将电磁炉内部的热风通过出风口15排出,而出风口15的数量为两个,使得电磁炉的散热效率更高,降低了电磁炉内部的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