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清淤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清淤阻污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水路,根据河道等级划分办法,一、二级河道大多是跨越两省或数省的大江大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这类河道要由水利部认定;三级河道大部分影响一省或邻近省份,其重要程度略逊于一、二级河道,但对地区性国民经济也具有相当的影响,为了使省际之间的标准掌握大体一致,河道内的河水中会夹杂大的泥沙,河道内的泥沙会发生沉降,从而产生淤泥,淤泥多了之后会堵塞河道,所以要进行定期的清淤,但是现有的河道清淤装置的效率低下,且抽出的淤泥未经处理,从而存在清淤装置装载量低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解决现有的河道清淤装置的效率低下,且抽出的淤泥未经处理,从而存在清淤装置装载量低下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包括收纳槽、转动平台、伸缩钢架、输送管道、抽吸头、电动机一、齿轮、搅动辊、触底头、开孔、固液分离器、电动机二、螺纹浆和出液管,所述收纳槽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平台,所述转动平台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钢架,所述伸缩钢架内侧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一侧末端固定连接有抽吸头,所述抽吸头顶部前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机一,所述抽吸头顶部内侧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外侧四周固定连接有搅动辊,所述抽吸头内侧中间固定连接有触底头,所述触底头底部四周开孔设置有开孔,且开孔与输送管道呈贯通设置,所述收纳槽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固液分离器,且输送管道一侧与固液分离器呈贯通设置,所述固液分离器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机二,所述电动机二一侧转动连接有螺纹浆,所述固液分离器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且出液管与固液分离器呈贯通设置。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转动平台的转动角度为0-180°。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搅动辊分布有四个,且搅动辊均匀分布在抽吸头内侧四周。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触底头底部呈圆弧状,且开孔呈椭圆形状。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齿轮转动角度为360°。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抽吸头一端通过输送管道贯通设置有抽吸泵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设置有转动平台,转动平台的转动角度为0-180°,使用时通过转动平台转动不同角度,使抽吸头能悬在河道的淤泥上方,然后伸缩钢架伸缩调整长度,由于齿轮转动角度为360°,使用时电动机二转动带动齿轮,使齿轮呈360°转动,当齿轮转动会带动搅动辊,从而使搅动辊搅动淤泥,然后通过触底头抽吸淤泥,通过该种设置能够更加高效的将河道内的顽固淤泥吸出。
2、其次,还设置有触底头,触底头底部呈圆弧状,且开孔呈椭圆形状,底部呈圆弧状的触底头能够进一步的减少触底头在水中的阻力,从而使触底头不易发生偏移,且由于开孔呈椭圆形状,在抽吸淤泥时呈椭圆形状的开孔更加不易发生堵塞,且吸出的淤泥通过固液分离器将淤泥中的水分挤出排出,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收纳槽的容纳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抽吸头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液分离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中:1-收纳槽,2-转动平台,3-伸缩钢架,4-输送管道,5-抽吸头,501-电动机一,502-齿轮,503-搅动辊,504-触底头,5041-开孔,6-固液分离器,601-电动机二,602-螺纹浆,603-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包括收纳槽1、转动平台2、伸缩钢架3、输送管道4、抽吸头5、电动机一501、齿轮502、搅动辊503、触底头504、开孔5041、固液分离器6、电动机二601、螺纹浆602和出液管603,收纳槽1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转动平台2,转动平台2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钢架3,伸缩钢架3内侧固定连接有输送管道4,输送管道4一侧末端固定连接有抽吸头5,抽吸头5顶部前端固定连接有电动机一501,抽吸头5顶部内侧转动连接有齿轮502,齿轮502外侧四周固定连接有搅动辊503,抽吸头5内侧中间固定连接有触底头504,触底头504底部四周开孔设置有开孔5041,且开孔5041与输送管道4呈贯通设置,收纳槽1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固液分离器6,且输送管道4一侧与固液分离器6呈贯通设置,固液分离器6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机二601,电动机二601一侧转动连接有螺纹浆602,固液分离器6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液管603,且出液管603与固液分离器6呈贯通设置。
进一步的,转动平台2的转动角度为0-180°。
进一步的,搅动辊503分布有四个,且搅动辊503均匀分布在抽吸头5内侧四周。
进一步的,触底头504底部呈圆弧状,且开孔5041呈椭圆形状。
进一步的,齿轮502转动角度为360°。
进一步的,抽吸头5一端通过输送管道4贯通设置有抽吸泵
进一步的,转动平台2的转动角度为0-180°,使用时通过转动平台2转动不同角度,使抽吸头5能悬在河道的淤泥上方,然后伸缩钢架3伸缩调整长度,由于齿轮502转动角度为360°,使用时电动机二601转动带动齿轮502,使齿轮502呈360°转动,当齿轮502转动会带动搅动辊503,从而使搅动辊503搅动淤泥,然后通过触底头504抽吸淤泥,通过该种设置能够更加高效的将河道内的顽固淤泥吸出。
进一步的,触底头504底部呈圆弧状,且开孔5041呈椭圆形状,底部呈圆弧状的触底头504能够进一步的减少触底头504在水中的阻力,从而使触底头504不易发生偏移,且由于开孔5041呈椭圆形状,在抽吸淤泥时呈椭圆形状的开孔5041更加不易发生堵塞,且吸出的淤泥通过固液分离器6将淤泥中的水分挤出排出,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收纳槽1的容纳能力。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两侧环保清淤阻污结构时,首先,检查设备是否完整,是否组装到位,使用时将收纳槽1安装至陆基或者水上平台上,路基平台可以为运载车辆,而水上平台可为船只,使用时通过转动平台2转动带动伸缩钢架3悬在淤泥上,然后通过伸缩钢架3来控制长度,然后电动机二601转动带动齿轮502,使齿轮502呈360°转动,当齿轮502转动会带动搅动辊503,从而使搅动辊503搅动淤泥,在通过抽吸头5将淤泥抽出,抽出的淤泥通过输送管道4进入到固液分离器6,然后电动机二601带动螺纹浆602挤压淤泥,将淤泥内的水分挤压出,然后在通过出液管603排回河道,而淤泥则排向收纳槽1。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