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钢筋回收的过程中大部分是对废弃的钢筋进行直接的捆绑,但是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没有很密实对刚劲进行捆绑,因为在一些使用过的钢筋中有一些是弯曲的和畸形的,即使是工人会对这些弯曲的钢筋进行锤直,但是也是非常的费时费力,为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能够对废弃钢筋进行校正以便回收、对其进行校正的过程省时省力的工业用废弃钢筋压直设备,此种设备在使用时现将钢筋进行固定,之后再进行锤压,但此种设备上的固定结构在对钢筋进行限位固定的时候,仅仅通过上盖板对其进行固定,固定效果不佳,且由于钢筋本身为柱体,受力后易发生偏移,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一)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以解决现有设备上的固定结构在对钢筋进行限位固定的时候,仅仅通过上盖板对其进行固定,固定效果不佳,且由于钢筋本身为柱体,受力后易发生偏移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中,具体包括平台,平台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外侧端角处固定连接有加固框,固定块在平台设置有多个,固定块为上盖体与下盖体组成,上盖体与下盖体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外侧固定连接防护框,上盖体的一端嵌入连接有固定杆,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垫片,上盖体与下盖体凹槽内测增设有螺纹,垫片设置有两组,位于上盖体与下盖体内测两端,垫片设置为嵌合式橡胶垫片。
进一步,上盖体与下盖体均设置为金属块,且上盖体与下盖体内侧表面均开设弧形凹槽。
进一步,螺纹根据钢筋表面的防滑纹设置,与其嵌合。
进一步,连接块内侧嵌入多组并排设置的金属杆,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通过连接块翻转连接。
进一步,固定杆贯穿上盖体嵌入下盖体中,且固定杆与上盖体和下盖体均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固定杆表面的螺纹间距为3-8mm,螺纹主体长度为3-5m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通过内侧设置有弧形凹槽的上盖体与下盖体,配合内测螺纹,在使用时可以贴合钢筋主体,对钢筋进行限位固定。
通过连接块达到带动上盖体与下盖体进行翻转,使用便捷,且内部嵌入多组并排设置的金属杆保证其稳定性。
通过螺纹连接的固定杆,在固定块对钢筋进行固定的时候加强上盖体与下盖体之间的连接,而螺纹间距与螺纹主体长度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上盖体与下盖体受力崩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块结构侧视图;
在图1至图2,部件名称或线条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平台-1,固定块-2,加固框-3,上盖体-4,下盖体-5,防护框-6,连接块-7,固定杆-8,垫片-9,螺纹-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2;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工业钢筋压直设备用钢筋固定结构,包括:平台1,平台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固定块2的外侧端角处固定连接有加固框3,固定块2在平台2设置有多个,固定块2为上盖体4与下盖体5组成,上盖体4与下盖体5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外侧固定连接防护框6,上盖体4的一端嵌入连接有固定杆8,上盖体4与下盖体5之间固定连接有垫片9,上盖体4与下盖体5凹槽内测增设有螺纹10,垫片9设置有两组,位于上盖体4与下盖体5内测两端,垫片9设置为嵌合式橡胶垫片。
其中,上盖体4与下盖体5均设置为金属块,且上盖体4与下盖体5内侧表面均开设弧形凹槽。
其中,螺纹10根据钢筋表面的防滑纹设置,与其嵌合,通过内侧设置有弧形凹槽的上盖体4与下盖体5,配合内测螺纹10,在使用时可以贴合钢筋主体,对钢筋进行限位固定。
其中,连接块7内侧嵌入多组并排设置的金属杆,上盖体4与下盖体5之间通过连接块7翻转连接,通过连接块7达到带动上盖体4与下盖体5进行翻转,使用便捷,且内部嵌入多组并排设置的金属杆保证其稳定性。
其中,固定杆8贯穿上盖体4嵌入下盖体5中,且固定杆8与上盖体4和下盖体5均为螺纹连接。
其中,固定杆8表面的螺纹间距为3-8mm,螺纹主体长度为3-5mm,通过螺纹连接的固定杆8,在固定块2对钢筋进行固定的时候加强上盖体4与下盖体5之间的连接,而螺纹间距与螺纹主体长度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上盖体4与下盖体5受力崩坏。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人员翻转上盖体4,将固定块2打开,将钢筋嵌入上下盖体内侧的凹槽中,使螺纹10与钢筋表面的防滑纹进行嵌合,之后闭合固定块2,嵌入固定杆8,对钢筋进行限位固定,之后使用人员再对钢筋进行压直操作,在钢筋受压的时候,上下盖体受力,连接块7防止上下盖体受力崩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