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或护理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
背景技术
助步架一般用于腿脚活动不便的患者,且大多数用于老年人使用,而老年人普遍起身也较为困难,因此现有助步架在扶手杆后侧一般会弯折设置高度较低的起身杆,但老年人在握住起身杆起身过程中,由于助步架后侧受力较大,容易导致助步架以架杆为支撑点后翻,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辅助起身,以方便起身不便的使用者使用的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包括位于前侧的两根前架杆和位于后侧的两根后架杆,左侧前架杆顶端和左侧后架杆顶端通过一根扶手杆连接,右侧前架杆顶端和右侧后架杆顶端通过另一根扶手杆连接,扶手杆靠近后架杆一端弯折有起身杆,起身杆高度低于扶手杆高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支撑杆顶端连接有手压杆,支撑杆与手压杆呈角度设置,支撑杆和手压杆连接处设有铰接部,起身杆与后架杆顶端连接处两侧设有铰接轴,且铰接轴活动连接在铰接部上,且铰接轴与铰接部之间设有扭簧,所述的扭簧扭动支撑杆,使支撑杆贴合在后架杆反向前架杆一侧,且能朝起身杆挤压手压杆,使手压杆贴合在起身杆上,并使支撑杆与后架杆呈锐角设置,且能以两根后架杆底端为支撑点后翻助步架,使两根前架杆底端翘起,并使两根支撑杆底端抵在地面上,且后架杆、支撑杆和地面合围形成锐角三角形,此时起身杆在地面上的投影位于后架杆底端和支撑杆底端之间。
使用者起身时,双手置于手压杆上,朝起身杆挤压手压杆,使手压杆贴合在起身杆上,并使支撑杆与后架杆呈锐角设置,之后朝使用者方向拉动起身杆,此时能以两根后架杆底端为支撑点后翻助步架,使两根前架杆底端翘起,并使两根支撑杆底端抵在地面上,此时起身杆在地面上的投影位于后架杆底端和支撑杆底端之间,因此使用者能利用支撑杆底端的支撑更加省力起身,且起身后,双手握在扶手杆上,能使支撑杆快速利用扭簧复位至贴合在后架杆上,以不影响正常使用。
在上述的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中,所述的手压杆和支撑杆均呈长条弧形板状结构,且支撑杆内弧面能贴合在后架杆杆壁上,也能下压手压杆,使手压杆内弧面贴合在起身杆上侧杆壁上。
能使支撑杆稳定贴合在后架杆上,也能顺利将手压杆贴合在起身杆上,使得使用更加方便稳定。
在上述的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中,所述的手压杆和支撑杆为一体结构,并为钢板一体压制并弯折形成,且所述的两侧铰接部为钢板一体冲压形成,且铰接部上设有与铰接轴配合的铰接孔。
因此能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在上述的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中,所述的后架杆底端和支撑杆底端分别设有橡胶垫。
起到防滑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使用者起身时,双手置于手压杆上,朝起身杆挤压手压杆,使手压杆贴合在起身杆上,并使支撑杆与后架杆呈锐角设置,之后朝使用者方向拉动起身杆,此时能以两根后架杆底端为支撑点后翻助步架,使两根前架杆底端翘起,并使两根支撑杆底端抵在地面上,此时起身杆在地面上的投影位于后架杆底端和支撑杆底端之间,因此使用者能利用支撑杆底端的支撑更加省力起身,且起身后,双手握在扶手杆上,能使支撑杆快速利用扭簧复位至贴合在后架杆上,以不影响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是本助步架两种使用状态侧视图。
图中,
1、前架杆;11、后架杆;
2、扶手杆;21、起身杆;22、铰接轴;
3、支撑杆;31、手压杆;32、铰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支撑结构的助步架,包括位于前侧的两根前架杆1和位于后侧的两根后架杆11,左侧前架杆1顶端和左侧后架杆11顶端通过一根扶手杆2连接,右侧前架杆1顶端和右侧后架杆11顶端通过另一根扶手杆2连接,扶手杆2靠近后架杆11一端弯折有起身杆21,起身杆21高度低于扶手杆2高度,还包括两根支撑杆3,支撑杆3顶端连接有手压杆31,支撑杆3与手压杆31呈角度设置,支撑杆3和手压杆31连接处设有铰接部32,起身杆21与后架杆11顶端连接处两侧设有铰接轴22,且铰接轴22活动连接在铰接部32上,且铰接轴22与铰接部32之间设有扭簧,扭簧扭动支撑杆3,使支撑杆3贴合在后架杆11反向前架杆1一侧,且能朝起身杆21挤压手压杆31,使手压杆31贴合在起身杆21上,并使支撑杆3与后架杆11呈锐角设置,且能以两根后架杆11底端为支撑点后翻助步架,使两根前架杆1底端翘起,并使两根支撑杆3底端抵在地面上,且后架杆11、支撑杆3和地面合围形成锐角三角形,此时起身杆21在地面上的投影位于后架杆11底端和支撑杆3底端之间。
进一步的,手压杆31和支撑杆3均呈长条弧形板状结构,且支撑杆3内弧面能贴合在后架杆11杆壁上,也能下压手压杆31,使手压杆31内弧面贴合在起身杆21上侧杆壁上。手压杆31和支撑杆3为一体结构,并为钢板一体压制并弯折形成,且两侧铰接部32为钢板一体冲压形成,且铰接部32上设有与铰接轴22配合的铰接孔。后架杆11底端和支撑杆3底端分别设有橡胶垫。
使用者起身时,双手置于手压杆31上,朝起身杆21挤压手压杆31,使手压杆31贴合在起身杆21上,并使支撑杆3与后架杆11呈锐角设置,之后朝使用者方向拉动起身杆21,此时能以两根后架杆11底端为支撑点后翻助步架,使两根前架杆1底端翘起,并使两根支撑杆3底端抵在地面上,此时起身杆21在地面上的投影位于后架杆11底端和支撑杆3底端之间,因此使用者能利用支撑杆3底端的支撑更加省力起身,且起身后,双手握在扶手杆2上,能使支撑杆3快速利用扭簧复位至贴合在后架杆11上,以不影响正常使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前架杆1、后架杆11、扶手杆2、起身杆21、铰接轴22、支撑杆3、手压杆31、铰接部3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