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摆放装置,具体为一种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
背景技术
减震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减震器多应用于摩托车、电动车及汽车中。减震器的外壳称为减震筒,减震筒在表面去污及移动时需要一摆放装置用于将其竖直摆放,以方便后续的批量去油去污及移动等工艺环节。
现有的摆放装置如图10所示,包括多层框架2,框架2内设有架板20,架板2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等距排列的插杆21。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减震筒1具有如下明显结构:减震筒1两端一端为大口12,另一端为小口11;在现有的摆放装置上放置减震筒1时一般是采用小口12对准插杆21,插杆21插入小口11内完成单个减震筒1的摆放。
而其缺点是:
1.减震筒小口的口径较小,因此在对准环节中,难对准并且对准耗时较长;
2.减震筒大口相比小口更重,导致减震筒的重心位于大口一侧,大口朝上会导致其在运输过程中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晃动,使小口处喷漆被架板20磨掉;
3.并且摆放不稳导致运输过程中噪音较大。
4.整个摆放装置承重较大,移动和运输不便,若加装滚轮等则在清洗或摆放时无法停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摆放时减震筒的大口朝下放入插杆,插杆上的内撑垫可以快速通过大口进入减震筒内部,摆放对准速度较快,效率高;并且运输架上的活动扣合件使得摆放架与运输架可以任意拆分锁定,摆放和运输更为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包括摆放架和运输架,摆放架位于运输架上方,摆放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框架,框架间通过连接件固定,框架内均设有架板,架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等距排列的插杆,插杆朝上竖直设置,所述插杆的侧壁设有用于将减震筒内壁支靠避免其晃动的内撑垫,所述内撑垫固定于插杆的顶部,插杆穿设于内撑垫中部,内撑垫由不会刮擦减震筒内壁留下刮痕的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框架位于运输架上方,所述运输架底部设有便于移动的滚轮,运输架顶部设有同框架分离和固定的活动扣合件,框架摆放于运输架顶部,活动扣合件位于框架和运输架之间。
优选的,活动扣合件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固定件与运输架相固定。
优选的,所述活动件呈“L”形,活动件翻转连接于固定件上,活动件卡接于框架的边缘,固定件固定于运输架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内撑垫呈圆柱状。
优选的,所述内撑垫顶部设有防止插杆穿透内撑垫的顶垫,顶垫与插杆顶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插杆顶部设有固定头,所述内撑垫中部设有用于固定头嵌入防止内撑垫脱出的固定腔,固定腔与顶垫贴合,所述固定头嵌设于固定腔内,固定腔与固定头之间形成用于二者卡紧防脱的阶梯卡接结构。
优选的,所述架板呈条状,架板等距排列于框架上,架板两端固定于框架的边缘。
优选的,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包括上下分布的两层框架,两层框架结构相同。
优选的,所述框架外侧设有用于将其提起的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呈条状三角形结构,提拉部位于最高处框架相对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筒摆放架,摆放时减震筒的大口朝下放入插杆,插杆上的内撑垫可以快速通过大口进入减震筒内部,摆放对准速度较快,效率高。
二、内撑垫用于将减震筒内壁撑起,防止摆放架在移动时减震筒的晃动,可避免大口处的喷漆被夹板刮擦或震动产生缺口。
三、软质的内撑垫可以避免插杆直接接触减震筒内壁而造成内壁刮伤等,保证内壁完整。
四、运输架和摆放架之间的活动扣合件用于实现二者的锁紧和分离,锁紧时可以通过推动运输架对摆放架进行移动和摆放;当需要将摆放架整个吊起对减震筒进行清洗或浸泡时,则打开活动扣合件使二者分离,摆放架可以单独放置,并且与滚轮所在的运输架分离,放置更为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于移动的减震筒摆放组件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插杆、内撑垫及减震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1中插杆、内撑垫及减震筒的半剖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2中插杆、内撑垫及减震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3中插杆、内撑垫及减震筒的半剖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3中内撑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1中运输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1中活动扣合件的结构示意图(锁紧状态);
图9为本实施例1中活动扣合件的结构示意图(分离状态);
图10为现有技术中摆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插杆和减震筒的半剖示意图。
附图标记:1、减震筒;2、框架;20、架板;21、插杆;211、固定头;22、内撑垫;220、顶垫;221、固定腔;3、提拉部;4、运输架;5、扣合件;50、固定件;51、活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减震筒摆放组件,包括摆放架和运输架4,摆放架包括由上下分布的两个框架2,框架2间通过连接件固定(框架2可以是多层,也可以是单层,框架2越多可容纳的减震筒1数量越多,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2层框架2),框架2内均设有架板20,架板20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等距排列的插杆21,插杆21朝上竖直设置,其特征在于:插杆21的侧壁设有用于将减震筒1内壁支靠避免其晃动的内撑垫22,内撑垫22固定于插杆21的顶部,插杆21穿设于内撑垫22中部,内撑垫22由不会刮擦减震筒1内壁留下刮痕的弹性材料制成。
摆放时减震筒的大口朝下放入插杆,插杆上的内撑垫可以快速通过大口进入减震筒内部,摆放对准速度较快,效率高;内撑垫用于将减震筒内壁撑起,防止摆放架在移动时减震筒的晃动,可避免大口处的喷漆被夹板刮擦或震动产生缺口;并且可以避免插杆直接接触减震筒内壁而造成内壁刮伤等,保证内壁完整。
如图1所示,架板20呈条状,架板20等距排列于框架2上,架板20两端固定于框架2的边缘。相邻的两个架板20之间留有间隙,在摆放架用于清洗减震筒1时,清洗液可以快速的从架板20之间的空隙内流出,使减震筒1快速沥干,并且条状架板20可以降低整个摆放架的重量。
如图1所示,框架2外侧设有用于将其提起的提拉部3,提拉部3呈条状三角形结构,提拉部3位于最高处框架2相对的两侧。操作时可以通过行车将两个提拉部3吊起,提拉部3结构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内撑垫22优选采用硬质橡胶作为其材料,因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对减震筒1的内壁刮擦留下痕迹,保护减震筒1的内壁。
内撑垫22的作用是将减震筒的内部支撑起,控制减震筒内壁与内撑垫22之间的间隙,使减震筒1可以顺利放入内撑垫22同时能够起到防止减震筒1晃动的作用。因此内撑垫22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球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为降低内撑垫22的制造成本,内撑垫22优选采用圆柱状。
由于大部分的减震筒1是大口12朝下放置,是因为其重心偏向于大口12;而仍有一小部分的减震筒1是重心位于小口11处,需要小口朝下放置,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内撑垫22是可拆卸的,内撑垫22可从插杆21上取下,内撑垫22中部设有通孔,通孔与插杆21过盈配合,以保证内撑垫22在插杆21上的固定。当需要减震筒1直接摆放在插杆21上时,可以通过将内撑垫22拆卸即可。
如图7所示,运输架4放置在摆放架下方,运输架4底部设有便于移动的滚轮6,运输架4和摆放架的框架2之间设有活动扣合件5,通过活动扣合件5的活动实现运输架4和摆放架的锁紧和分离。
锁紧时可以通过推动运输架对摆放架进行移动和摆放;当需要将摆放架整个吊起对减震筒进行清洗或浸泡,或者加工完毕后需要将减震筒静置,待其表面和内部的水滴沥干,需要摆放架牢牢的放置在地面或摆放平台,避免摆放架移动而使减震筒脱出摆放架的插杆或掉落,则需要打开活动扣合件使二者分离,摆放架可以单独放置在地上或清洗缸内,摆放架放置更稳定。
如图8和图9所示,活动扣合件5包括固定件50和活动件51,固定件50与运输架4相固定。活动件51呈“L”形,活动件51翻转连接于固定件50上,活动件51卡接于框架2的边缘,固定件50固定于运输架4的侧面。
固定件50与运输架4相固定,通过“L”形活动件51的翻转实现运输架4与摆放架之间的锁紧和分离。如图8所示,当活动件51扣合时,活动件51夹紧框架2与运输架4的边缘,使二者锁紧,摆放架的移动是通过推动运输架4实现的。而当活动件51向外打开解除锁定,摆放架可以从提拉部3提起,单独进行摆放,因此运输架4可以与摆放架分离,单个运输架4可以适用于多个摆放架,使运输和摆放都更为简便。
实施例2:
由于实施例1中的内撑垫22中部是通孔,内撑垫22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滑落至插杆21下方,需要操作人员对其重新复位。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相比实施例1,改进处在于内撑垫顶部设有防止插杆21穿透内撑垫22的顶垫220,顶垫220与插杆21顶部接触。顶垫220可以防止插杆21穿透,可以保证内撑垫22一直固定于插杆21的顶部,避免其向下滑动,同时内撑垫22装卸也极为方便。
实施例3:
实施例2中,顶垫220设置使得内撑垫22不易从插杆21上向下滑落,但是无法避免其从上方脱出,因此其装卸较为便捷。
但是在减震筒1的取拿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误触,导致内撑垫22从插杆21上方脱落,因此本实施例中插杆21顶部设有固定头211,内撑垫22中部设有用于固定头211嵌入防止内撑垫22脱出的固定腔221,固定腔221与顶垫220贴合,固定头211嵌设于固定腔221内,固定腔221与固定头211之间形成用于二者卡紧防脱的阶梯卡接结构。
通过固定头211和固定腔221之间形成的阶梯卡接结构,防止内撑垫22向上脱出插杆21。使内撑垫22固定更为稳定可靠。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