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轮胎翻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翻新的废轮胎回收检测修补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翻新利用是指将可再次利用胎体,也就是通常我们所指的废旧轮胎,经过严格筛选,选择出可利用轮胎,经过专业检测,并对胎体进行局部修补加工或在此基础上重新贴覆预硫化胎面胶,再进入硫化罐进行硫化,恢复轮胎使用价值的一种工艺。
现在公开号为CN102152486A的公开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轮胎翻新的新工艺,经过该工艺翻新后的轮胎耐磨性好,坚实耐用,耐爆裂性好,安全可靠,可以达到轮胎的使用质量要求,且翻新工艺简单,生产率高,可工业化生产,解决轮胎污染环境的问题。
但是,该装置在对轮胎进行翻新涂胶时,需要人工查看有破洞的地方,然后人工对破洞进行涂胶修补,十分的麻烦,且一些轮胎体积较大,人工检修起来十分的费力,很不方便。
现有一种装置,使得废轮胎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实现有效的驱动效果,使得废轮胎可以旋转式的实现自动检测和修补的效果,避免人工操作的麻烦和费力,有效的提高了对废轮胎的修补质量和修补效率,结构简单可靠且十分的实用;但是,该装置在对废轮胎修补完毕后,通过送料通道直接外输,但是,废轮胎在从送料通道上掉落下来时,会散落一地,且下落时,冲击力过大,废轮胎会乱弹,不易整理且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稳定的便于翻新的废轮胎回收检测修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翻新的废轮胎回收检测修补装置,包括固定壳体和用于对检测填补完毕后的废轮胎进行外输的送料通道,所述固定壳体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的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所述送料通道上设有用于输送修补后的废轮胎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上设有用于分隔阻挡废轮胎的阻挡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修补完毕后,可以送料通道上的输送带和阻挡装置实现有效的固定效果,避免废轮胎散落一地,而难以整理,提高了对废轮胎的整理效率。
所述送料通道上设有用于对掉落下来的废轮胎进行缓冲的缓冲板,所述缓冲板与送料通道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掉落下来的时候,可以通过缓冲板和第三弹性件的配合实现缓冲的效果,避免废轮胎掉落下来时的冲击力过大。
所述缓冲板上设有用于辅助缓冲板竖直移动的突起部,所述缓冲板呈弧状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缓冲板可以通过突起部进行辅助支撑,从而使得缓冲板更好的进行一定,避免缓冲板在移动时的偏移。
所述送料通道上设有与突起部相配合的滑槽,所述送料通道呈L型通道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缓冲板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有效的加强了缓冲板的缓冲效果,提高了对缓冲板的稳定可靠性。
所述阻挡装置包括多个等距间隔设于输送带上的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与输送带之间设有第四弹性件,所述弧形板与输送带之间活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移动至输送带上时,可以通通过弧形板的分隔固定,稳定的停靠在输送带上实现固定的效果,提高了对废轮胎的控制效果。
所述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之间设有分别与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侧壁啮合连接的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固定壳体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壳体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件;通过上述传动件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可以通过传动件的旋转实现往复移动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废轮胎的旋转的驱动,且可以对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进行制动,避免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脱离,保证了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驱动稳定性,加强了该装置的结构强度,十分的稳定且实用。
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固设有用于控制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设有可转动的驱动柱,所述第二驱动块上固设有与驱动柱相配合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通过至少一个支撑块与第二驱动块固定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可以通过驱动杆对于固定件的驱动,实现往复升降移动的效果,从而可以驱动废轮胎实现旋转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对于废轮胎的稳定驱动,加强了结构的强度,提高了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便于翻新的废轮胎回收检测修补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上述废轮胎可以通过输送带进行稳定的输送,避免废轮胎在输送时的冲击力过大而导致散乱一地,使得废轮胎的整理搬运更加的简单方便,保证了对废轮胎的输送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剖视图一。
图3为图1的立体剖视图二。
图4为图3中的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的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的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1的立体剖视图三。
图8为图7中的D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9为图8中的E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的F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1为图8中的G处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1所示,一种便于翻新的废轮胎回收检测修补装置,包括固定壳体1和用于对检测填补完毕后的废轮胎进行外输的送料通道2,所述固定壳体1内设有用于控制打磨后的废轮胎进行转动的第一控制块31和第二控制块32、用于驱动第一控制块31和第二控制块32的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及用于对打磨后的废轮胎进行检测填补的补胎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打磨后的废轮胎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实现夹持的效果,避免废轮胎的脱离,保证废轮胎修补时的稳定性,而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可以通过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实现旋转的效果,以便于通过补胎装置对废轮胎进行整胎的自动修补,有效的提高了对废轮胎的修补效率;上述废轮胎在表面被打磨后,可直接投入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之间,对废轮胎进行检测修补,上述送料通道设于第二出料口处,废轮胎修补完毕后,可以直接从送料通道进行外输,上述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相对的内壁上设有卡齿组,与传动件啮合。
所述第一控制块31和第二控制块32上分别设有用于容纳废轮胎旋转的第一容纳槽311和第二容纳槽321,所述第一容纳槽311上设有用于对废轮胎进行挤压限位的挤压装置,所述第二容纳槽321上设有用于将填补好的废轮胎外输的向下倾斜的第一出料口322,所述固定壳体1上设有与第一出料口322相配合的第二出料口11,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可以通过挤压装置实现固定的效果,从而可以对废轮胎进行有效的夹持效果,避免废轮胎的脱离,且在废轮胎修补完毕后,可以通过挤压装置直接将废轮胎推入第一出料口,通过第二出料口排出,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费力,有效的提高了对废轮胎的输送效率;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用于对掉落至第一容纳槽311和第二容纳槽321之间的废轮胎进行夹持的夹持板312、用于控制夹持板312进行伸缩运动的第二弹性件313及用于容纳第二弹性件313的伸缩槽314,所述夹持板312通过一伸缩块315与第二弹性件313连接,所述夹持板312呈向内凹陷的弧状结构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掉落至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后,可以通过夹持板实现夹持固定的效果,避免废轮胎的脱离而影响对废轮胎的修补,且夹持板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件对不同直径的废轮胎进行适应,增加了该装置的使用范围,有效的加强了该装置的实用性,而夹持板的设置,以便于适应废轮胎的台面,对废轮胎进行更好的夹持,加强对废轮胎的固定效果。
上述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间距大于废轮胎的直径,以便于容纳废轮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采用螺旋弹簧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当废轮胎投入后,进入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间隙中,不断下落,直至掉落至夹持板上,并对夹持板挤压一段距离,使得夹持板移动,第一弹性件在伸缩槽内收缩,然后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朝相反的方向进行往复竖直移动,使得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废轮胎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对废轮胎的整个胎面进行检测和修补;在废轮胎移动至第一出料口处时,夹持板通过第一弹性件的反弹力,直接将废轮胎顶动至第一出料口处,然后通过第二出料口将废轮胎输送至送料通道上进行外输。
所述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上分别设有用于支持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在固定壳体1上进行竖直移动的第一限位条331和第二限位条341,所述固定壳体1上设有分别与第一限位条331和第二限位条34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12和第二限位槽13,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可以通过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支撑在固定壳体上进行稳定的竖直移动,避免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在移动时的脱离,保证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在移动时的稳定可靠性;当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带动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进行移动时,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会通过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与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的配合进行稳定的移动,保证了移动时的稳定性。
所述补胎装置包括用于支撑该装置的固定块4、至少一个用于对打磨后的废轮胎上的破洞的进行自动填补的涂胶棒41、用于控制涂胶棒41自动向上移动的第一弹性件42、用于储存填补废轮胎上的破洞的补胎胶的储胶腔43及用于供补胎胶分流流动的容纳腔44,所述容纳腔44和储胶腔43之间通过一输送管431相连通,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涂胶棒可以通过第一弹性件实现对废轮胎表面的凹凸适应,从而可以实现对废轮胎的破洞的检测,保证废轮胎检测的可靠性,且可以直接通过涂胶棒对废轮胎表面进行修补,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麻烦,有效的提高了对废轮胎的检测和修补的效率;当废轮胎在挤压装置上时,刚好对涂胶棒形成挤压作用力,使得涂胶棒下移,第一弹性件收缩,储胶腔保持对容纳腔内进行修补胶的输送,使得容纳腔内的修补胶随时处于充满状态,而涂胶棒初始状态下,其内部充满修补胶,但无法流出,当涂胶棒移动至废轮胎表面的破洞处时,涂胶棒会直接喷出修补胶,对废轮胎表面进行涂胶修补。
所述固定块4上设有多个用于供涂胶棒41伸缩运动的活动槽45和连通活动槽45与容纳腔44的连接槽441,所述涂胶棒41上固设有与容纳腔44相连通的输液管411和与输液管411相连通的通胶腔412,所述输液管411与连接槽441之间活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涂胶棒可以在碰到胎面上的破洞时自动向上升起,以便于对胎面进行有效的检测修补,且可以在无破洞时与胎面紧密接触,提高对破洞检测时的精准性,保证在遇到破洞时可以直接进行涂胶修补处理,有效的提高了对废轮胎的修补效率;所述涂胶棒41的端部设有用于排出补胎胶对废轮胎破洞进行填补的出胶口413,所述输液管411上设有用于启闭连接槽411的封闭件414和支持封闭件414进行移动的支持杆415,所述支持杆415通过一连接架416与输液管411固定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涂胶棒在移动至废轮胎表面的破洞上时,可以直接对封闭件进行控制,以便于挤压出修补胶对废轮胎表面的破洞进行修补,避免在无破洞时喷出修补胶,而造成修补胶浪费且影响废轮胎表面的清洁度,保证了对废轮胎的检测和修补质量,结构简单且实用。
上述输液管的设置,可以避免修补胶与第一弹性件相接触,避免修补胶在干燥后对第一弹性件造成固化,影响第一弹性件的伸缩运动,起到保护的作用,延长第一弹性件的使用寿命;上述封闭件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当涂胶棒移动至废轮胎表面的破洞处时,涂胶棒通过第一弹性件的作用朝着破洞伸出,从而通过支持杆带动封闭件向上移动由于容纳腔内充满修补胶,封闭件的上升从而可以挤压部分修补胶进入输液管内,从而对输液管内的修补胶进行挤压,使得修补胶继续对通胶腔内的修补胶进行挤压,继而使得修补胶从出胶口处喷出,实现对破洞的修补效果,而此时废轮胎在持续的进行转动,对破洞修补的过程中,涂胶棒不断的移动;当涂胶棒移动至废轮胎完好的表面上时,涂胶棒受到挤压,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收缩,涂胶棒的移动通过支持杆带动封闭件向下移动,打开输液管和连接槽,从而取消对修补胶的挤压,如此随着废轮胎的转动持续的进行检测和修补。
所述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之间设有分别与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的侧壁啮合连接的传动件35,所述传动件35与固定壳体1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壳体1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件36,通过上述传动件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可以通过传动件的旋转实现往复移动的效果,从而实现对废轮胎的旋转的驱动,且可以对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进行制动,避免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脱离,保证了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的驱动稳定性,加强了该装置的结构强度,十分的稳定且实用;所述驱动件36的输出轴上固设有用于控制第一驱动块33和第二驱动块34进行往复运动的驱动杆37,所述驱动杆37上设有可转动的驱动柱371,所述第二驱动块34上固设有与驱动柱371相配合的固定件341,所述固定件341通过至少一个支撑块342与第二驱动块34固定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可以通过驱动杆对于固定件的驱动,实现往复升降移动的效果,从而可以驱动废轮胎实现旋转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对于废轮胎的稳定驱动,加强了结构的强度,提高了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上述传动件采用齿轮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驱动件采用电机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上述固定件采用环状结构设置;当废轮胎输送至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之间时,驱动件开始启动,驱动件的输出轴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柱位于固定件的环内且相互接触配合,驱动杆的转动会带动驱动柱在固定件内移动,受到固定件的导向限位,在驱动杆的旋转过程中,驱动柱会通过固定件的导向限位带动第二驱动块实现竖直往复移动的效果,而第二驱动块的往复竖直运动可以通过传动件带动第一驱动块实现往复竖直运动,第一驱动块和第二驱动块呈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驱动第一控制块和第二控制块带动废轮胎实现转动的效果,且废轮胎不会移动和离开原本的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废轮胎的旋转的驱动效果。
所述送料通道2上设有用于输送修补后的废轮胎的输送带21,所述输送带21上设有用于分隔阻挡废轮胎的阻挡装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修补完毕后,可以送料通道上的输送带和阻挡装置实现有效的固定效果,避免废轮胎散落一地,而难以整理,提高了对废轮胎的整理效率;所述阻挡装置包括多个等距间隔设于输送带21上的弧形板25,所述弧形板25与输送带21之间设有第四弹性件26,所述弧形板25与输送带21之间活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移动至输送带上时,可以通过弧形板的分隔固定,稳定的停靠在输送带上实现固定的效果,提高了对废轮胎的控制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均采用螺旋弹簧设置,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当废轮胎掉落至输送带上时,对弧型板形成挤压力,使得弧形板发生翻转,而第四弹性件反弹力,有效的对弧形板进行阻挡,使得弧形板可以对废轮胎进行反作用力,从而完成对废轮胎的支撑分隔。
所述送料通道2上设有用于对掉落下来的废轮胎进行缓冲的缓冲板22,所述缓冲板22与送料通道2之间设有第三弹性件23,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废轮胎在掉落下来的时候,可以通过缓冲板和第三弹性件的配合实现缓冲的效果,避免废轮胎掉落下来时的冲击力过大;所述缓冲板22上设有用于辅助缓冲板22竖直移动的突起部221,所述缓冲板22呈弧状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缓冲板可以通过突起部进行辅助支撑,从而使得缓冲板更好的进行一定,避免缓冲板在移动时的偏移;所述送料通道2上设有与突起部221相配合的滑槽24,所述送料通道2呈L型通道设置,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缓冲板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有效的加强了缓冲板的缓冲效果,提高了对缓冲板的稳定可靠性。
当废轮胎从第二出料口外输出来时,顺着送料通道向下移动,然后直接掉落至缓冲板上,缓冲板向下移动,通过第三弹性件的反弹力,实现缓冲的效果,然后直接滚动至输送带上实现输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