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绵城市生态步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海绵城市的生态步道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现有技术的海绵城市生态步道多采用在夯实的原土层上直接铺设带孔道砖或者石板或者水泥板,此种设计的生态步道雨天条件下使用时存在以下不足:生态步道上雨水无法迅速去除,残留雨水较多,在行走时很容易造成一片泥泞,导致后续难以行走;雨天条件下,生态步道周围土壤在雨水的渗透下,周围水土流失较严重,后续易发生局部沉降塌陷情况,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海绵城市的生态步道结构,以解决现有的生态步道上雨水无法迅速去除,残留雨水较多,在行走时很容易造成一片泥泞,导致后续难以行走;雨天条件下,生态步道周围土壤在雨水的渗透下,周围水土流失较严重,后续易发生局部沉降塌陷情况,影响使用的问题。
本发明海绵城市的生态步道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海绵城市的生态步道结构,包括步道基座、储水腔室、连通孔、定位柱、外环形圏、内环形圈、凹陷槽、圆形通孔、矩形框板、把握凹槽、定位孔、透水混凝土块A、支撑组件、透水混凝土块B、虹吸排水机构、外套圆桶结构、内置圆筒结构、连接杆结构、人造萤石、橡胶密封圏、排水管道和连通管道;沿园林生态步道设计路线的土壤内部预埋一根所述排水管道,且所述排水管道的两端开口或放置在池塘内或放置在蓄水池内;所述排水管道外壁上呈均匀分布状共设置有数量与所述步道基座数量相一致的所述连通管道,所述连通管道与所述排水管道相连通;所述步道基座底端面中心部位分别设置有所述外环形圏和所述内环形圈,且所述外环形圏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环形圈的外径;所述连通管道顶端可内嵌固定在所述外环形圏内径与所述内环形圈的外径之间;所述步道基座内部开设有一处所述储水腔室,且所述步道基座底端面相应于所述内环形圈内径区域呈环形阵列状共开设有三处与所述储水腔室相连通的所述圆形通孔;三处所述圆形通孔内端均通过一个所述橡胶密封圏固定连接有一组所述虹吸排水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排水机构经由所述外套圆桶结构、所述内置圆筒结构和所述连接杆结构共同组成;所述内置圆筒结构底端内嵌在所述橡胶密封圏的内端;所述内置圆筒结构顶端外围通过两根呈环形阵列状分布的所述连接杆结构固定连接有一个所述外套圆桶结构;所述外套圆桶结构内径大于所述内置圆筒结构的外径,且所述外套圆桶结构内端面不与所述内置圆筒结构相接触;所述内置圆筒结构的底端面高于所述储水腔室内端底面一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步道基座顶端面中间部位开设有一处所述凹陷槽,且凹陷槽中心部位开设有一处与所述储水腔室相连通的所述连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凹陷槽底面放置有一块所述透水混凝土块B,且所述透水混凝土块B的厚度为所述凹陷槽深度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混凝土块B上方放置有一块厚度为所述凹陷槽深度的三分之二的所述支撑组件,且所述支撑组件采用蜂窝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步道基座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设置有一根所述定位柱,且四根所述定位柱顶端面均通过黏合剂黏接有一块圆块状的所述人造萤石;
进一步的,所述步道基座上方设置有一块所述矩形框板,且所述矩形框板内端镶嵌有一块所述透水混凝土块A;
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板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开设有一处所述定位孔,且该四处所述定位孔直径及相距均与所述四根所述定位柱的直径及相距相一致;故当所述矩形框板底端面与所述步道基座顶端面相贴合时,四根定位柱分别插接在四处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人造萤石顶端面与所述矩形框板顶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板左右两端面均开设有一处所述把握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普通降雨条件下使用时,雨水滴落在透水混凝土块A,因透水混凝土块A的特性,雨水迅速渗透过透水混凝土块A,穿过蜂窝结构的支撑组件然后在渗透聚集在透水混凝土块B内,聚集在透水混凝土块B内的雨水最终通过连通孔流淌入储水腔室内收集储蓄,透水混凝土块A表面不会大量残留雨水,故本发明生态步道不会出现泥泞、大范围积水,影响行走情况的发生。
本发明矩形框板与步道基座之间通过四处定位孔和四根定位柱配合相连接,故矩形框板为可拆卸装置,且矩形框板左右两端面均开设有一处把握凹槽,故当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清洁人员可通过把握凹槽将矩形框板提起,使其与步道基座分离,以便于清洁人员高压冲洗透水混凝土块A的底端面使封堵透水混凝土块A顶端孔隙的杂质被完全清除,以避免顶端高压冲洗导致少量杂质被冲入更深,影响透水混凝土块A透水性。
本发明在普通降雨条件下使用时,通过若干个本发明单组步道基座的设计,可在暴雨条件下,在一时段内大量存储雨水,使其不渗入周围环境,以起到保持周围水土、防流失的作用,避免大量雨水渗透周围土壤内,以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局部沉降塌陷情况发生的几率,且还起到一定缓解地下排水系统的压力的作用,而且本发明又通过三组虹吸排水机构的设置,当储水腔室内储水已经达到极限时,通过三组虹吸排水机构迅速排出储水腔室内的雨水,以防止出现溢流现象,影响行走情况的发生,且排出的雨水最终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到池塘内或蓄水池内,不会随意排放,以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单组步道基座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图2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单组步道基座机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4中B-B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图5中C-C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单组步道基座机构轴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图7中矩形框板拆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图8中支撑组件、透水混凝土块B拆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步道基座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矩形框板与透水混凝土块A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步道基座,101-储水腔室,102-连通孔,103-定位柱,104-外环形圏,105-内环形圈,106-凹陷槽,107-圆形通孔,2-矩形框板,201-把握凹槽,202-定位孔,3-透水混凝土块A,4-支撑组件,5-透水混凝土块B,6-虹吸排水机构,601-外套圆桶结构,602-内置圆筒结构,603-连接杆结构,7-人造萤石,8-橡胶密封圏,01-排水管道,02-连通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11所示:
本发明提供海绵城市的生态步道结构,包括有:步道基座1、储水腔室101、连通孔102、定位柱103、外环形圏104、内环形圈105、凹陷槽106、圆形通孔107、矩形框板2、把握凹槽201、定位孔202、透水混凝土块A3、支撑组件4、透水混凝土块B5、虹吸排水机构6、外套圆桶结构601、内置圆筒结构602、连接杆结构603、人造萤石7、橡胶密封圏8、排水管道01和连通管道02;沿园林生态步道设计路线的土壤内部预埋一根排水管道01,且排水管道01的两端开口或放置在池塘内或放置在蓄水池内;排水管道01外壁上呈均匀分布状共设置有数量与步道基座1数量相一致的连通管道02,连通管道02与排水管道01相连通;步道基座1底端面中心部位分别设置有外环形圏104和内环形圈105,且外环形圏104的内径大于内环形圈105的外径;连通管道02顶端可内嵌固定在外环形圏104内径与内环形圈105的外径之间;步道基座1内部开设有一处储水腔室101,且步道基座1底端面相应于内环形圈105内径区域呈环形阵列状共开设有三处与储水腔室101相连通的圆形通孔107;三处圆形通孔107内端均通过一个橡胶密封圏8固定连接有一组虹吸排水机构6。
其中,虹吸排水机构6经由外套圆桶结构601、内置圆筒结构602和连接杆结构603共同组成;内置圆筒结构602底端内嵌在橡胶密封圏8的内端;内置圆筒结构602顶端外围通过两根呈环形阵列状分布的连接杆结构603固定连接有一个外套圆桶结构601;外套圆桶结构601内径大于内置圆筒结构602的外径,且外套圆桶结构601内端面不与内置圆筒结构602相接触;内置圆筒结构602的底端面高于储水腔室101内端底面一厘米。
其中,步道基座1顶端面中间部位开设有一处凹陷槽106,且凹陷槽106中心部位开设有一处与储水腔室101相连通的连通孔102。
其中,凹陷槽106底面放置有一块透水混凝土块B5,且透水混凝土块B5的厚度为凹陷槽106深度的三分之一。
其中,透水混凝土块B5上方放置有一块厚度为凹陷槽106深度的三分之二的支撑组件4,且支撑组件4采用蜂窝结构,通过支撑组件4的支撑以防止透水混凝土块A3被外界压力压塌,且支撑组件4采用蜂窝结构,在支撑透水混凝土块A3防止其被外界压力压塌的前提下,也利于雨水的流通。
其中,步道基座1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设置有一根定位柱103,且四根定位柱103顶端面均通过黏合剂黏接有一块圆块状的人造萤石7,通过人造萤石7的设置,其可在夜间发出光亮,利于指引行人行走的路线。
其中,步道基座1上方设置有一块矩形框板2,且矩形框板2内端镶嵌有一块透水混凝土块A3。
其中,矩形框板2顶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开设有一处定位孔202,且该四处定位孔202直径及相距均与四根定位柱103的直径及相距相一致;故当矩形框板2底端面与步道基座1顶端面相贴合时,四根定位柱103分别插接在四处定位孔202内,且人造萤石7顶端面与矩形框板2顶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其中,矩形框板2左右两端面均开设有一处把握凹槽201,当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清洁人员可通过把握凹槽201将矩形框板2提起,使其与步道基座1分离,以便于清洁人员高压冲洗透水混凝土块A3的底端面使封堵透水混凝土块A3顶端孔隙的杂质被完全清除,以避免顶端高压冲洗导致少量杂质被冲入更深,影响透水混凝土块A3透水性。
使用时:
普通降雨条件下,雨水滴落在透水混凝土块A3,因透水混凝土块A3的特性,雨水迅速渗透过透水混凝土块A3,穿过蜂窝结构的支撑组件4然后在渗透聚集在透水混凝土块B5内,聚集在透水混凝土块B5内的雨水最终通过连通孔102流淌入储水腔室101内收集储蓄,透水混凝土块A3表面不会大量残留雨水,故本发明生态步道不会出现泥泞、大范围积水,影响行走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的,矩形框板2与步道基座1之间通过四处定位孔202和四根定位柱103配合相连接,故矩形框板2为可拆卸装置,并且矩形框板2左右两端面均开设有一处把握凹槽201,故当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清洁人员可通过把握凹槽201将矩形框板2提起,使其与步道基座1分离,以便于清洁人员高压冲洗透水混凝土块A3的底端面使封堵透水混凝土块A3顶端孔隙的杂质被完全清除,以避免顶端高压冲洗导致少量杂质被冲入更深,影响透水混凝土块A3透水性;
凹陷槽106与透水混凝土块A3之间设置有一块支撑组件4,通过支撑组件4的支撑以防止透水混凝土块A3被外界压力压塌,且支撑组件4采用蜂窝结构,在支撑透水混凝土块A3防止其被外界压力压塌的前提下,也利于雨水的流通;
在暴雨条件下,当储水腔室101内储蓄的雨水水位逐渐升高,当水位高于虹吸排水机构6中内置圆筒结构602顶端面时,满足虹吸条件(可参考“公道杯”原理),在虹吸作用下,储水腔室101内的雨水将沿外套圆桶结构601内端与内置圆筒结构602之间的空腔,持续从内置圆筒结构602内端排入至排水管道01内;通过若干个本发明单组步道基座的设计,可在暴雨条件下,在一时段内大量存储雨水,使其不渗入周围环境,以起到保持周围水土、防流失的作用,避免大量雨水渗透周围土壤内,以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局部沉降塌陷情况发生的几率,且还起到一定缓解地下排水系统的压力的作用;而且本发明又通过三组虹吸排水机构6的设置,当储水腔室101内储水已经达到极限时,通过三组虹吸排水机构6迅速排出储水腔室101内的雨水,以防止出现溢流现象,影响行走情况的发生,且排出的雨水最终通过排水管道01排入到池塘内或蓄水池内,以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每根定位柱103顶端面均通过黏合剂黏接有一块圆块状的人造萤石7,当矩形框板2底端面与步道基座1顶端面相贴合时,人造萤石7顶端面与矩形框板2顶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人造萤石7的设置,其可在夜间发出光亮,利于指引行人行走的路线。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