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平衡架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初学自行车的后架平衡架结构。
背景技术
成人自行车初学者,在前阶段练习时,往往需要陪同的协助人员,在后侧协扶的方式,才能初步掌握平衡,并逐渐自行掌握平衡的骑车技术。
申请号CN201620495683.7中提供一种仿自行车平衡练习器,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操控机构,所述操控机构包括固定连接的车把和前叉,该前叉用于竖直支撑,所述车架通过碗组与前叉在水平面内旋转连接。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类似于上述提到的自行车练习装置,为模拟性装置,而现有的实际自行车驾车练习者初步练习时,除了人为协扶以外,还经常在后座捆绑平衡棍的方式,达到驾车平衡的目的,但无论是手扶式还是平衡棍式,都是不科学的,前者在车辆倒地时,易引起协助者同步受伤,而后者捆绑平衡棍式的操作方式,在自行车倒倒后,易导致平衡棍脱扣,且捆绑对称距离不易掌握,因此针对上述驾习目的,设计出一款结构合理的,且侧倒时,具有缓冲减振功能的初学平衡架,以提高其实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初学自行车的后架平衡架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的自行车驾车练习者初步练习时,除了人为协扶以外,还经常在后座捆绑平衡棍的方式,达到驾车平衡的目的,但无论是手扶式还是平衡棍式,都是不科学的,前者在车辆倒地时,易引起协助者同步受伤,而后者捆绑平衡棍式的操作方式,在自行车倒倒后,易导致平衡棍脱扣,且捆绑对称距离不易掌握的问题。
本发明应用于初学自行车的后架平衡架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应用于初学自行车的后架平衡架结构,包括鞍座,减阻孔,安装孔,压槽,加强管,横梁管,第一功能罐,内衬套,第二功能罐,内衬套,协助管,第一侧挡瓦,第二侧挡瓦,泡棉扶手,平衡管,缓冲座,第一旋盖,第一旋钮,第二旋盖和第二旋钮;所述鞍座的外壁呈半圆放射状焊接有半圈加强管,且这些加强管的顶端之间又焊接有一根弧形管结构的横梁管;所述横梁管的左右两端均又配合有一处第一功能罐,且这两处第一功能罐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均还螺纹配合有一处盖帽结构的第一旋盖,并且这些第一旋盖的前端均还设有十字架结构的第一旋钮;所述第一功能罐的后端面均还焊接有一根平衡管,且在这两根平衡管之间又焊接有一根协助管,并且在此协助管上还套装有一层泡棉扶手;所述平衡管的后端面均还配合有一处第二功能罐,且在这些第二功能罐的后端面也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均还螺纹配合有一处第二旋盖,并且在这两处第二旋盖的后端也开设有十字架结构的第二旋钮。
进一步的,所述鞍座为腔体结构,且其整体贯穿有左右对称的减阻孔,并且还开设有左右对称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鞍座的底面呈左右对称的方式还开设有左右两处弧形结构的压槽。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管为五处,其中两两对称的方式按中间一根加强管进行左右对称分布,并且中间的一根直径尺寸大于两侧的四根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功能罐和第二功能罐均为腔体结构,并且在它们的外侧壁上均还安装有两处缓冲座。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座的外端均又安装有左右两处挡瓦结构,其中左侧一处为第一侧挡瓦,右侧一处为第二侧挡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挡瓦和第二侧挡瓦的弧形凸面均朝外,并且这两处挡瓦的外弧面倾斜向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功能罐和第二功能罐的腔体内通过胶粘的方式,均还配合有一处圆管结构的内衬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设计的这一款平衡架,是由底部腔体鞍座与支撑管构成,为左右对称式的架体结构,并且呈左右对称的方式安装有四处功能罐,这些功能罐用于装入负重物体,可以根据初学者的身体平衡具体情况,进行配重调节,提高功能性,并且还具有侧倒减振缓冲结构,左装置的左右两侧也是呈对称的方式安装有左右两排弹簧座结构的缓冲座,且这些缓冲座又直接与上述提到的功能罐连接的,因此装置发生侧歪后,可对这些功能罐进行缓冲保护,同时也对装置进行缓冲保护,防止其发生变形,而影响平衡性,进一步提高功能性,且结构合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由图2引出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功能罐分开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功能罐内部装填的内衬套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底部仰视平面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鞍座-1,减阻孔-101,安装孔-102,压槽-103,加强管-2,横梁管-3,第一功能罐-4,第二功能罐-5,内衬套-4501,协助管-6,第一侧挡瓦-7,第二侧挡瓦-8,泡棉扶手-9,平衡管-10,缓冲座-11,第一旋盖-12,第一旋钮-1201,第二旋盖-13,第二旋钮-1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初学自行车的后架平衡架结构,包括鞍座1,减阻孔101,安装孔102,压槽103,加强管2,横梁管3,第一功能罐4,第二功能罐5,内衬套4501,协助管6,第一侧挡瓦7,第二侧挡瓦8,泡棉扶手9,平衡管10,缓冲座11,第一旋盖12,第一旋钮1201,第二旋盖13和第二旋钮1301;所述鞍座1的外壁呈半圆放射状焊接有半圈加强管2,且这些加强管2的顶端之间又焊接有一根弧形管结构的横梁管3;所述横梁管3的左右两端均又配合有一处第一功能罐4,且这两处第一功能罐4的前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均还螺纹配合有一处盖帽结构的第一旋盖12,并且这些第一旋盖12的前端均还设有十字架结构的第一旋钮1201;所述第一功能罐4的后端面均还焊接有一根平衡管10,且在这两根平衡管10之间又焊接有一根协助管6,并且在此协助管6上还套装有一层泡棉扶手9;所述平衡管10的后端面均还配合有一处第二功能罐5,且在这些第二功能罐5的后端面也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均还螺纹配合有一处第二旋盖13,并且在这两处第二旋盖13的后端也开设有十字架结构的第二旋钮1301。
其中,所述鞍座1为铸铁制成的腔体结构,且其整体贯穿有左右对称的用于减少风力阴力的减阻孔101,并且还开设有用于与自行车后座实现对接的安装孔102。
其中,所述鞍座1的底面呈左右对称的方式还开设有左右两处弧形结构的压槽103,这些压槽103的设置,用于与自行车后座进行压合连接,使安装更加牢固,结构合理。
其中,所述加强管2为五处,其中外部四处是两两对称的方式按中间一根加强管2进行左右对称分布,并且中间的一根直径尺寸大于两侧的四根尺寸,由此可看出,中间的一根加强管2由于尺寸较大,因此重力会位于中间位置,相当于平衡的中轴重力点,使装置左右对称方安排列的各结构,所处的平衡分布位置更合理。
其中,所述第一功能罐4和第二功能罐5均为用于装入配重物体的腔体结构,并且在它们的外侧壁上均还安装有用于防止车辆侧倒时,进行缓冲支撑的两处缓冲座11。
其中,所述缓冲座11的外端均又安装有左右两处挡瓦结构,其中左侧一处为第一侧挡瓦7,右侧一处为第二侧挡瓦8,利用这两处挡瓦,与地面接触时,可提高装置的缓冲性,对装置进行缓冲保护,同时减少装置在车座上的移动性。
其中,所述第一侧挡瓦7和第二侧挡瓦8的弧形凸面均朝外,并且这两处挡瓦的外弧面倾斜向下,此结构的挡瓦与地面接触时,可以卸掉一部分力,减少与地面的硬性接触的可能性,结构更加合理。
其中,所述第一功能罐4和第二功能罐5的腔体内通过胶粘的方式,均还配合有一处圆管结构的内衬套4501,由此可看出,功能罐内装入的加重物,可由内衬套4501的橡胶性能被收缩压紧,防止随着自行车运动时,发生晃动,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合理性。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将本装置通过鞍座1上的安装孔102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装置按最中间的一根加强管2为左右对称,并且左右结构为左右对称式设计,组成了一个平衡的协助装置,根据骑行者初学时的身体平衡状态,可旋转打开一处功能罐,将配重物体装入其内腔,通过由内衬套4501的橡胶性能被收缩压紧,防止随着自行车运动时,发生晃动,进一步提高结构的合理性,骑行者踩踏自动车行走时,如果发生侧倒现象。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