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墙体、防灾减灾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刚度竖向隔振/震支座。
背景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闫维明教授在中国发明文本:CN100478539A,提出了一种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支座,属于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包括上、下连接板、具有较小的竖向刚度的预压弹簧、较大的竖向刚度的变刚度补偿弹簧、设置在预压弹簧内的小油阻尼器、设置在补偿弹簧内的大油阻尼器。变刚度补偿弹簧位于下连接板的中心,上端穿入第一补偿支座的第一预留孔中,使补偿弹簧上端处于无约束状态;预压弹簧分布在变刚度补偿弹簧周围;上连接板底面上固定有多个第二补偿支座。大小油阻尼器底端与下连接板固定,上端受第二补偿支座的约束。
CN100478539A的工作过程如下:在平时工作状态下,处于无阻尼弹性工作状态,上部荷载完全由预压弹簧承担,竖向支座的预压弹簧的刚度较小,可以隔离高频微小振动;在地震来临时,补偿弹簧开始工作,增大了隔振支座的竖向抗拉强度和抗拉刚度,避免出现较大的竖向变形危险。
CN100478539A给出了变刚度隔振的技术思想,其主要是通过预压弹簧、补偿弹簧来实现变刚度的构思。
从前述文献可知,变刚度竖向隔振是现今竖向隔振支座的设计思想之一。但是,上述文献设置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变刚度竖向隔振/震支座,能够简化隔振/震支座的构造。
本申请的方案如下:
一种变刚度竖向隔振/震支座,包括:第一水平板、第二水平板;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二水平板之间安装有预压弹簧、第一水平板与第二水平板之间还安装有预应力筋,预应力筋的2个锚具分别锚固在第一水平板的上侧、第二水平板的下侧;通过张拉锚固预应力筋来实现预压弹簧处于预压状态;
在第二水平板的下方设置第三水平板,在第二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安装有弹簧刚度调节装置;
弹簧刚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水平板下方的压杆、第三水平板上方的套筒、第三弹簧、调节腔体;
第三弹簧的一端与调节腔体的下方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水平板的上方连接;压杆进入到调节腔体内,压杆的底部与调节腔体留有距离;在压杆的侧部设置有突出部,压杆的突出部设置在调节腔体内;
调节腔体设置在套筒内;
在静止的竖向荷载G的作用下,第二弹簧提供支撑刚度,设计要求G<预应力筋的预拉力F,其为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下,压杆的底部与调节腔体留有的距离大于等于:(F-G)/K2。
进一步,在初始状态下,突出部与调节腔体的上表面接触;压杆在初始状态下安装,压杆穿过第一水平板,在压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在压杆的上部设置有2个螺纹帽,2个螺纹帽分别位于第一水平板1的上面与下面,压杆的高度调节好后,然后通过将2个螺纹帽将压杆夹紧在第一水平板,进而固定压杆。
进一步,在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挡块,初始状态下,第二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挡块之间的距离为(F-G)/K2。
进一步,套筒包括内壁以及外壁,内壁及外壁的横截面为闭合的圆形或者矩形,内壁的大小大于第二水平板的范围,调节腔体设置在内壁与外壁之间;在套筒的内部均布有多个区格,调节腔体以及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区格中。
进一步,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安装有粘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设置在套筒的外壁的外侧。
进一步,在套筒的内壁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填充有粘滞液,在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所述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穿过第二水平板,和/或,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设置在第二水平板与套筒的内壁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随着变形的增大,刚度从K2变成K1K2/(K1+K2),然后变成,[K1K2/(K1+K2)+K3)];或者,K2直接变成[K1K2/(K1+K2)+K3)],K3>K2,满足变形增大,刚度增大。
(2)在套筒7-2的内表面设置有挡块,初始状态下,第二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挡块之间的距离为(F-G)/K2,隔振支座的刚度为:K2变成K1(要求K1>K2,即为满足随着变形的增大,刚度增大),变成,K1+K3,这与CN100478539A、CN101275442A的教导相同。
(3)在套筒的内壁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填充有粘滞液,在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所述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穿过第二水平板,和/或,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设置在第二水平板与套筒的内壁之间,使得隔振支座具有阻尼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实施例一的第一水平板、第二水平板之间有预压弹簧的安装结构。
图2是实施例一的隔振支座设计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弹簧刚度调节装置的设计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隔振支座设计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套筒为圆形的区格设计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套筒为方形的区格横剖面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隔振支座设计图。
图8为实施例四的隔振支座设计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活塞杆的平面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CN100478539A给出了变刚度隔振的技术思想,其依赖于预压弹簧和补偿弹簧来实现。但是,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补偿支座在下降时,补偿弹簧受压可以参与工作;然而,补偿弹簧在正常情况下是与补偿支座分离的;在补偿支座上移时,如何也能让补偿弹簧参与受拉,在文献中并不阐述;
(2)预压弹簧能否采用其他方式来实现预压。
本申请的发明起点为解决第二个问题,CN100478539A中的预压初始利用建筑物的重量来实现,然后,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支座的安装;本申请采用预应力筋来实现弹簧之间的预压。
如图1所示,在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之间安装有预压弹簧4、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之间还安装有预应力筋6,预应力筋6的2个锚具分别锚固在第一水平板1的上侧、第二水平板2的下侧;通过张拉锚固预应力筋6来实现弹簧4的预压状态;
具体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预应力筋6受拉,对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给出了拉力,弹簧4受压,对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给出了压力。
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的结构虽然实现了弹簧的预压,但是其与CN100478539A的设计有以下不同,本申请的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由于预应力筋6的出现,其呈现以下几个特性:
由于预应力筋6的弹性模量远大于弹簧4,因此,第一水平板1在受到的拉力时,其拉力全部会由预应力筋6来承担,第一水平板1以及第二水平板2的表现如同刚体;在第一水平板1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应力筋6的初始预拉力时,弹簧4不会新的压力,第一水平板1以及第二水平板2的表现也如同刚体;而当第一水平板1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应力筋6的预拉力时,弹簧4全部承担重量;
预应力筋6采用钢丝、索等,即受压状态下弯曲,无承载力;
CN100478539A提出了变刚度的教导:受力越大,刚度越大。
闫维明教授的CN101275442A提出了变刚度的教导:支座变形越大,刚度越大。
本申请的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构成的装置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表现为刚体,刚度过大,因此,将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构成的装置与其他弹簧并联的情况下,其表现仍然相同:在压力小于预应力筋6初始预压力时,其他的弹簧也不会发生形变。
因此,第一水平板1与第二水平板2构成的装置只能与其他弹簧并联设计。
而从CN100478539A、CN101275442A得到的教导,随着变形的增大,刚度也逐渐增大。
如图2所示,在第二水平板2的下方设置第三水平板3,在第二水平板2与第三水平板3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在第一水平板1与第三水平板3之间安装有弹簧刚度调节装置7;
弹簧刚度调节装置7包括:第一水平板1下方的压杆7-1、第三水平板3上方的套筒7-2、第三弹簧7-3、调节腔体7-4;
第三弹簧7-3的一端与调节腔体7-4的下方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水平板3的上方连接;
压杆7-1进入到调节腔体7-4内,压杆的底部与调节腔体7-4留有距离;
在压杆7-1的侧部设置有突出部7-5,压杆7-1的突出部7-5设置在调节腔体7-4内,突出部7-5与调节腔体7-4的上表面留有距离;调节腔体7-4设置在套筒7-2内。
预压弹簧4的刚度记为K1,第二弹簧5的刚度记为K2,第三弹簧7-3的的刚度记为K3。
上述隔振支座的设计如下:
(1)在静止的竖向荷载G的作用下,只有第二弹簧5提供支撑刚度,且其变形为G/K2,其为初始状态;上述设计要求G<预应力筋6的预拉力F;
(2)从初始状态开始,在受到振动时,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的之间的位移小于等于(F-G)/K2时,仍然只有第二弹簧5提供支撑刚度;上述设计要求:初始状态下,压杆的底部与调节腔体7-4留有的距离大于等于:(F-G)/K2;
(3)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的之间的位移大于(F-G)/K2时,预压弹簧和第二弹簧串联,然后与第三弹簧并联,此时的刚度为[K1K2/(K1+K2)+K3)],上述设计;
即随着变形的增大,刚度从K2变成K1K2/(K1+K2),然后变成,[K1K2/(K1+K2)+K3)];或者,K2直接变成[K1K2/(K1+K2)+K3)],K3>K2,满足变形增大,刚度增大。
实施例二,为了使得弹簧参与受拉,更加合理的设计应当为:在初始状态下(静力荷载),突出部7-5与调节腔体7-4的上表面;其难点在于如何安装压杆7-1;
压杆7-1在初始状态下安装,压杆7-1穿过第一水平板1,在压杆7-1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在压杆7-1的上部设置有2个螺纹帽9,2个螺纹帽9分别位于第一水平板1的上面与下面,压杆7-1的高度调节好后,然后通过将2个螺纹帽9将压杆7-1夹紧在第一水平板1,进而固定压杆7-1。
实施例二:在初始状态下,压杆的底部与调节腔体7-4留有距离大于:(F-G)/K2时,刚度从K2变成K1K2/(K1+K2),然后变成,[K1K2/(K1+K2)+K3)];而从K2变成K1K2/(K1+K2),其刚度变小,与CN100478539A、CN101275442A的教导不同。
在套筒7-2的内表面设置有挡块,初始状态下,第二水平板的下表面与挡块之间的距离为(F-G)/K2,隔振支座的刚度为:K2变成K1(要求K1>K2,即为满足随着变形的增大,刚度增大),变成,K1+K3。
套筒7-2包括内壁以及外壁,内壁及外壁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矩形,内壁的大小大于第二水平板的范围,调节腔体7-4设置在内壁与外壁之间;
在套筒7-2的内部均布有多个区格,调节腔体7-4以及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区格中;
实施例三:在第一水平板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安装有粘滞阻尼器11,粘滞阻尼器设置在套筒7-2的外壁的外侧。
实施例四:套筒7-2的内壁闭合,在套筒7-2的内壁与第三水平板之间填充有粘滞液,在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12;所述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12穿过第二水平板,和/或,第一水平板的下方设置活塞杆12设置在第二水平板与套筒7-2的内壁之间。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