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动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向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传动机构是一种用来传递动力的机构,能够将动力单元输入的动力的 方式、方向、速度或者大小进行改变,然后再改变过的动力传递给执行单 元,从而达到设计者需要的技术效果,常见的传动机构包括齿轮传动、链 传动、带传动以及蜗轮蜗杆传动,所以传动机构一般与动力单元以及执行 单元联动。
动力单元在某些机构中,需要将两种运动动作传递给传动机构,然后 由传动机构分别带动两个执行单元动作,例如,电机轴的正转以及反转, 电机轴正转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一执行单元动作,但第二执行单元不发 生动作,但电机轴反转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二执行单元动作,但第一执 行单元不发生动作;由于传动机构一般与动力单元以及执行单元联动,所 以在实现双向传动时,会造成第一执行单元与第二执行单元发生干涉。
申请号201320644475.5公布的一种双向离合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 正转齿轮以及反转齿轮,所述传动轴两端活动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正转齿 轮和反转齿轮分别活动套设在传动轴上,所述正转齿轮内固定有第一从动 端面齿轮,所述反转齿轮内固定有第二从动端面齿轮,所述传动轴上固定 有与第一从动端面齿轮相配合的第一主动端面齿轮以及与第二从动端面齿 轮相配合的第二主动端面齿轮,所述正转齿轮和反转齿轮的内侧端分别由 两个钢珠限位板内的活动钢珠定位,所述正转齿轮和反转齿轮的外侧端分 别由两个复位弹簧顶住;上述对比文件公开的一种双向离合传动机构,能 够实现通过类似于离合器的原理,通过第一从动端面与正转齿轮的啮合与 分离、第二从动端面齿轮与反转齿轮的啮合与分离,来实现上述技术目的, 但是结构较为复杂,在实现双向不干涉传动时,还需要先控制两个从动端 面齿轮与正反转齿轮的啮合与分离,所以在操作时比较麻烦。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 创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传动机构,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首先提供一种双向传 动机构,用于在第一执行单元与第二执行单元互不干涉的情况下将动力单 元的正反运动传递给对应的第一执行单元以及第二执行单元,包括:
主动部,其与所述动力单元连接,并且由所述动力单元产生的正向运 动以及反向运动驱动;
第一从动部,其与所述第一执行单元联动连接;
第二从动部,其与所述第二执行单元联动连接;
第一单向结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动部与所述第一从动部之间,当所 述主动部传递所述正向运动时所述第一单向结合部将所述主动部与所述第 一从动部联动连接;
第二单向结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动部与所述第二从动部之间,当所 述主动部传递所述反向运动时所述第二单向结合部将所述主动部与所述第 二从动部联动连接。
较佳的,所述主动部为一转动圈;
所述第一从动部为一内轮,所述内轮同心设置在转动圈内;
所述第二从动部为一外圈,所述外圈同心设置在转动圈外。
较佳的,所述第一单向结合部包括:
第一棘齿组;
第一棘爪,其扣搭在所述第一棘齿组上;
第一转动销,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棘爪上;
所述第二单向结合部包括:
第二棘齿组;
第二棘爪,所述第二棘爪搭扣在所述第二棘齿组上;
第二转动销,其设置于第二棘爪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棘齿组绕所述内轮的外圆面排列,所述第二棘齿组 绕所述转动圈的外圆面排列,所述第一棘爪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销转动连接 在所述转动圈上,所述第二棘爪通过所述第二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外圈 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棘齿组绕所述转动圈的内圆面排列,所述第二棘齿 组绕所述转动圈的外圆面排列,所述第一棘爪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销转动连 接在所述内轮上,所述第二棘爪通过所述第二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外圈 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单向结合部包括:
设置在内轮的外圆面上的第一楔形缺口,所述第一楔形缺口与所述转 动圈内部形成有第一楔形间隙;
第一滚动柱,其设置于第一楔形间隙内,并且沿所述转动圈的内圆面 滚动;
第一弹簧顶杆,其设置于第一楔形缺口上,一端与所述内轮连接且另 一端抵触在所述第一滚动柱上;
所述第二单向结合部包括:
设置在转动圈的外圆面上的第二楔形缺口,所述第二楔形缺口与所述 外圈内部形成有第二楔形间隙;
第二滚动柱,其设置于第二楔形间隙内,并且沿所述外圈的内圆面滚 动;
第二弹簧顶杆,其设置于第二楔形缺口上,一端与所述转动圈连接且 另一端抵触在所述第二滚动柱上。
较佳的,所述转动圈的端面上轴向连接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与动力 单元带连接。
较佳的,所述转动圈与外圈之间、转动圈与内轮之间均设置有支撑轴 承。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单向连接驱动的方式, 在第一执行单元与第二执行单元互不干涉的情况下将动力单元的正反运动 传递给对应的第一执行单元以及第二执行单元,且结构简单,无需手动控 制离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汽车遮阳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汽车遮阳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A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三中的一种便于固定的汽车遮阳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1、主动部;2、第一从动部;3、第二从动部;4、第一单向结 合部;5、第二单向结合部;6、转动圈;7、内轮;8、外圈;9、第一棘齿 组;10、第一棘爪;11、第一转动销;12、第二棘齿组;13、第二棘爪; 14、第二转动销;15、第一楔形间隙;16、第一滚动柱;17、第一弹簧顶 杆;18、第二楔形间隙;19、第二滚动柱;20、第二弹簧顶杆;21、皮带 轮;22、支撑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 说明。
一种双向传动机构,能够在无需人工手动操控的情况下,将动力单元 的双向传递给第一执行单元以及第二执行单元,且不会造成第一执行单元 与第二执行单元在运动时发生干涉,该双向传动机构包括主动部1、第一 从动部2、第二从动部3、第一单向结合部4以及第二单向结合部5,主动 部1与动力单元联动,并且能够接收动力单元的正向运动以及反向运动, 第一从动部2与第一执行单元联动,第二从动部3与第二执行单元联动, 第一单向结合部4以及第二单向结合部5均只有在受到单向作用力时结合 并传递动力,当受到另一方向的作用力时则产生打滑,例如棘轮棘爪结构; 当动力单元驱动主动部1做正向运动时,第一单向结合部4受到主动部1 做正向运动的动力作用,将主动部1与第一从动部2结合起来,从而使主 动部1带动第一从动部2运动,并带动第一执行单元运动,此时,第二单 向结合部5不起结合作用,主动部1与第二从动部3打滑;当动力单元驱 动主动部1做反向运动时,第二单向结合部5受到主动部1做反向运动的 动力作用,将主动部1与第二从动部3结合起来,从而使主动部1带动第 二从动部3运动,并带动第二执行单元运动,此时,第一单向结合部4不 起结合作用,主动部1与第一从动部2打滑;该设计通过单向连接驱动的 方式,在第一执行单元与第二执行单元互不干涉的情况下将动力单元的正 反运动传递给对应的第一执行单元以及第二执行单元,且结构简单,无需 手动控制离合,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主动部1是一个转动圈6,第一从动部2是一个内轮7,第二从动部3 是一个外圈8,且内轮7同心设置在转动圈6内,转动圈6同心设置在外 圈8内,第一单向结合部4设置在转动圈6的内圆面与内轮7的外圆面之 间,第二单向结合部5设置在转动圈6的外圆面与外圈8的内圆面之间, 转动圈6一侧为皮带轮21,动力单元可以为一电机,电机上接有另一皮带 轮,两皮带轮之间带连接,从而驱动转动圈6转动,当转动圈6正向转动 转动时,第一单向结合部4将转动圈6与内轮7连接在一起,从而使转动 圈6带动内轮7转动,并且转动圈6与外圈8打滑分离,当转动圈6反向 转动转动时,第二单向结合部5将转动圈6与外圈8连接在一起,从而使 转动圈6带动外圈8转动,并且转动圈6与内轮7打滑分离;该设计使整 个机构的部件进行同心设置,使整个机构更加紧凑。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单向结合部4为一圈第一棘齿组9、 第一转动销11、扣在第一棘齿组9上的第一棘爪10,第二单向结合部5 为一圈第二棘齿组12、第二转动销14、扣在第二棘齿组12上的第二棘爪 13,其中,第一棘齿组9按顺时针方向绕内轮7的外圆面排列,第二棘齿 组12绕按顺时针方向绕转动圈6的外圆面排列,第一棘爪10通过第一转 动销11转动连接在转动圈6上,且抵触在第一棘齿组9上,第二棘爪13 通过第二转动销14转动连接在外圈8上,且抵触在第二棘齿组12上。
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向运动,顺时针方向为反向运动时;当动力单元驱 动转动圈6,并使转动圈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棘爪10与第一棘齿 组9啮合,使转动圈6与内轮7连接,从而使转动圈6带动内轮7逆时针 转动,且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齿组12打滑,外圈8与转动圈6分离,不 跟随转动圈6运动;当动力单元驱动转动圈6,并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 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齿组12啮合,使转动圈6与外圈8连接,从而使转 动圈6带动外圈8顺时针转动,且第一棘爪10与第一棘齿组9打滑,内轮 7与转动圈6分离,不跟随转动圈6运动;该设计能够使转动圈6在逆时 针转动时带动内轮7转动,顺时针转动时带动外圈8转动,且无论顺时针 转动以及逆时针转动时,不会造成内轮7与外圈8运动干涉。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单向结合部4为一圈第一棘齿组9、 第一转动销11、扣在第一棘齿组9上的第一棘爪10,第二单向结合部5 为一圈第二棘齿组12、第二转动销14、扣在第二棘齿组12上的第二棘爪 13,其中,第一棘齿组9按逆时针方向绕转动圈6的内圆面排列,第二棘 齿组12绕按顺时针方向绕转动圈6的外圆面排列,第一棘爪10通过第一 转动销11转动连接在内轮7上,且抵触在第一棘齿组9上,第二棘爪13 通过第二转动销14转动连接在外圈8上,且抵触在第二棘齿组12上。
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向运动,顺时针方向为反向运动时;当动力单元驱 动转动圈6,并使转动圈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棘爪10与第一棘齿 组9啮合,使转动圈6与内轮7连接,从而使转动圈6带动内轮7逆时针 转动,且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齿组12打滑,外圈8与转动圈6分离,不 跟随转动圈6运动;当动力单元驱动转动圈6,并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 第二棘爪13与第二棘齿组12啮合,使转动圈6与外圈8连接,从而使转 动圈6带动外圈8顺时针转动,且第一棘爪10与第一棘齿组9打滑,内轮 7与转动圈6分离,不跟随转动圈6运动;该设计能够使转动圈6在逆时 针转动时带动内轮7转动,顺时针转动时带动外圈8转动,且无论顺时针 转动以及逆时针转动时,不会造成内轮7与外圈8运动干涉。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中,由于内轮7、转动圈6以 及外圈8是依次同心设置,所以需要在内轮7与转动圈6之间、转动圈6 与外圈8之间安装支撑轴承22,用来支撑在两者之间;该设计能够保证内 轮7与转动圈6之间、转动圈6与外圈8之间不发生径向窜动,且不妨碍 内轮7与转动圈6之间的转动以及转动圈6与外圈8之间的转动。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三中,第一单向结合部4包括设置在内轮7的 外圆面上的第一楔形缺口、第一滚动柱16以及第一弹簧顶杆17,第一楔 形缺口与转动圈6内部形成一个第一楔形间隙15,第一楔形间隙15的一 端空隙较大且另一端空隙较小,第一滚动柱16轴向设置在第一楔形间隙 15内,第一弹簧顶杆17具有很小的轴向的弹力,其设置于第一楔形缺口 上,一端与内轮7连接且另一端抵触在第一滚动柱16上,并将第一滚动柱 16顶向第一楔形间隙15中空隙较小的一端;第二单向结合部5包括设置 在转动圈6的外圆面上的第二楔形缺口、第二滚动柱19以及第二弹簧顶杆 20,第二楔形缺口与转动圈6内部形成第二楔形间隙18,第二楔形间隙18 的一端空隙较大且另一端空隙较小,第二滚动柱19轴向设置在第二楔形间 隙18内,第二弹簧顶杆20具有很小的轴向的弹力,其设置于第二楔形缺 口上,一端与内轮7连接且另一端抵触在第二滚动柱19上,并将第二滚动 柱19顶向第二楔形间隙18中空隙较小的一端。
以逆时针方向为正向运动,顺时针方向为反向运动时;当动力单元驱 动转动圈6,并使转动圈6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滚动柱16受到转动 圈6的内圆面的摩擦力以及第一弹簧顶杆17的弹力作用下,向第一楔形间 隙15中空隙较小的一端滚动,并卡在里面,从而通过摩擦力将转动圈6 与内轮7卡在一起,使内轮7随着转动圈6做逆时针转动,第二滚动柱19 受到外圈8的内圆面的摩擦力作用,克服第二弹簧顶杆20的弹力,并滚向 第二楔形间隙18中空隙较大的一端,且还随着外圈8的内圆面滚动,此时 外圈8与转动圈6分离;当动力单元驱动转动圈6,并使转动圈6沿顺时 针方向转动时,第二滚动柱19受到外圈8的内圆面的摩擦力以及第二弹簧 顶杆20的弹力作用下,向第二楔形间隙18中空隙较小的一端滚动,并卡 在里面,从而通过摩擦力将转动圈6与外圈8卡在一起,使外圈8随着转 动圈6做顺时针转动,第一滚动柱16受到转动圈6的内圆面的摩擦力作用, 克服第一弹簧顶杆17的弹力,并滚向第一楔形间隙15中空隙较大的一端, 且还随着转动圈6的内圆面滚动,此时内轮7与转动圈6分离;该设计能 够使转动圈6在逆时针转动时带动内轮7转动,顺时针转动时带动外圈8 转动,且无论顺时针转动以及逆时针转动时,不会造成内轮7与外圈8运 动干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 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 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