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家居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压力感应的目的在于感应室内人的移动,现有技术中,压力感应器作为一种灯光控制的手段,于室内地板、坐垫的设置压力感应器从而控制压力感应器所在的灯光的开与关,现有技术的压力感应器作用单一,不能和智能家居的其他设备形成联动控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压力感应器的作用单一、不能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形成联动控制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加智能化、节能的压力感应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包括:
Z-WAVE压力处理模块、天线模块E、电源模块、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用于采集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发送至运算放大器U2、比较器U1、Z-WAVE压力处理模块;
运算放大器U2,用于放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输出的压力信号,并产生基准信号以发送给与运算放大器U2连接的比较器U1;
比较器U1,用于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输出的压力信号与运算放大器输出的基准信号,并对其进行比较,判断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是否有事件产生,且将判断将信号发送给Z-WAVE压力处理模块;
Z-WAVE压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和处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信号,将处理得到的信号发送给天线模块;
天线模块,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并入到Z-WAVE网络,为所述Z-WAVE压力处理模块与Z-WAVE网络中的设备进行Z-WAVE数据通信;
电源模块,用于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提供电能。
相应于压力感应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压力感应器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另外还包括控制主机、灯光控制器、灯具;所述压力感应器用于采集所受外力以及外力的变化,并通过Z-WAVE网络向控制主机发送信号;所述控制主机对压力感应器发送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产生灯光控制命令,通过Z-WAVE网络发送给灯光控制器;所述灯光控制器执行所述控制主机发送的灯光控制命令,触发所述灯具的开关或亮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主机包括电源模块管理单元、路由控制单元、路由存储单元、Z_Wave无线通信单元和Z_Wave存储单元;所述电源模块管理单元为所述路由控制单元、路由存储单元、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以及Z_Wave存储单元提供工作电源;所述路由存储单元用于为所述路由控制单元存储数据;所述Z_Wave存储单元用于为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存储数据;所述路由控制单元用于所述控制主机通过以太网接口与所述上位机通信,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路由控制单元之间通过通用串行总线连接通信;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所述控制主机在所述Z_Wave网络中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主机还包括用于接收来自WIFI网络的控制信号的WIFI通信单元,所述WIFI通信单元与所述路由控制单元之间通过PCI总线连接通信。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主机还包括与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连接的SPI接口单元,用于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与外接设备通过SPI总线通信。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上位机与控制主机构成的控制主机为所述Z_Wave网络中的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初始化设置;
控制主机为Z_Wave网络中的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设置联动关系;
上位机控制压力感应器开启数据采集工作,上位机实时显示压力感应器所采集的压力数据;
当压力感应器检测到所受压力异常时,控制主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压力数据,发出灯光控制命令给灯光控制器,灯光控制器执行灯光控制命令,触发灯具的开关或亮度调节。
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包括:Z-WAVE压力处理模块、天线模块E、电源模块、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采集压力信号,发送到运算放大器U2、比较器U1、Z-WAVE压力处理模块;
运算放大器U2,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所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并进行运算放大,产生基准信号,发送基准信号到与运算放大器U2连接的比较器U1;
比较器U1,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的信号,与基准信号对比,判断S1是否有事件产生,并将信号送出;
Z-WAVE压力处理模块,接收处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发送的信号,通过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天线模块发送对信号的处理结果;
电源模块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提供电能。
运算放大器U2延时输出基准信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受压力时,比较器U1能够对比受压力的电信号、以及未受压力的基准信号,射频处理接收比较器U1的信号后能够识别处理地板的受力,持续受力时,基准信号恢复为受压力的基准信号,比较器不输出信号,Z-WAVE压力处理模块停止识别处理其他元件发送过来的信号,本发明的压力传感器能够识别出移动的人体以及放置在地板上的静止物品,更加智能化,调节灯光时更加的节能。
另外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感应器、控制主机、上位机、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与控制主机连接构成z-wave网络,上位机通过控制主机接入z-wave网络并且控制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本发明控制系统能够和智能家居的其他设备形成联动控制,使智能家居系统更加智能、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Z-WAVE压力处理模块及天线模块电路图;
图2为运算放大器U2、比较器U1电路图;
图3为压力传感器电路图;
图4为电源模块电路图;;
图5为压力感应器的示为意配置框图;
图6为压力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示为意配置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结构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数据输入模块电路图;
图9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电源转换模块电路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信号放大模块电路图;
图11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中断电路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闪存模块电路的电路图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z-wave信号处理模块电路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电压调整电路的电路图;
图15为本发明的信号放大器的天线ANT1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如图5所示,包括Z-WAVE压力处理模块、天线模块E、电源模块、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
如图1~4所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用于采集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发送到运算放大器U2、比较器U1,并触发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工作模式。具体地,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设置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第5脚、第8脚接数字地;第6脚与电容Ccomp一端,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电容CREF一端连接;第7脚Mc连接连接器的第7脚,还接于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5脚。
运算放大器U2,用于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所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并进行运算放大,产生基准信号,并发送基准信号到与运算放大器U2连接的比较器U1。具体地,运算放大器U2设置第1脚接电容CREF另一端、芯片U1的第2脚、芯片U2的第7脚、第2脚接电容CREF一端、芯片U1第1脚、电容Ccomp的一端、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的第6脚;第3脚接电源模块BAT1的VCC/2;第4脚接地;第5脚接电阻R6一端、射频模块的第15脚;第6脚接射频模块的第15脚;第8脚接电阻R4一端、电阻R5一端,电阻R5另一端接地;第9脚接电阻R4另一端、连接器的第9脚;第10脚接电容C3一端,VCC电源模块,电容C3另一端接地。
比较器U1,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输出的压力信号以及运算放大器输出的基准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对比,判断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是否有事件产生,并将信号发送给Z-WAVE压力处理模块。具体地,芯片U1第1脚连接电容Ccomp一端、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的第6脚、芯片U2的第2脚、电容CREF一端;设置第2脚连接芯片U2的第1脚、电容CREF另一端、芯片U2第7脚;设置第3脚接数字地,设置第4脚连接连接器的第8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4脚,设置第5脚经接数字地的电容C4滤波连接电源模块VCC。
Z-WAVE压力处理模块,用于接收处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信号,将处理得到的信号发送给天线模块。具体地,Z-WAVE压力处理模块设有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第5脚、第6脚、第7脚、第8脚、第9脚、第10脚、第11脚、第12脚、第13脚、第14脚、第15脚、第16脚、第17脚、第18脚。第1脚、第6脚、第12脚、第16脚、第17脚接数字地,第2脚经电阻R3连接电源模块VCC。
天线模块用于将压力感应器并入到Z-WAVE网络,为Z-WAVE压力处理模块与Z-WAVE网络中的设备进行Z-WAVE数据通信其中,天线模块E设有滤波电路,滤波电路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18脚。
电源模块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提供电能。其中,电源模块Bat1正极经开关输出电源模块VCC,负极接地,电源模块VCC连接电阻R1的一端,经电阻R2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输出电源模块VCC/2。VCC电源模块滤波电路中,电源模块VCC连接电感L1,电感L1经并联接数字地的电容C1、电容C2与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11脚连接。
进一步地,压力传感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启动电源模块,压力感应器进入工作状态,Z-WAVE压力处理模块处于休眠状态;
当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检测到的环境压力电信号为人体感应的时候,其产生唤醒信号,并发送给Z-WAVE压力处理模块使其从休眠状态切换到工作状态;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采集环境压力电信号发送到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运算放大器U2对环境压力电信号进行运算放大处理,产生基准信号,并且把基准信号发送到比较器U1;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受到压力变化时,传递压力信号到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比较器U1对比压力信号与延时的基准信号,判断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是否有事件产生:比较器U1对比环境压力信号和经运算发大器延时的基准信号,差模信号不为0,表示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有事件产生,比较器U1输出电信号到Z-WAVE压力处理模块;
Z-WAVE压力处理模块接收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的电信号,并对这个三个电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天线模块发送处理结果;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连续受到同一个压力信号时,比较器对比环境压力信号与基准信号,差模信号为0,不输出信号从而Z-WAVE压力处理模块停止处理信号,进入休眠模式。
运算放大器U2延时输出基准信号,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受压力时,比较器U1能够对比受压力的电信号、以及未受压力的基准信号,射频处理接收比较器U1的信号后能够识别处理地板的受力,持续受力时,基准信号恢复为受压力的基准信号,比较器不输出信号,Z-WAVE压力处理模块停止识别处理其他元件发送过来的信号,因此压力传感器能够识别出移动的人体以及放置在地板上的静止物品,更加智能化,调节灯光时更加的节能。
另外,压力感应器还包括可备用的连接器,连接器设有第1脚、第2脚、第3脚、第4脚、第5脚、第6脚、第7脚、第8脚、第9脚、第10脚、第11脚、第12脚;第1脚、第11脚、第12脚接数字地;第2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8脚;第3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2脚;第4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7脚,第5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9脚;第6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7脚,还接于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的第7脚;第7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10脚,第7脚还连接电容Ccomp的一端,电容Ccomp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1、运算放大器U2、电容式压力传感器S1连接;第8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4脚、比较器U1的第4脚;第9脚连接Z-WAVE压力处理模块的第13脚,还接于运算放大器U2的第9脚;第10脚VCC连接电源模块VCC。该连接器将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运算放大器、比较器、Z-WAVE压力处理模块输出的信号外接到其他设备,以进行数据通信控制等,提高压力感应器的兼容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控制主机、上位机、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灯具以及实施例一所述的压力感应器。其中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与控制主机连接构成z-wave网络,上位机通过控制主机接入z-wave网络并且控制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控制主机与Z_Wave网络中的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互联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压力感应器设置于坐垫、床垫或地面,用于检测所受外力以及外力的变化,即本实施例中被人体触压的力度和力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压力数据通过z-wave网络传送给控制主机和灯光控制器。控制主机对压力感应器发送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当触压力度或时间超出设定值时,控制主机产生灯光控制命令,通过Z-Wave网络向灯光控制器发送灯光控制命令;灯光控制器执行接收到的灯光控制命令,触发灯具打开或者关闭或者进行相应的亮度调节。另外报警系统接收、处理并执行压力感应器和控制主机发出的命令,即压力感应器检测到外力异常时,报警系统将会发出警报信号,提示用户压力感应器所检测到的异常状况,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该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能够与智能家居系统的其他设备形成联动控制,使智能家居系统更加智能、节能。
进一步地,控制主机包括上位机、电源模块管理单元、路由控制单元、路由存储单元、Z_Wave无线通信单元和Z_Wave存储单元。
其中上位机通过与控制主机连接通信,构成Z_Wave网络的控制主机,用于配置Z_Wave网络信息;所述电源模块管理单元为所述路由控制单元、路由存储单元、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以及Z_Wave存储单元提供工作电源;所述路由存储单元用于为所述路由控制单元存储数据;所述Z_Wave存储单元用于为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存储数据;所述路由控制单元用于所述控制主机通过以太网接口与所述上位机通信;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与所述路由控制单元之间通过通用串行总线连接通信,所述Z_Wave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所述控制主机在所述Z_Wave网络中通信。
进一步地,控制主机还包括用于接收来自WIFI网络的控制信号的WIFI通信单元,WIFI通信单元与路由控制单元之间通过PCI总线连接通信。
进一步地,控制主机还包括与Z_Wave无线通信单元连接的SPI接口单元,用于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与外接设备通过SPI总线通信。
路由控制单元用于控制主机通过以太网接口与上位机通信,Z_Wave无线通信单元与路由控制单元之间通过通用串行总线连接通信,Z_Wave无线通信单元用于控制主机在Z_Wave网络中通信。
路由控制单元包括路由器芯片U17、电容C199、电容C225、电容C226、电容C227、电容C228、电容C233、电容C234、电容C235、电容C236、电容C198、电容C231、电容C191、电容C190、电容C146、电容C101、电容C102、电容C195、电容C141、电容C237、电容C154、电容C143、电容C156、电容C238、电容C150、电容C151、电容C249、电容C149、电容C148、电容C152、电容C245、电容C239、电感L112、电感L1270、电感L124、电感L113、电感L114、电阻R216、电阻R200、电阻R173、电阻R223、电阻R214;晶体谐振器Y20、电容C315、电容C316、电阻R490、电阻R491;插座J11、电容C155、电阻R170、电阻R175;电容C224、电容C229;电阻R137、电阻R270、电阻R139、电阻R131、电阻R133、电阻R135、电阻R141、电阻R143、电阻R264;滤波器U24、USB插头USB11、电容C175、电容C132、电容C133、电阻R176、电阻R177、电感L118;跳线座J25、电阻R494、电阻R495;电阻R108、发光二极管D11;电容C167、电阻R110、按键J12;电阻R111、发光二极管D15;电阻R112、按键J13;
10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9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脚连接;电感L1270的一端接10V数字电源模块,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25、电容C226、电容C227、电容C228、电容C233以及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脚、第14脚、第25脚、第32脚连接,而电容C225、电容C226、电容C227、电容C228、电容C233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电感L112的一端接3.3V数字电源模块,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34、电容C235、电容C236以及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脚、第20脚、第30脚连接,而电容C234、电容C235、电容C236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1脚经电阻R216接数字地;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3脚分别与10V数字电源模块以及电容C198和电容C231的一端连接,电容C198和电容C231的另一端均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91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1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90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3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01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7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02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9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95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87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239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9脚连接;10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46接数字地滤滤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4脚连接;电阻R311的一端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43、电容C154连接,电容C143、电容C154的另一端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52接数字地滤波后与电感L114的一端连接,电感L114的另一端经电容C245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2脚连接,电感L114的另一端还经电容C148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9脚连接,电感L114的另一端还经电容C156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6脚连接;10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24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电感L113的一端连接,电感L113的另一端经电容C14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3脚连接,电感L113的另一端还经电容C150和电容C151分别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7脚连接;10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238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5脚连接,还与电阻R223的一端连接,电阻R223的另一端分别经电容C141和电容C237接数字地滤波后与电感L124的一端连接,电感L124的另一端分别与SWR_LX和第91脚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3脚经电阻R173接数字地;
晶体谐振器Y20的第1脚经电容C316接数字地,再经电阻串联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0脚连接;晶体谐振器Y20的第2脚和第4脚均接地;晶体谐振器Y20的第3脚经电容C315接数字地,再经电阻R490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1脚连接;
编程接口J11的第2脚、第4脚、第6脚、第8脚、第10脚、第12脚均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55接数字地滤波后,再经电阻R175与编程接口J11的第1脚连接,还经电阻R170与编程接口J11的第11脚连接;编程接口J11的第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8脚连接;编程接口J11的第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脚连接;编程接口J11的第7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脚连接;编程接口J11的第9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7脚连接;
USB插座的第1脚经电容接数字地滤波,再与跳线座J25的第1脚连接;USB插座的第2脚经电容C132接数字地滤波后,再与滤波器U24的第2脚连接;USB插座的第3脚经电容C133接数字地滤波后,再与滤波器U24的第3脚连接;USB插座的第4脚接模拟地;USB插座的第5脚和第6脚均接屏蔽地;USB插座的第4脚与第5脚之间还串接电感L118;滤波器的第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9脚U连接;滤波器的第4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98脚连接;滤波器的第1脚与第2脚之间串接电阻R176;滤波器的第3脚与第4脚之间串接电阻R177;电感L116的一端与电源模块VIN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88、电容C189以及跳线座的第2脚连接,电容C188和电容C189的另一端均数字地;跳线座的第3脚经电阻R494和电阻R495接地;电阻R108的一端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67接数字地滤波后与电阻R1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10的另一端经与电阻R156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8脚JTGTDI连接;电阻R156与电阻R110的连接端与按键J12的一端连接,按键J12的另一端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阻R111与发光二极管D15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5的阴极与电阻R161的一端连接,电阻R161的另一端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阻R112与电阻R160的一端连接,电阻R160与电阻R112的连接点还与按键J13的一端连接,按键J13的另一端接数字地,电阻R160的另一端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7脚连接;
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8脚经过电阻R137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3脚经过电阻R270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7脚经过电阻R139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2脚经过电阻R131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9脚经过电阻R133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8脚经过电阻R135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5脚经过电阻R141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6脚经过电阻R143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5脚经过电阻R264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
路由存储单元包括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电容C197、电容C208、电容C210、电阻R500、电阻R187、电阻R201、电容C144、电容C145、电容C230、电容C162、电容C163、电容C164、电容C165;路由存储单元还包括Flash存储器U19、电容C219、电阻R210、电阻R212;
3.3V数字电源模块分别经过电容C144、电容C145、电容C230、电容C162、电容C163、电容C164、电容C165接数字地滤波后为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提供稳定的3.3V数字电源模块,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脚、第3脚、第9脚、第14脚、第27脚均接3.3V数字电源模块;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6脚、第12脚、第28脚、第41脚、第46脚、第52脚、第54脚均接数字地;3.3V数字电源模块还经电容C197接数字地滤滤波后,再分别与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3脚、第49脚连接;3.3V数字地还经电阻R500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8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8脚经电容C210和电容C208分别接数字地滤波后与电阻R201的一端连接,电阻R201的另一端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5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7脚经电阻R187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2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1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0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7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9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8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8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0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7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6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5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1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4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2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5脚0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3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7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4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48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5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50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6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5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7脚MD14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5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8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4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6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82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7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81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19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83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0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6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5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9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9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2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4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1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0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6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9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9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8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0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6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5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4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3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4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42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2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9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8脚连接;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U11的第36脚经电阻R200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37脚连接;
Flash存储器U19的第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3脚连接;Flash存储器U19的第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2脚连接;Flash存储器U19的第3脚经电阻R210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Flash存储器U19的第4脚接数字地;Flash存储器U19的第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1脚连接;Flash存储器U19的第6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0脚连接;Flash存储器U19的第7脚经电阻R212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21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Flash存储器U19的第8脚VCC连接;
WIFI转换接口单元包括PCI连接器JP1、电阻R501;电阻R20、电阻R34、电阻R510、电阻R511、电阻R512、电阻R513、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25、发光二极管D26、电容C325、电容C326。
PCI连接器JP1的第1脚经电阻R159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2脚、第24脚以及第52脚均接入3.3V数字电源模块,PCI连接器JP1的第7脚经电阻R501接数字地,第4脚、第9脚、第15脚、第18脚、第21脚、第26脚、第27脚、第29脚、第34脚、第35脚、第40脚、第50脚均接数字地,PCI连接器JP1的第11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4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13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5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23脚经电容C325串联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6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25脚经电容C326串联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7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31脚经电容C224串联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2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33脚经电容C229串联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1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2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4脚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42脚与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经电阻R34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44脚与电阻R510的一端连接,电阻R510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5的阴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5的阳极经电阻R511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PCI连接器JP1的第46脚与电阻R512的一端连接,电阻R51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6的阴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6的阳极经电阻R513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
网络接口单元包括电容C103、电容C104、电容C105、电容C106、电容C108、电容C109、电容C110、电容C111、电容C112、电容C113、电容C115、电容C116、电容C118、电容C119、电容C120、电容C122、电容C124、电容C126、电容C129、电容C130;以太网转换器U12、电容C107、以太网转换器U13、电容C114、电容C117、以太网转换器U14、电容C121、电容C125;网络接头P11;
以太网接口U12的第1脚经电容C103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9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3脚经电容C104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8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4脚经电容C107接数字地,以太网接口U12的第5脚经电容C105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7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7脚经电容C106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6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10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4+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12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4-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14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4+连接;以太网接口U12的第16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4-连接;
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脚经电容C111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4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2脚经电容C110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3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3脚经电容C114接数字地,以太网接口U13的第4脚经电容C10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2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5脚经电容C108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21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9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3-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20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3+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6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3-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7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3+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0脚经电容C116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5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9脚经电容C115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6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8脚经电容C117接数字地,以太网接口U13的第7脚经电容C113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8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6脚经电容C112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9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2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2-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1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2+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5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2-连接,以太网接口U13的第14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2+连接,
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脚经电容C122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3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2脚经电容C120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3脚经电容C121接数字地,以太网接口U14的第4脚经电容C11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5脚经电容C118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0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9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1-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20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1+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6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1-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7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1+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0脚经电容C130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5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9脚经电容C129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6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8脚经电容C125接数字地,
以太网接口U14的第7脚经电容C126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7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6脚经电容C124接数字地滤波后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8脚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2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0-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1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TX0+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5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0-连接,以太网接口U14的第14脚与网络接口P11的管脚RX0+连接,网络接口P11的管脚PGF、管脚PGD、管脚PGC、管脚PGB均接数字地;
路由指示灯单元包括电容C161、电阻R115、电阻R117、电阻R120、电阻R122、发光二极管D16、发光二极管D18、发光二极管D20、发光二极管D24;
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161接数字地滤波后,分别与电阻R115、电阻R117、电阻R120、电阻R122连接,电阻R11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6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6的阴极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7脚连接,电阻R117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18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18的阴极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4脚连接,电阻R120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0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0的阴极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5脚连接,电阻R12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4的阳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24的阴极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6脚连接;
电源模块管理单元包括电源模块适配器J14、降压转换器U25、电容C171、电容C172、电容C177、电容C319、电容C320、电容C317、电容C318、电容C176、电容C160、电阻R496、电阻R498、电阻R497、电阻R499、电感L104、电感L109、电感L937、电感L107;电容C188、电容C189、电感L116;
电源模块适配器J14的第2脚和第3脚均接屏蔽地,第1脚接入直流电源模块输入,第1脚还分别与电容C171和电容C172以及电感L104的一端连接,电容C171和电容C172的另一端接接屏蔽地,电感L104的另一端输出电源模块VIN,且与降压转换器U25的第2脚连接;电感L109的一端也接屏蔽地,电感L109的另一端接数字地;降压转换器的第4脚接数字地,第6脚接模拟地;电容C177、电容C319、电容C320的正极均与电源模块VIN连接,电容C177、电容C319、电容C320的负极均接数字地;电阻R498的两端分别与降压芯片U25的第1脚和第2脚连接;电阻R496的两端分别与降压芯片U25的第8脚和第2脚连接;电感L937的两端分别与降压芯片U25的第3脚和第5脚连接,电阻R497的两端分别与降压芯片U25的第5脚和第7脚连接;电阻R499的一端与降压芯片U25的第7脚连接,另一端接模拟地;电容C317、电容C318、电容C176的正极均与降压芯片U25的第5脚连接,电容C317、电容C318、电容C176的负极均接数字地;电感L107的一端与电容C176的正极连接,另一端经电容接数字地滤波后输出3.3V数字电源模块;
Z_Wave无线通信单元包括Z_Wave芯片U26、电容C321、电容C322、电容C330、电容C329、电容C331、电容C327、电容C328、天线模块H10、电阻R503、电阻R504、电阻R505、电阻R506、电阻R507、开关JP3、电阻R508、电阻R509、电容C324;
Z_Wave芯片U26的第1脚、第6脚、第12脚、第17脚、第18脚均接模拟地;Z_Wave芯片U26的第2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18脚连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321和电容C322分别接模拟地滤波后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1脚连接;Z_Wave芯片U26的第19脚与电容C329的正极连接,电容C330的正极与电容C329的正极连接,电容C330的负极接模拟地,电容C331的正极与电容C329的负极连接,电容C331的负极接模拟地;电容C327的负极和电容C328的负极均与电容C329的负极连接,电容C327的正极和电容C328的正极均与天线模块JMA连接;Z_Wave芯片U26的第15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6脚连接,Z_Wave芯片U26的第10脚与路由器芯片U17的第125脚连接;
电阻R503、电阻R504、电阻R505、电阻R506以及电阻R507的一端均相互连接,电阻R503的另一端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电阻R504的另一端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5脚连接,电阻R505的另一端与连接器的第8脚连接,电阻R506的另一端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4脚连接,电阻R507的另一端接模拟地;
电阻R508的一端接3.3V数字电源模块,另一端与电容C324的正极连接,电容C324的负极接模拟地,电容C324的正极经开关接模拟地,电容C324的正极还经电阻R509串联后与Z_Wave芯片U26的第3脚连接;
Z_Wave存储单元包括Flash存储器U27、电容C323、电阻R502;
Flash存储器的第1脚经电阻R502上拉与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还与Z_Wave芯片U26的第5脚连接;Flash存储器的第2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7脚O连接,Flash存储器的第5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9脚连接,Flash存储器的第6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8脚连接,Flash存储器的第4脚接模拟地,3.3V数字电源模块经电容C323接模拟地滤波后分别与Flash存储器的第3脚、第7脚以及第8脚连接;
Z_Wave接口单元包括编程接口JP2、连接器JP9;
编程接口JP2的第1脚P1接3.3V数字电源模块,编程接口JP2的第2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6脚连接,编程接口JP2的第4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9脚连接,编程接口JP2的第6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7脚连接,编程接口JP2的第8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8脚连接,编程接口JP2的第10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2脚连接,编程接口JP2的第7脚编程接口JP2的第9脚均接模拟地;
连接器JP9的第1脚接3.3V数字电源模块,连接器JP9的第2脚接模拟地,连接器JP9的第3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4脚连接,连接器JP9的第4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4脚连接,连接器JP9的第5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13脚连接,连接器JP9的第6脚与Z_Wave芯片U26的第5脚连接。因此,控制主机可以接收和转换来自WIFI信号的控制命令,从而实现智能设备通过WIFI信号控制Z_Wave网络的被控设备,使得智能家居系统更加智能化、兼容性更高。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不同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还包括信号放大器,该信号放大器位于压力感应器与控制主机之间,用于放大压力感应器与控制主机之间的传输信号。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实现Z-WAVE网络中的子节点信号放大,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干扰信号,便利于子节点与子节点或者控制主机与子节点的信号传输,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更精确。其中信号放大器包括电源模块、z-wave信号处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闪存模块、数据输入模块。
如图7~15所示,数据输入模块连接z-wave信号处理模块,所述z-wave信号处理模块分别与数据输入模块、信号放大模块连接,z-wave信号处理模块接收数据输入模块的信号,经识别处理后输出到信号放大模块,信号放大模块进行放大并经过天线发送,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z-wave信号处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数据输入模块连接,用以供电。
其中,还包括闪存模块,闪存模块与z-wave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用以缓存z-wave信号处理模块数据。
其中,所述数据输入模块包括数据接口J1,所述数据接口J1设有12个脚,设有电容C1并联数据接口J1的第3脚、第9脚,电容C1连接数据接口J1第3脚的一端接数字地,设有电容C2两端分别串联电感L2、电感L1后并联数据接口J1的第3脚、第9脚,电容C2连接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接模拟地,所述数据接口J1的其他脚分别连接z-wave信号处理模块。
其中,所述数据输入模块还包括usb接口,所述usb接口设有6个脚,第1脚、第2脚、第3脚连接z-wave信号处理模块,第4脚、第5脚、第6脚接模拟地。
其中,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调整电路,所述电压调整电路转换5V电源电压为DVDD3.3V电源电压,所述电压调整电路分别输出DVDD3.3V电压至z-wave信号处理模块、信号放大模块、闪存模块。
其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电源滤波电路,所述电源滤波电路转换转换DVDD3.3V电压为AVDD3.3V电压,所述电源滤波电路输出AVDD3.3V电压到z-wave信号处理模块。
其中,所述智能家居信号放大器还包括中断电路,所述中断电路包括中断开关SW1、电阻R1、电阻R4、电容C3,中断开关设有4个脚,第1脚串联电阻R1后连接DVDD3.3V电压,第1脚串联电阻R4后连接z-wave信号处理模块,第2脚接模拟地,所述电容C3并联中断开关的第1脚、第2脚。
所述Z-WAVE信号处理模块使用ZM4101芯片,所述信号放大模块使用SE2435L芯片芯片。
包括数据输入模块、ZM4101芯片、闪存模块、中断电路、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模块电压调整电路、电源转换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包括数据接口J1、usb接口J2,
电压调整电路包括电压调整模块U3、电容C11、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阻R8、电阻R9。电压调整模块设有第管脚VIN、第2管脚GND、第3管脚#SHDN、第4管脚BP、第5管脚VOUT,第1管脚经串联电阻R9连接第3管脚#SHDN,第1管脚VIN经并联接模拟地的电容C11、电容C12稳压滤波后与5V的电源连接。第2管脚GND接模拟地,第3管脚#SHDN串联电容C16后接模拟地。第4管脚BP经并联的电阻R8、电容C13连接第5管脚VOUT,第4管脚经电容C17接模拟地。第5管脚VOUT串联电容C14、电容C15接接模拟地,同时,第5管脚VOUT输出电源DVDD。
电源转换模块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电感L3。输入端的电源DVDD与输出端的电源AVDD连接电感L3的两端,电源DVDD还与并联接模拟地的电容C5、电容C6、电容C7连接,电源AVDD与并联接模拟地的电容C8、电容C9、电容C10连接。
ZM4101芯片设置有56个管脚,其中第1管脚GND、第4管脚GND、第7管脚GND、第10管脚GND、第13管脚GND、第14管脚GND、第21管脚GND、第22管脚GND、第24管脚GND、第25管脚GND、第30管脚GND、第35管脚GND、第40管脚GND、第45管脚GND、第50管脚GND、第55管脚GND接模拟地。
ZM4101芯片设置第26管脚P0.0/KEYPAD、第27管脚P0.1/KEYPAD、第28管脚P0.2/KEYPAD、第29管脚P0.3/KEYPAD、第31管脚P0.4/KEYPAD、第32管脚P0.5/KEYPAD、第33管脚P0.6/KEYPAD、第34管脚P0.7/KEYPAD、第36管脚P1.0/INT0/KEYPAD、第37管脚P1.1/INT1/KEYPAD、第38管脚P1.2/KEYPAD、第39管脚P1.3/KEYPAD、第41管脚P1.4/KEYPAD、第42管脚P1.5/KEYPAD、第43管脚P1.6/KEYPAD、第44管脚P1.7/KEYPAD。
ZM4101芯片设置有连接电源DVDD的第5管脚AVDD、连接电源AVDD第6管脚DVDD、第8管脚RESET、第9管脚TEST_N、第11管脚QCS_Q1、第12管脚QSC_Q2、第23管脚RIFO、第56管脚VPP。
ZM4101芯片还设有第2管脚USB_DM、第3管脚USB_DP、第15管脚P3.7/PWM/ADC3/ZEREX/KEYAD、第16管脚P3.6/IRTX2/ADC2/TRIAC/KEYAD、第17管脚P3.5/IRTX1/ADC1/KEYAD、第18管脚P3.4/IRTX0/ADC0/KEYAD、第19管脚P3.1/IRRX/TXD1/KEYAD、第20管脚P3.0/SS0_N/RXD1/KEYAD、第46管脚P2.7/SCK0、第47管脚P2.6/MISO0、第48管脚P2.5/MOSI0、第49管脚P2.4/SCK1、第51管脚P2.3/MISO1、第52管脚P2.2/MOSI 1、第53管脚P2.1/TXD0、第54管脚P2.0/RXD0。
接口电路包括接口J1、电容C1、电容C2、电感L1、电感L2,接口J1设12个管脚,第1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第15管脚P3.7/PWM/ADC3/ZEREX/KEYAD,第6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16管脚P3.6/IRTX2/ADC2/TRIAC/KEYAD,第8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17管脚P3.5/IRTX1/ADC1/KEYAD,第10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18管脚P3.4/IRTX0/ADC0/KEYAD,第11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20管脚P3.0/SS0_N/RXD1/KEYAD。第2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53管脚P2.1/TXD0,第4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54管脚P2.0/RXD0。第3管脚接数字地,第3管脚还连接电容C1、电感L2的一端。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接口J1的第9管脚,电容C1连接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一方面连接5V电源,另一方面串联电感C2接模拟地,电感L2的另一端一方面接模拟地。第5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第3管脚USB_DP,第7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第2管脚USB_DM。第12管脚连接ZM4101芯片的第8管脚RESET。
接口J2设有第1管脚VCC、第2管脚DATA-、第3管脚DATA+、第4管脚GND、第5管脚GND、第6管脚GND,第1管脚VCC连接5V电源,第2管脚DATA-连接ZM4101芯片第2管脚USB_DM,第3管脚DATA+连接ZM4101芯片第3管脚USB_DP,第4管脚GND、第5管脚GND、第6管脚GND接数字地。
天线模块包括天线ANT1、天线ANT2、芯片U6。
SE2435L芯片设有第1管脚CSD、第2管脚PA_IN、第3管脚CPS、第4管脚CTX、第5管脚X_FLT、第6管脚TR、第7管脚ANT_SEL、第8管脚GND、第9管脚LAN_IN、第10管脚NC1、第11管脚RX_FLT、第12管脚ANT2、第13管脚NC2、第14管脚TANT1、第15管脚NC3、第16管脚TX_IN、第17管脚NC4、第18管脚NC5、第19管脚NC6、第20管脚PA_OUT、第21管脚VCC2、第22管脚NC7、第23管脚VCC0、第24管脚VCC1、第25管脚EPAD。
第1管脚CSD连接ZM4101芯片的第39管脚P1.3/KEYPAD,第3管脚CPS连接ZM4101芯片的第41管脚P1.4/KEYPAD,第4管脚CTX连接ZM4101芯片的第42管脚P1.5/KEYPAD。第2管脚PA_IN串联电阻R21接模拟地,第5管脚X_FLT串联电阻R18接模拟地,第2管脚PA_IN串联电阻R15与第5管脚X_FLT连接。第6管脚TR连接ZM4101芯片的第23管脚RIFO。第7管脚ANT_SEL经串联电阻R23接模拟地,第7管脚ANT_SEL还经串联电阻R29连接ZM4101芯片的第43管脚P1.6/KEYPAD。第8管脚GND、第25管脚EPAD接模拟地。第9管脚LAN_IN经串联电阻R25连接第11管脚RX_FLT。第12管脚ANT2连接天线ANT2,第14管脚TANT1连接天线ANT1,第16管脚TX_IN经串联电容C19接模拟地,第20管脚PA_OUT经串联电容C18接模拟地。第21管脚VCC2、第22管脚NC7、第23管脚VCC0、第24管脚VCC1连接电源DVDD。
芯片U6设置有连接SE2435L芯片第9管脚LAN_IN的第1管脚IN、连接SE2435L芯片第11管脚RX_FLT的第3管脚OUT、连接模拟地的第2管脚GND、连接模拟地的第4管脚GND。
天线ANT1设置有天线L5、连接器CON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28、芯片U5。连接器CON2设置有连接电阻R14一端的第1管脚,设置有分别连接电感L5两端的第4管脚、第5管脚,第2管脚接模拟地,第3管脚串联电阻R22后接模拟地。电阻R14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13后连接SE2435L芯片的第14管脚TANT1。电阻R14的与连接器CON2连接的一端还连接接模拟地的电阻R20,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接模拟地的电阻R19。电阻R13与电阻R14连接的一端串联接模拟地的电阻R17,电阻R13的另一端串联接模拟地的电阻R16。
芯片U5设置有第1管脚IN、第2管脚GND、第3管脚OUT、第4管脚GND,第1管脚串联电阻R27后连接电阻R13与SE2435L芯片的第14管脚TANT1连接的一端。第3管脚OUT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第2管脚GND、第4管脚GND连接模拟地。
闪存模块包括闪存芯片U1、电阻R2、电阻R3、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容C4。闪存芯片U1设置有第1管脚CS、第2管脚SO、第3管脚WP、第4管脚GND、第5管脚SI、第6管脚SCK、第7管脚HOLD、第8管脚VCC。第1管脚CS串联电阻R2后连接电源DVDD,第1管脚CS还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ZM4101芯片的第48管脚P2.5/MOSI0。第2管脚串联电阻R3后连接ZM4101芯片的第51管脚P2.3/MISO1。第3管脚WP连接第7管脚HOLD,第3管脚还串联电容C4再连接模拟地。第4管脚GND连接模拟地。第5管脚SI串联电阻R6后连接ZM4101芯片的第52管脚P2.2/MOSI 1。第6管脚SCK串联电阻R7后连接ZM4101芯片的第49管脚P2.4/SCK1。第8管脚VCC连接电源DVDD。
中断电路包括中断开关SW1、电阻R1、电阻R4、电容C3,中断开关设有连第1管脚、第2管脚,第1管脚串联电阻R1后连接电源DVDD,第一管脚还串联电阻R4后连接ZM4101芯片的第37管脚P1.1/INT1/KEYPAD,第2管脚接模拟地,中断开关SW1还并联有电容C3。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智能家居的压力感应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上位机与控制主机构成的控制主机为Z_Wave网络中的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的信息进行初始化设置;
控制主机为Z_Wave网络中的压力感应器、报警系统、灯光控制器设置联动关系;
上位机控制压力感应器开启数据采集工作,上位机实时显示压力感应器所采集的压力数据;
当压力感应器检测到所受压力异常时,控制主机根据接收到的压力数据,发出灯光控制命令给灯光控制器,灯光控制器执行灯光控制命令,触发灯具的开关或亮度调节;控制主机还根据接收到的压力数据发送报警命令给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接收、处理并执行警报命令。
该控制方法能够与智能家居系统的其他设备形成联动控制,使智能家居系统更加智能、节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