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电力变压器和特殊变压器,电路符号常用T当作编号的开头,例:T01,T201等。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620088660.4的一种变压器加固装置,属变压器制造技术领域,它由U型卡槽板、连接板、压片、拉杆、上拉板和下拉板构成,所述的U型卡槽板包裹在线圈的外面,各U型卡槽板之间通过连接板和连接螺栓连接;所述的上拉板和下拉板安装在线圈的上端和下端,上拉板与下拉板通过拉杆连接固定,上拉板与线圈之间、下拉板与线圈之间均安装有压片,上拉板的上面固定安装有吊耳,但是该现有技术在固定安装时需要人力进行安装,导致安装缓慢过于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技术在固定安装时需要人力进行安装,导致安装缓慢过于麻烦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其结构包括边板、上机架、上盖板、控制面板、外护框、护架板、下机架、底座、主工作区、变压端、固定器,所述上机架的下方与主工作区的上方相连接,所述外护框的右侧与上机架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上机架的上方与上盖板的下方相连接,所述外护框的下方与底座的上方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护架板的外侧与下机架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下机架的左侧与外护框的右侧相连接,所述下机架的右侧与主工作区的外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下机架的下方与底座的上方相焊接,所述变压端的外侧与边板的内侧相嵌套,所述固定器的左侧与边板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固定器包括PLC控制器、卡夹板、进压弹簧、外护壳、滑带、外接板、支撑架、电机、转接器、导杆、蜗杆、蜗杆套、压力感应器,所述PLC控制器的上方与压力感应器的下方相焊接,所述卡夹板的左侧与进压弹簧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卡夹板的右侧与蜗杆的左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带的下方嵌入安装于外护壳的内侧,所述外接板的上方与PLC控制器的下方相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上方与导杆的外侧相嵌套,所述外接板的右侧与电机的左侧相焊接,所述电机的上方嵌入安装于转接器的下方,所述转接器的左侧与导杆的右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导杆的左侧与蜗杆套的下方相连接,所述蜗杆套的内侧与蜗杆的外侧相嵌套,所述外接板的内侧与下机架的外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的左侧与上机架的右侧相连接,所述边板的左侧与下机架的右侧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的下方与底座的上方相焊接,所述边板的上方与上盖板的右侧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机架的内侧与控制面板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机架的下方与下机架的上方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为方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面板型号为T315XW02VF,能耗小,比CRT显示器小的多,节约能源,所述PLC控制器型号为SIEMENS,使用灵活、通用性强,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接口简单、维护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感应器型号为CYYZ16,检测精度高,价格便宜,安装方便,所述电机型号为为Y80M12型,工作效率较高,又没有烟尘、气味,不污染环境,噪声也较小。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通过控制面板启动上机架开始运作,通过上机架启动下机架,由下机架启动外接板进行供能,通过外接板给固定器内的PLC控制器与电机进行供能,同时将固定器放在安全固定杆上,由PLC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机运转,同时电机带动转接器运转,由转接器带动导杆旋转,通过导杆带动蜗杆套旋转,由蜗杆套带动蜗杆旋转伸缩,同时蜗杆带动卡夹板内压,当压紧到一定程度时压力感应器检测到压力达标发出信号到PLC控制器内,由PLC控制器中断电机运转,使固定器固定在安全固定杆上,这样由固定器进行自动化快速固定,使安装更加快速便捷。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固定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边板-1、上机架-2、上盖板-3、控制面板-4、外护框-5、护架板-6、下机架-7、底座-8、主工作区-9、变压端-10、固定器-11、PLC控制器-1101、卡夹板-1102、进压弹簧-1103、外护壳-1104、滑带-1105、外接板-1106、支撑架-1107、电机-1108、转接器-1109、导杆-1110、蜗杆-1111、蜗杆套-1112、压力感应器-11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边板1、上机架2、上盖板3、控制面板4、外护框5、护架板6、下机架7、底座8、主工作区9、变压端10、固定器11,所述上机架2的下方与主工作区9的上方相连接,所述外护框5的右侧与上机架2的左侧相焊接,所述上机架2的上方与上盖板3的下方相连接,所述外护框5的下方与底座8的上方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护架板6的外侧与下机架7的内侧相嵌套,所述下机架7的左侧与外护框5的右侧相连接,所述下机架7的右侧与主工作区9的外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下机架7的下方与底座8的上方相焊接,所述变压端10的外侧与边板1的内侧相嵌套,所述固定器11的左侧与边板1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固定器11包括PLC控制器1101、卡夹板1102、进压弹簧1103、外护壳1104、滑带1105、外接板1106、支撑架1107、电机1108、转接器1109、导杆1110、蜗杆1111、蜗杆套1112、压力感应器1113,所述PLC控制器1101的上方与压力感应器1113的下方相焊接,所述卡夹板1102的左侧与进压弹簧1103的右侧相连接,所述卡夹板1102的右侧与蜗杆1111的左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滑带1105的下方嵌入安装于外护壳1104的内侧,所述外接板1106的上方与PLC控制器1101的下方相连接,所述支撑架1107的上方与导杆1110的外侧相嵌套,所述外接板1106的右侧与电机1108的左侧相焊接,所述电机1108的上方嵌入安装于转接器1109的下方,所述转接器1109的左侧与导杆1110的右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导杆1110的左侧与蜗杆套1112的下方相连接,所述蜗杆套1112的内侧与蜗杆1111的外侧相嵌套,所述外接板1106的内侧与下机架7的外侧相连接,所述边板1的左侧与上机架2的右侧相连接,所述边板1的左侧与下机架7的右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边板1的下方与底座8的上方相焊接,所述边板1的上方与上盖板3的右侧相连接,所述上机架2的内侧与控制面板4的外侧相嵌套,所述上机架2的下方与下机架7的上方为一体化结构,所述上盖板3为方形结构,所述控制面板4型号为T315XW02VF,能耗小,比CRT显示器小的多,节约能源,所述PLC控制器1101型号为SIEMENS,使用灵活、通用性强,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接口简单、维护方便,所述压力感应器1113型号为CYYZ16,检测精度高,价格便宜,安装方便,所述电机1108型号为为Y80M12型,工作效率较高,又没有烟尘、气味,不污染环境,噪声也较小。
本专利所说的底座8液压支架的一个部件,它直接与底板接触,把支架的支撑力传递到底板,所述电机1108在电路中是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发电机在电路中用字母G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例如:王师傅在使用时通过控制面板4启动上机架2开始运作,通过上机架2启动下机架7,由下机架7启动外接板1106进行供能,通过外接板1106给固定器11内的PLC控制器1101与电机1108进行供能,同时将固定器11放在安全固定杆上,由PLC控制器1101发出指令使电机1108运转,同时电机1108带动转接器1109运转,由转接器1109带动导杆1110旋转,通过导杆1110带动蜗杆套1112旋转,由蜗杆套1112带动蜗杆1111旋转伸缩,同时蜗杆1111带动卡夹板1102内压,当压紧到一定程度时压力感应器1113检测到压力达标发出信号到PLC控制器1101内,由PLC控制器1101中断电机1108运转,使固定器11固定在安全固定杆上。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在固定安装时需要人力进行安装,导致安装缓慢过于麻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实用新型一种变压器安全加固装置,通过控制面板启动上机架开始运作,通过上机架启动下机架,由下机架启动外接板进行供能,通过外接板给固定器内的PLC控制器与电机进行供能,同时将固定器放在安全固定杆上,由PLC控制器发出指令使电机运转,同时电机带动转接器运转,由转接器带动导杆旋转,通过导杆带动蜗杆套旋转,由蜗杆套带动蜗杆旋转伸缩,同时蜗杆带动卡夹板内压,当压紧到一定程度时压力感应器检测到压力达标发出信号到PLC控制器内,由PLC控制器中断电机运转,使固定器固定在安全固定杆上,这样由固定器进行自动化快速固定,使安装更加快速便捷。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