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中残余气体分析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测量 精度高的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安全高效储氢、输氢和加氢是氢能规模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其中,高 压储氢和加氢具有设备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装和排放 速度快等优点,目前绝大多数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燃料电池电站 等均采用高压(35MPa或70MPa)储氢/加氢方式。然而,在氢气反复充 注与释放的高压氢系统中,由气体引起的应力变化及氢的侵害,会导 致材料性能劣化或构件失效,即氢脆现象。
高压氢环境下金属的氢脆取决于外部环境氢向金属的侵入,其过程包 括:气态运输、物理吸附、氢分子离解、化学吸附、金属中的扩散, 其中室温条件下最慢的氢扩散过程是控制因素。应力应变条件下的氢 传输更能体现材料在承载、变形和开裂状态下的氢传输特性。
日本专利公开号:特开平6-103960,公告日1995年3月6日,公开了一 种变形、破坏时材料中放出微量气体的测试装置,它包括:材料试验 机、真空腔、真空泵、质谱仪等,通过对真空腔内测试试样的加载变 形,利用质谱仪即可测量材料中释放的微量气体。该发明的不足之处 是:真空腔能达到的真空度偏低(10-7帕斯卡),只能测量材料断裂时 的氢释放,难以测量形变过程中微量氢释放;加载杆与真空腔间的密 封通过密封圈来实现,加载杆与密封圈间的摩擦将导致微量气体(主要 包括氢气和甲烷)释放,导致对材料中形变诱发氢释放的测量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只能测量材料断裂时的氢释放,难以 测量形变过程中微量氢释放,测量精度低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测量精 度高的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包括真空腔、设于真空腔内 的支撑架和与真空腔相联通的试样交换腔;真空腔和试样交换腔之间 设有真空插板阀,试样交换腔一侧设有试样交换装置,试样交换腔上 设有密封盖,试样交换腔内设有用于安装到支撑架上的上夹具和下夹 具;所述支撑架上设有用于与上夹具相配合的上夹头;所述真空腔内 设有加载杆,加载杆上端设有与下夹具相配合的下夹头;
真空腔下方设有拉伸加载装置,拉伸加载装置与载荷传感器相连接; 真空腔的下腔壁上设有通孔,加载杆下端依次穿过通孔、波纹管内部 并与载荷传感器相连接;波纹管分别与真空腔的下腔壁及载荷传感器 密封连接;加载杆的外周面与通孔壁间隙配合;
真空腔上设有真空计、质谱仪和离子泵,离子泵内设有钛蒸发吸收泵 ;所述试样交换腔上设有分子泵,分子泵与机械泵相连接;
计算机分别与真空计、质谱仪、载荷传感器和拉伸加载装置电连接。
在通常的真空腔中,90%以上的气体为氢气,即氢分压接近真空腔内部 压力。
相对于真空腔内的背景氢分压,试验过程中氢分压的增加体现为试样 中释放的微量氢。真空腔内的背景氢分压越低,越能准确测量试样中 释放的微量氢,因此需尽量提高系统的真空度。
日本专利(特开平6-103960)装置的真空度只有10-7帕斯卡。10-7帕斯 卡的低真空度会掩盖试样释放氢的部分数据信息,因此,该发明的试 样断裂时出现一氢释放峰,而试样形变过程中未发现氢释放。
本发明的测试装置采用四级真空泵系统,即机械泵、分子泵、钛蒸发 吸收泵和离子泵,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真空腔内的真空度,在试样拉伸 之前,真空腔内的真空度可达到10-9帕斯卡,因而能测量出材料弹性变 形、屈服、塑性变形阶段的氢释放行为,更好地体现材料形变过程中 氢传输对组织、结构变化的依存关系。
日本专利采用外部加载方式,加载杆与真空腔间的动密封通过 橡胶密封圈来实现。由于橡胶密封圈具有较高的氢穿透性,该密封方 式难以实现高真空。并且加载杆与密封圈间的摩擦将导致微量气体(主 要包括氢气和甲烷)释放,严重影响对试样中形变诱发氢释放的测量精 度。
本发明采用内部拉力加载方式,通过两端设有法兰的波纹管将加载杆 密封在真空腔内,真空腔上设有与上法兰相配合的真空腔法兰,载荷 传感器上设有与下法兰相配合的传感器法兰;真空腔法兰与上法兰之 间设有无氧铜密封圈;传感器法兰与下法兰之间设有无氧铜密封圈。
在拉伸加载装置的作用下,加载杆向下拉伸试样,在拉伸的过程中, 由于波纹管具有弹性,波纹管会产生伸缩变化,但是波纹管承受的载 荷很小,不会放出气体。
因此,本发明既可实现超高真空,又可避免加载杆与真空腔间摩擦导 致的气体释放,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夹具包括定位块、位于定位块下部的后夹块、与后 夹块相配合的前夹块;后夹块上设有4个螺钉孔,前夹块上设有与后夹 块的螺钉孔相对应的4个螺钉孔;定位块的右侧面上设有竖板,竖板上 设有用于与试样交换装置相配合的螺纹孔;上夹头呈矩形块状,上夹 头的下表面中部设有用于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开口向下的凹槽,凹槽贯 穿上夹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凹槽开口处的宽度小于凹槽其它部 位的宽度,竖板的宽度大于凹槽开口处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下夹具包括定位块、位于定位块下部的后夹块、与后 夹块相配合的前夹块;后夹块上设有4个螺钉孔,前夹块上设有与后夹 块的螺钉孔相对应的4个螺钉孔;下夹头的上表面中部设有开口向上的 凹槽,凹槽贯穿下夹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凹槽开口部位的宽度 小于凹槽其它部位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平板,设于平板上的若干个支撑杆,支撑 杆下端与真空腔的下腔壁相连接;所述平板中部设有竖杆,所述上夹 头位于竖杆下端。
作为优选,所述试样交换装置包括与试样交换腔相连通的不锈钢管、 设于不锈钢管内的导杆、套设于不锈钢管上的磁铁环;导杆的靠近试 样交换腔的一端通过螺纹与上夹具相连接,导杆的远离试样交换腔的 一端设有铁磁性钢棒。
作为优选,所述后夹块的前表面上设有若干个排列的凸条;所述前夹 块的与后夹块相对的表面上设有与凸条相对应的若干个凹槽。
作为优选,波纹管上端通过上法兰与真空腔的下腔壁密封连接,波纹 管下端通过下法兰与载荷传感器密封连接。
一种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1)打开真空插板阀,利用机械泵抽真空10分钟至20分钟;分子泵 开始抽真空,真空计检测真空度,真空度信号输入计算机中;
(8-2)当真空度达到10-4帕斯卡时,在真空腔、试样交换腔、试样交 换装置、离子泵、波纹管及法兰上缠绕电热带,并在电热带外部包裹 铝箔;
(8-3)电热带在150°C至200°C的温度范围内对真空腔、试样交换腔 、试样交换装置、离子泵、波纹管及法兰进行烘烤,烘烤时间为100小 时至150小时;
(8-4)当真空度达到10-5帕斯卡时,停止烘烤,取下铝箔;分别对数 字真空计、离子泵、质谱仪和钛蒸发吸收泵进行除气操作;
(8-5)当真空度达到10-6帕斯卡时,离子泵开始工作,关闭真空插板 阀,关闭分子泵和机械泵;
(8-6)钛蒸发吸收泵开始工作:使金属钛丝预热15分钟,钛蒸发吸收 泵使金属钛丝蒸发1分钟;
(8-7)当钛蒸发吸收泵的工作时间<64分钟时,重复步骤(8-6);
关闭钛蒸发吸收泵,真空腔冷却至室温,离子泵继续抽真空;
(8-8)当真空度达到10-9时,打开试样交换腔的密封盖,将试 样安装到上、下夹具上,关闭密封盖;打开机械泵抽真空,10分钟后 打开分子泵,抽真空30分钟至60分钟;
(8-9)打开真空插板阀,使磁铁环沿着不锈钢管向左移动,利用磁环 铁与铁磁性钢棒之间的吸引力带动导杆向真空腔运动,导杆带动上、 下夹具及试样进入真空腔,上夹具的定位块进入上夹头的凹槽内,下 夹具的定位块进入下夹头的凹槽内;
(8-10)当竖板与上、下夹头的右侧面相接触时,停止移动导杆,逆 时针旋转磁铁环,磁铁环带动导杆逆时针旋转,导杆与竖板分离,使 磁铁环沿着不锈钢管向右移动,导杆退出真空腔;关闭真空插板阀, 关闭分子泵和机械泵;
(8-11)质谱仪开始测量氢分压,质谱仪和载荷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传 输到计算机中;
(8-12)打开计算机的测试程序,在测试程序中选定应变速度,计算 机控制拉伸加载装置按照选定的应变速度对试样进行拉伸操作;
(8-13)当试样断裂后,计算机控制拉伸加载装置停止拉伸操作,质 谱仪继续检测氢分压20分钟至30分钟。
作为优选,所述应变速度为0.1毫米/分钟至0.5毫米/分钟。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既能测量出试样材料弹性变形、屈服 、塑性变形阶段的氢释放行为,又能测量出试样材料断裂时的氢释放 行为;(2)测量精度高;(3)为研究材料形变过程中氢传输对组织 、结构变化的依存关系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试样及夹具安装在真空腔内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上夹头和下夹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夹具和下夹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波纹管、载荷传感器、拉伸加载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
图5是本发明的上、下夹头及上、下夹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上、下夹头及上、下夹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试样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测试数据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流程图。
图中:真空腔1、支撑架2、试样交换腔3、真空插板阀4、密封盖5、上 夹具6、下夹具7、上夹头8、加载杆9、下夹头10、波纹管11、上法兰 12、下法兰13、载荷传感器14、拉伸加载装置15、真空计16、质谱仪 17、离子泵18、钛蒸发吸收泵19、分子泵20、机械泵21、定位块22、 后夹块23、前夹块24、竖板25、螺纹孔26、凹槽27、平板28、支撑杆 29、竖杆30、不锈钢管31、导杆32、磁铁环33、铁磁性钢棒34、试样 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是一种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包括真 空腔1、设于真空腔内的支撑架2和与真空腔相联通的试样交换腔3;真 空腔和试样交换腔之间设有真空插板阀4,试样交换腔一侧设有试样交 换装置相连接,试样交换腔上设有密封盖5,试样交换腔内设有用于安 装到支撑架上的上夹具6和下夹具7;支撑架上设有用于与上夹具相配 合的上夹头8;真空腔内设有加载杆9,加载杆上端设有与下夹具相配 合的下夹头10;
真空腔上设有真空计16、质谱仪17和离子泵18,离子泵内设有钛蒸发 吸收泵19;试样交换腔上设有分子泵20,分子泵与机械泵21相连接;
如图4所示,波纹管11上端通过上法兰12与真空腔法兰密封连接,波纹 管下端通过下法兰13与传感器法兰密封连接,载荷传感器14与拉伸加 载装置15相连接;真空腔的下腔壁上设有通孔,加载杆下端依次穿过 通孔、波纹管内部并与下法兰相连接;加载杆的外周面与通孔壁间隙 配合;
计算机分别与真空计、质谱仪、载荷传感器和拉伸加载装置电连接。
支撑架包括平板28,设于平板上的4个支撑杆29,支撑杆下端 与真空腔的下腔壁相连接;平板中部设有竖杆30,上夹头位于竖杆下 端。
试样交换装置包括与试样交换腔相连通的不锈钢管31、设于不锈钢管 内的导杆32、套设于不锈钢管上的磁铁环33;导杆的靠近试样交换腔 的一端通过螺纹与上夹具相连接,导杆的远离试样交换腔的一端设有 铁磁性钢棒34。
如图3、图5、图6所示,上夹具包括定位块22、位于定位块下部的后夹 块23、与后夹块相配合的前夹块24;后夹块上设有4个螺钉孔,前夹块 上设有与后夹块的螺钉孔相对应的4个螺钉孔;定位块的右侧面上设有 竖板25,竖板上设有用于与试样交换装置相配合的螺纹孔26。
如图2所示,上夹头呈矩形块状,上夹头的下表面中部设有用于与定位 块相配合的开口向下的凹槽27,凹槽贯穿上夹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 间,凹槽开口处的宽度小于凹槽其它部位的宽度,竖板的宽度大于凹 槽开口处的宽度。
下夹具包括定位块、位于定位块下部的后夹块、与后夹块相配合的前 夹块;后夹块上设有4个螺钉孔,前夹块上设有与后夹块的螺钉孔相对 应的4个螺钉孔。后夹块的前表面上设有排列的凸条;前夹块的与后夹 块相对的表面上设有与凸条相对应的凹槽。
如图2所示,下夹头的上表面中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槽,凹槽贯穿下夹 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凹槽开口部位的宽度小于凹槽其它部位的 宽度。
如图9所示,一种材料形变过程中的氢释放测试装置的测试方法,包括 如下步骤:
步骤100,打开真空插板阀,利用机械泵抽真空10分钟至20分钟;分子 泵开始抽真空,真空计检测真空度,真空度信号输入计算机中;
步骤200,当真空度达到10-4帕斯卡时,在真空腔、试样交换腔、试样 交换装置、离子泵、波纹管及法兰上缠绕电热带,并在电热带外部包 裹铝箔;
步骤300,电热带在150°C至200°C的温度范围内对真空腔、试样交换 腔、试样交换装置、离子泵、波纹管及法兰进行烘烤,烘烤时间为10 0小时至150小时;
步骤400,当真空度达到10-5帕斯卡时,停止烘烤,取下铝箔;分别对 数字真空计、离子泵、质谱仪和钛蒸发吸收泵进行除气操作;
步骤500,当真空度达到10-6帕斯卡时,离子泵开始工作,关闭真空插 板阀,关闭分子泵和机械泵;
步骤600,钛蒸发吸收泵开始工作:使金属钛丝预热15分钟,钛蒸发吸 收泵使金属钛丝蒸发1分钟;
步骤700,当钛蒸发吸收泵的工作时间<64分钟时,重复步骤600;
关闭钛蒸发吸收泵,真空腔冷却至室温,离子泵继续抽真空;
步骤800,当真空度达到10-9时,打开试样交换腔的密封盖,将如图7所 示的试样35安装到上、下夹具上,关闭密封盖;打开机械泵抽真空, 10分钟后打开分子泵,抽真空30分钟至60分钟;
步骤900,打开真空插板阀,使磁铁环沿着不锈钢管向左移动,利用磁 环铁与铁磁性钢棒之间的吸引力带动导杆向真空腔运动,导杆带动上 、下夹具及试样进入真空腔,上夹具的定位块进入上夹头的凹槽内, 下夹具的定位块进入下夹头的凹槽内;
步骤1000,当竖板与上、下夹头的右侧面相接触时,停止移动导杆, 逆时针旋转磁铁环,磁铁环带动导杆逆时针旋转,导杆与竖板分离, 使磁铁环沿着不锈钢管向右移动,导杆退出真空腔;关闭真空插板阀 ,关闭分子泵和机械泵;
步骤1100,质谱仪开始测量氢分压,质谱仪和载荷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传输到计算机中;
步骤1200,打开计算机的测试程序,在测试程序中选定应变速度为0. 2毫米/分钟,计算机控制拉伸加载装置按照选定的应变速度对试样进 行拉伸操作;
步骤1300,当试样断裂后,计算机控制拉伸加载装置停止拉伸 操作,质谱仪继续检测氢分压30分钟。
如图8所示,其中a为310S不锈钢试样形变过程中载荷与应变量关系曲 线;其中b为310S不锈钢试样形变诱导氢释放曲线。
在弹性变形阶段,氢分压随载荷的增加而快速增加;达到屈服点时, 氢分压曲线出现一尖峰;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氢分压随应变量的增加 而逐渐增加,应变量为20%左右,氢分压达到最大值,其后氢分压随应 变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直至试样断裂时,氢气释放量急剧增加,形 成一爆发式氢释放峰。
日本专利(特开平6-103960)仅能测量试样断裂时的氢释放现象,不 能体现试样形变过程中的氢传输行为。
本发明测试装置测量的氢释放曲线体现出试样中不同应力、应变条件 下的氢传输特性,尤其是形变导致的试样中位错密度对氢传输行为的 影响,这对深入理解氢传输对高压氢环境下的氢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
应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 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 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 求书所限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