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施工水上平台,特别的,是一种主动式引流泄压桥梁施工水上平台。
背景技术
桥梁在市政道路以及河道跨越间应用广泛,由于地形原因,对于跨越水面进行施工的桥梁技术难度更高,需要在河道上铺设平台来进行辅助施工,以便于对水深区域进行浇筑水泥等操作,但是由于河道流动的水流会对水面施工平台造成一定的影响:
水流受到来自底部紊动涡体的作用,流速沿水深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水面附近流速较大,恶劣天气水流会不断对水上平台进行冲击,且流动的一些漂浮物冲击平台的表面,不断累积就会造成平台被掀起的情况,且后续对漂浮物的清理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式引流泄压桥梁施工水上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主动式引流泄压桥梁施工水上平台,其结构包括:抗流平台、连接平台、锁定器、升降筋柱、架体、底座、旋转器,所述抗流平台水平安设在连接平台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平台底部与锁定器相互嵌套,并且壳体间通过螺栓加固,所述升降筋柱垂直固定在旋转器的底部并且与架体活动连接,所述架体垂直焊接在底座的顶部并且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旋转器与升降筋柱顶部的筋头相互嵌套,并且紧密贴合在抗流平台的底部,所述抗流平台其内部结构包括:引流推板、顶部保护垫、漂浮箱、入流阀、水腔、加强筋,所述引流推板嵌入漂浮箱的内腔并且通过密封固定,所述顶部保护垫紧密嵌套在漂浮箱顶部的槽座,且中部涂胶贴合,所述入流阀水平固定在水腔的左侧,所述水腔固定在漂浮箱的底部并且熔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加强筋设有两个以上并且水平贴合在漂浮箱的底部,所述漂浮箱的表壁与连接平台通过螺栓加固。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推板由自吸杆、液压推杆、连接套管、辅助推杆、可变挡板、连接阀组成,所述自吸杆设有四个并且与液压推杆以及辅助推杆等距排列,所述连接套管水平固定在自吸杆外壁之间,所述连接阀右侧的螺纹与液压推杆的内螺纹相互咬合,所述辅助推杆设有两个以上并且固定在可变挡板弧形挡板的后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吸杆由自吸头、注流缸、塞片、轴套、传动杆组成,所述自吸头紧密贴合在注流缸的右侧并且与水腔相连通,所述传动杆贯穿注流缸的内腔并且与塞片的中轴紧密固定,所述塞片安设在轴套的顶部并且相互平行,所述注流缸焊接在轴套的顶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变挡板由快速轴、页板、旋座、外膜、固定座组成,所述快速轴嵌套在页板间活动耳的中心,所述旋座固定在页板的后端并且置于固定座的右侧,所述外膜与快速轴表面的弧面相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杆内部为中通结构,并有一提高强度的轴柱置于内部,结构轻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页板底部低于漂浮箱的底部,且两两间能够有一定角度的折叠。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流缸内腔接近自吸头位置的内径大于塞片的外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加强筋置于水腔吸水口的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优化后的水上平台能够根据天气情况对两侧的抗流平台进行分离或者接合,并且将漂浮物通过引流推板进行引导至中部流出,在水流过于湍急的情况下两侧的平台能够在旋转器的帮助下开合程度更大,有效避免漂浮物嵌入平台的底部造成平台变形,造成后续的施工困难。
综上所述,本发明改进后提高抗流平台对漂浮物的清理能力,使漂浮物在恶劣环境下不会对平台造成损伤,且在日常使用中由于引流推板自身带有防撞以及一定的漂浮性,对提高平台的稳定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主动式引流泄压桥梁施工水上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抗流平台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引流推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自吸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可变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注流缸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页板分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抗流平台排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抗流平台-1、连接平台-2、锁定器-3、升降筋柱-4、架体-5、底座-6、旋转器-7、引流推板-11、顶部保护垫-12、漂浮箱-13、入流阀-14、水腔-15、加强筋-16、自吸杆-111、液压推杆-112、连接套管-113、辅助推杆-114、可变挡板-115、连接阀-116、自吸头-1111、注流缸-1112、塞片-1113、轴套-1114、传动杆-1115、快速轴-1151、页板-1152、旋座-1153、外膜-1154、固定座-115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图1~图8示意性的显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抗流平台的结构,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动式引流泄压桥梁施工水上平台,其结构包括:抗流平台1、连接平台2、锁定器3、升降筋柱4、架体5、底座6、旋转器7,所述抗流平台1水平安设在连接平台2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平台2底部与锁定器3相互嵌套,并且壳体间通过螺栓加固,所述升降筋柱4垂直固定在旋转器7的底部并且与架体5活动连接,所述架体5垂直焊接在底座6的顶部并且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旋转器7与升降筋柱4顶部的筋头相互嵌套,并且紧密贴合在抗流平台1的底部,所述抗流平台1其内部结构包括:引流推板11、顶部保护垫12、漂浮箱13、入流阀14、水腔15、加强筋16,所述引流推板11嵌入漂浮箱13的内腔并且通过密封固定,所述顶部保护垫12紧密嵌套在漂浮箱13顶部的槽座,且中部涂胶贴合,所述入流阀14水平固定在水腔15的左侧,所述水腔15固定在漂浮箱13的底部并且熔接形成一体结构,所述加强筋16设有两个以上并且水平贴合在漂浮箱13的底部,所述漂浮箱13的表壁与连接平台2通过螺栓加固,上述的锁定器3在日常使用中将抗流平台1紧扣在一起,提高其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推板11由自吸杆111、液压推杆112、连接套管113、辅助推杆114、可变挡板115、连接阀116组成,所述自吸杆111设有四个并且与液压推杆112以及辅助推杆114等距排列,所述连接套管113水平固定在自吸杆111外壁之间,所述连接阀116右侧的螺纹与液压推杆112的内螺纹相互咬合,所述辅助推杆114设有两个以上并且固定在可变挡板115弧形挡板的后端,上述的辅助推杆114为固定式,由于安装在位置是靠近平台中部的,引流后水流增大,倘若设计成活动结构,其位置的水压会给平台造成额外的负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自吸杆111由自吸头1111、注流缸1112、塞片1113、轴套1114、传动杆1115组成,所述自吸头1111紧密贴合在注流缸1112的右侧并且与水腔15相连通,所述传动杆1115贯穿注流缸1112的内腔并且与塞片1113的中轴紧密固定,所述塞片1113安设在轴套1114的顶部并且相互平行,所述注流缸1112焊接在轴套1114的顶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变挡板115由快速轴1151、页板1152、旋座1153、外膜1154、固定座1155组成,所述快速轴1151嵌套在页板1152间活动耳的中心,所述旋座1153固定在页板1152的后端并且置于固定座1155的右侧,所述外膜1154与快速轴1151表面的弧面相贴合,上述外膜1154主要是对页板1152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且在进行阻流的时候能够避免一些小型的悬浮物卡到页板1152的缝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杆1115内部为中通结构,并有一提高强度的轴柱置于内部,结构轻盈,有利于平台重力的调整避免过多的传动杆1115造成平台的中心偏移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页板1152底部低于漂浮箱13的底部,且两两间能够有一定角度的折叠,页板1152在日常状态下会呈一直线,能够对平台边缘的浮力有一定的提高,且能够对边缘进行保护。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注流缸1112内腔接近自吸头1111位置的内径大于塞片1113的外径,在回位的时候内部吸收上去的水流会失去吸附的压力重新回到水腔15内,避免注流缸1112内部长期积水的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加强筋16置于水腔15吸水口的底部,一方面对底部进行保护,且能够避免吸水口不被塑料袋之类的漂浮物挡住。
工作原理:
日常状态下抗流平台1通过中部的连接平台2进行先接并且加以锁定器3进行二次防护,提高平台的稳定性,抗流平台1两侧通过旋转器7固定在升降筋柱4的顶部,升降筋柱4嵌套在架体5上端,在河流水位变化的情况下自主进行调整,同时由于底座6沉入河道的底部能够有效提高抗流平台1在水面上端的稳定性。
抗流平台1侧边的引流推板11水流缓慢的情况为平直状态,依靠其浮力能够提高边缘的载重能力,同时顶部保护垫12覆盖在漂浮箱13的上端用于防护以及保护的作用,在铺设的过程中会将入流阀14开启使水腔15内部注水,使平台有一定的吃水深度,能够借助水流进行负重,有利于抵抗强风,水腔15底部的加强筋16对底部进行防护的同时避免水腔15的水口堵塞。
一旦水流湍急的状态下液压推杆112向外伸缩,串联在一起的页板1152受力使自吸杆111的传动杆1115向外延展,轴套1114内的塞片1113沿着注流缸1112活动,自吸头1111将水腔15内的一部分水流吸收,内部充斥的海水能够起到一定的抗压能力,且由于辅助推杆114的位置连接的是可变挡板115引导口的位置因此设置为固定的方式,以此提高它的分流压力,当水流更大的情况下使旋转器7带动抗流平台1中部开合的缺口变大以此减少水压进行的冲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