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
背景技术
马桶也叫坐便器,是大小便用的有盖的桶。马桶的发明被称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它解决了人自身吃喝拉撒的进出问题。后来又演变为利用虹吸、螺旋虹吸,现在最新的喷射虹吸式和超旋虹吸式等原理的抽水马桶。
纽约大学菲利普·泰尔诺博士指出,如果冲水时马桶盖打开,马桶内的瞬间气旋最高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中,并悬浮在空气中长达几小时,进而落在墙壁和物品上。现在大部分家庭中,如厕、洗漱、淋浴都在卫生间里进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与马桶共处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因此应养成便后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
但是由于现有的非智能马桶大多数无法在使用者如厕后自动关闭马桶盖,需要使用者手动关闭马桶盖,使用者有时粗心在大便后忘记关闭马桶盖的事经常发生,造成细菌对卫生间的物品造成污染,而智能马桶虽然能够在使用者大便结束后,自动关闭马桶盖,但是智能马桶多采用昂贵的芯片控制,其售价多在几万元不等,不适合普及使用,同时智能马桶需要通过电来控制,当停电或者电路出现故障时,智能马桶将无法使用,使用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由于现有的非智能马桶大多数无法在使用者大便后自动关闭马桶盖,需要使用者手动关闭马桶盖,使用者有时粗心在大便后忘记关闭马桶盖的事经常发生,造成细菌对卫生间的物品造成污染,而智能马桶虽然能够在使用者大便结束后,自动关闭马桶盖,但是智能马桶多采用昂贵的芯片控制,其售价多在几万元不等,不适合普及使用,同时智能马桶需要通过电来控制,当停电或者电路出现故障时,智能马桶将无法使用,使用很不方便,而提出的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本体,所述马桶本体的后侧设有开口,所述马桶本体的内侧壁上对称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固定杆,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固定杆之间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插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第一L形杆,两个所述第一L形杆之间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盖,所述马桶盖与开口滑动连接,所述马桶本体内对称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中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内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压板,所述压板的上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压板的一端穿过马桶本体的上侧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上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底板,所述连接环内设有气体传动装置,所述底座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位于第一套筒的下方,所述转动轴上设有脚踏装置,所述马桶本体的外侧设有转动口,所述脚踏装置与转动口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体传动装置由气囊和连通管组成,所述气囊位于连接环内,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气囊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套筒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的下侧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中插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第二L形杆,所述第二L形杆的一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齿条。
优选的,所述脚踏装置由套环和脚踏板组成,所述套环套接在转动轴上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脚踏板的一端与套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套环的外侧壁上部分设有直齿,所述齿条与直齿啮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首先将马桶盖与马桶本体的连接改进为滑动式,同时在马桶本体上加设气体传动装置,通过气体传动装置带动马桶盖移动,使得当使用者坐上马桶本体时,通过气体传动装置推动马桶盖向远离马桶本体的方向移动,马桶被“打开”进行使用,当使用者离开马桶本体时,气体传动装置带动马桶盖复位,马桶被“关闭”进行冲水;
2、其次在马桶本体上加设脚踏板,当使用者坐在马桶上时,通过气体传动装置推动脚踏板从马桶本体上移出,使用者可以将脚放置在脚踏板上,使得如厕者的身体成35°,可以促使排便效果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未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未使用时顶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使用时顶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马桶本体、3第一套筒、4第一L形杆、5连接环、6气囊、7连接杆、8压板、9座板、10连通管、11第二套筒、12第二L形杆、13齿条、14转动轴、15套环、16脚踏板、17马桶盖、18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自闭合马桶盖的马桶,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本体2,马桶本体2的后侧设有开口,马桶本体2的内侧壁上对称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固定杆18,位于同一侧的固定杆18之间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套筒3,第一套筒3的一端插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第一L形杆4,两个第一L形杆4之间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盖17,马桶盖17与开口滑动连接,马桶本体2内对称设有空腔,空腔中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环5,连接环5内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压板8,压板8的上侧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杆7,连接杆7远离压板8的一端穿过马桶本体2的上侧并与其滑动连接,连接杆7的上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底板9;
连接环5内设有气体传动装置,气体传动装置由气囊6和连通管10组成,气囊6位于连接环5内,连通管10的一端与气囊6连通,连通管10的另一端与第一套筒3连通,第一套筒3的下侧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套筒11,通过气体传动装置带动马桶盖17移动,使得当使用者坐上马桶本体2时,将推动座板9向下运动,通过座板9带动压板8向下运动并挤压气囊6,使气囊6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一套筒3内,第一套筒3内进入气体使其压强增大,且大于外界压强,所以第一套筒3的内外存在压强差,通过压强差推动第一L形杆4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盖17向外侧移动,使得马桶盖17从马桶本体2中移出,同一原理,推动第二套筒11内的第二L形杆12向着远离第一套筒3的方向移动,进而通过啮合传动带动脚踏板16从马桶本体2中移出,通过气体传动装置使得马桶盖17可以在使用者使用后自动打开和关闭,不需要使用者手动关闭马桶盖17,避免使用者由于粗心在大便后忘记关闭马桶盖17冲厕所的事情发生,减少细菌对卫生间的物品造成污染,同时通过气体传动装置代替智能马桶中的芯片,大大的降低了马桶的成本,同时避免断电情况下,马桶盖17无法自动闭合的事情发生;
第二套筒11中插设有与其滑动连接的第二L形杆12,第二L形杆12的一端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齿条13,底座1内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转动轴14,转动轴14位于第一套筒3的下方,转动轴14上设有脚踏装置,马桶本体1的外侧设有转动口,脚踏装置与转动口转动连接,脚踏装置由套环15和脚踏板16组成,套环15套接在转动轴14上并与其固定连接,套环15的外侧壁上部分设有直齿,齿条13与直齿啮合连接,通过齿条13与套环15上的直齿啮合连接传动,使得当使用者坐在马桶本体2上排便时,通过气体传动装置推动与齿条13连接的第二L形杆12向下运动,由于齿条13与直齿啮合连接,所以随着齿条13的移动,将带动套环15转动,使得套环15上的脚踏板16转动,并通过马桶本体2上的转动口,使得使用者在排便时,可以将双脚放置在脚踏板16上,使用者的身体可以成35°,从而使排便效果达到最佳,脚踏板16的一端与套环1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参照图1-2可知,当马桶未使用时,即马桶本体2上的座板9没有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连接环5内的气囊6未被压缩,使得第一L形杆4位于第一套筒3内的初始位置,且第二L形杆4位于第二套筒11内的初始位置,此时马桶盖17位于马桶本体1内;
参照图3-4可知,当使用马桶时,即马桶本体2上有使用者蹲坐时,使用者的身体将挤压座板9向下运动,随着座板9的下移,将通过连接杆7推动压板8向下移动,使得连接环5内的气囊6被压板8挤压,气囊6内的气体将通过连通管10进入到第一套筒3内,使得第一套筒3内的气体压强增大,且大于外界大气压强,所以第一套筒3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强差,通过压强差推动第一L形杆4在第一套筒3内向着远离马桶本体2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一L形杆4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马桶盖17向外侧移动,使得马桶盖17从马桶本体2中移出,同时第一套筒3内的部分气体进入到第二套筒11内,使得第二套筒11内的第二L形杆12向着远离第一套筒3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L形杆12带动齿条13移动,由于齿条13与套环15外侧的直齿啮合连接传动,所以齿条13移动,将带动与套环15连接的转动轴14转动,使得脚踏板16从马桶本体2中伸出,方便使用者将脚放置在脚踏板16上;
当使用者结束如厕,身体离开马桶本体2时,座板9受到的压力消失,此时气囊6内的气压小,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11内的气压较大,使得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11内的气体回流进气囊6内,随着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11内气体的减少,相应的压强也会减小,此时外界大气压大于第一套筒3和第二套筒11内的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推动第一L形杆4复位,通过第一L形杆4带动马桶盖17复位,同时第二L形杆12在压强差作用下带动脚踏板16复位,通过马桶本体2上的冲水装置,将马桶本体2内的排泄物冲走,此时由于马桶盖17与马桶本体2连接在一起,冲水装置冲水时带出的细菌等有害物质被马桶盖17所遮挡,不会进入到卫生间内,减少马桶中的细菌卫生间内物品的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