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器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结构包括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总泵、分泵、刹车盘及管路等构成,制动踏板顾名思义就是限制动力的踏板,即脚刹的踏板,制动踏板用于减速停车。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驾驶的安全性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当在下雨天时,容易发生发生鞋底与制动踏板打滑现象,目前技术考虑不全面,具有以下弊端:
但是当在下雨天时,人们鞋底会有雨水在人们踩踏制动踏板容易发生打滑,出现制动踏板踩空或制动踏板没能踩到合适的深度,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但是当在下雨天时,人们鞋底会有雨水在人们踩踏制动踏板容易发生打滑,出现制动踏板踩空或制动踏板没能踩到合适的深度,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其结构包括踏板装置、底板、传动杆、支撑架、转动轴、制动器,所述踏板装置与传动杆相焊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支撑架相连接,所述转动轴与制动器活动连接,所述踏板装置包括第一滚轮、卡件装置、增压摩擦装置、警示装置、第二滚轮、传感器,所述卡件装置设有两个对称安装于第一滚轮两侧,所述第二滚轮与传感器传动连接,所述警示装置安装于第一滚轮下方,所述增压摩擦装置与第一滚轮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卡件装置包括旋转导柱、固定导柱、旋转杆件、挤压板、伸缩杆、卡件,所述旋转导柱与旋转杆件相焊接,所述固定导柱与挤压板相焊接,所述伸缩杆安装于挤压板右侧,所述卡件与挤压板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增压摩擦装置包括摩擦花纹、梯形连接块、移动滑块,所述摩擦花纹安装于梯形连接块的上方,所述梯形连接块与移动滑块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警示装置包括回力杆件、撞击警示板、卡槽,所述回力杆件与撞击警示板相连接,所述卡槽设有四个对称安装于撞击警示板两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第二滚轮包括滚轮主体、铰链连接器,所述滚轮主体与铰链连接器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旋转导柱与固定导柱滑动连接,并旋转导柱与固定导柱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从而减少摩擦力,并当旋转导柱旋转时固定导柱会被推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回力杆件内设有回力弹簧,从而当撞击警示板失去固定效果时,会给与撞击警示板回旋的动力。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传感器与制动器通过电信号连接,可以辅助控制制动器工作,提高工作行驶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第一滚轮为凸轮结构,可以起到限制第一滚轮旋转角度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地方案,所述卡件为L型结构,起到固定撞击警示板的作用。
发明有益效果
相对比较于传统的汽车制动结构,本发明在增压摩擦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移动滑块移动来推动梯形连接块向上移动,进而增大摩擦花纹与鞋底的压力从而提高摩擦力,从而阻止打滑现象。
本发明在卡件装置和警示装置的作用下,第一滚轮旋转带动导柱旋转,并旋转导柱与固定导柱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使得旋转导柱旋转时固定导柱会被推动向外移动同时通过弧形结构减少摩擦力,从而固定导柱推动挤压板移动进而带动卡件与卡槽相分离,通过回力杆件内设有的回力弹簧给与撞击警示板回旋的动力,从而使得撞击警示板撞击鞋底给与人们警示效果,并增大鞋底与踏板装置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踏板装置的俯视结构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踏板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卡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警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踏板装置-1、底板-2、传动杆-3、支撑架-4、转动轴-5、制动器-6、第一滚轮-11、卡件装置-12、增压摩擦装置-13、警示装置-14、第二滚轮-15、传感器-16、旋转导柱-1201、固定导柱-1202、旋转杆件-1203、挤压板-1204、伸缩杆-1205、卡件-1206、摩擦花纹-1301、梯形连接块-1302、移动滑块-1303、回力杆件-1401、撞击警示板-1402、卡槽-1403、滚轮主体-1501、铰链连接器-15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增压警示雨天防滑的汽车制动结构,其结构包括踏板装置1、底板2、传动杆3、支撑架4、转动轴5、制动器6,所述踏板装置1与传动杆3相焊接,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与支撑架4相连接,所述转动轴5与制动器6活动连接,所述踏板装置1包括第一滚轮11、卡件装置12、增压摩擦装置13、警示装置14、第二滚轮15、传感器16,所述卡件装置12设有两个对称安装于第一滚轮11两侧,所述第二滚轮15与传感器16传动连接,所述警示装置14安装于第一滚轮11下方,所述增压摩擦装置13与第一滚轮11相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卡件装置12包括旋转导柱1201、固定导柱1202、旋转杆件1203、挤压板1204、伸缩杆1205、卡件1206,所述旋转导柱1201与旋转杆件1203相焊接,所述固定导柱1202与挤压板1204相焊接,所述伸缩杆1205安装于挤压板1204右侧,所述卡件1206与挤压板1204相连接,通过第一滚轮11带动旋转导柱1201旋转,并旋转导柱1201与固定导柱1202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使得旋转导柱1201旋转时固定导柱1202会被推动向外移动同时通过弧形结构减少摩擦力,从而固定导柱1202推动挤压板1204移动进而带动卡件1206与卡槽1403相分离。
如图3所示,所述增压摩擦装置13包括摩擦花纹1301、梯形连接块1302、移动滑块1303,所述摩擦花纹1301安装于梯形连接块1302的上方,所述梯形连接块1302与移动滑块1303滑动连接,通过移动滑块1303移动来推动梯形连接块1302向上移动,进而增大摩擦花纹1301与鞋底的压力从而提高摩擦力。
如图3-图5所示,所述警示装置14包括回力杆件1401、撞击警示板1402、卡槽1403,所述回力杆件1401与撞击警示板1402相连接,所述卡槽1403设有四个对称安装于撞击警示板1402两侧,当卡槽1403与卡件1206相分离,通过回力杆件1401内设有的回力弹簧给与撞击警示板1402回旋的动力,从而使得撞击警示板1402撞击鞋底给与人们警示效果,并增大鞋底与踏板装置1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滚轮15包括滚轮主体1501、铰链连接器1502,所述滚轮主体1501与铰链连接器1502相连接,从而当滚轮主体1501旋转通过铰链连接器1502带动移动滑块1303移动来推动梯形连接块1302向上移动。
如图4所示,所述旋转导柱1201与固定导柱1202滑动连接,并旋转导柱1201与固定导柱1202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从而减少摩擦力,并当旋转导柱1201旋转时固定导柱1202会被推动。
如图5所示,所述回力杆件1401内设有回力弹簧,从而当撞击警示板1402失去固定效果时,会给与撞击警示板1402回旋的动力。
其具体实现原理如下:当人们鞋底会有雨水在人们踩踏踏板装置1时发生打滑,会带动第一滚轮11旋转进而带动导柱1201旋转,并旋转导柱1201与固定导柱1202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使得旋转导柱1201旋转时固定导柱1202会被推动向外移动同时通过弧形结构减少摩擦力,从而固定导柱1202推动挤压板1204移动进而带动卡件1206与卡槽1403相分离,通过回力杆件1401内设有的回力弹簧给与撞击警示板1402回旋的动力,从而使得撞击警示板1402撞击鞋底给与人们警示效果,并增大鞋底与踏板装置1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同时第二滚轮15旋转会通过卡件装置12来启动传感器16,由于传感器16与制动器6通过电信号连接,可以辅助控制制动器6工作,提高工作行驶安全性,滚轮主体1501旋转通过铰链连接器1502带动移动滑块1303移动来推动梯形连接块1302向上移动,同时第一滚轮11旋转也会推动移动滑块1303移动,从而使得梯形连接块1302向上移动,进而增大摩擦花纹1301与鞋底的压力从而提高摩擦力,阻止打滑现象。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当在下雨天时,人们鞋底会有雨水在人们踩踏制动踏板容易发生打滑,出现制动踏板踩空或制动踏板没能踩到合适的深度,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危险,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发明在增压摩擦装置的作用下,通过移动滑块移动来推动梯形连接块向上移动,进而增大摩擦花纹与鞋底的压力从而提高摩擦力,从而阻止打滑现象,本发明在卡件装置和警示装置的作用下,第一滚轮旋转带动导柱旋转,并旋转导柱与固定导柱的接触面都为弧形结构,使得旋转导柱旋转时固定导柱会被推动向外移动同时通过弧形结构减少摩擦力,从而固定导柱推动挤压板移动进而带动卡件与卡槽相分离,通过回力杆件内设有的回力弹簧给与撞击警示板回旋的动力,从而使得撞击警示板撞击鞋底给与人们警示效果,并增大鞋底与踏板装置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