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性能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使摩托车车轴的装配快捷方便,防止摩托车车轴的表面凸出而无法穿入到孔内,常在装配前对摩托车车轴进行检测,将不合格的摩托车车轴从众多摩托车车轴中筛选出来,但是现有的摩托车车轴检测装置只能检测到不合格的摩托车车轴,检测完毕后还需人工寻找车轴的凸出部,然后针对车轴的凸出部进行打磨,使车轴的整个平面变得平整。但是,摩托车检测装置无法在车轴的凸出部留下标记,当人工寻找车轴的凸出部比较麻烦,费时费力,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车轴检测装置,以实现车轴在检测过程中,对车轴的凸出部做下标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托车车轴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包括工作台和滑动板,滑动板滑动连接在工作台上,滑动板上设有电机,滑动板上转动连接有卡盘,卡盘与电机的输出轴之间连接有皮带,工作台的上方设有与车轴相抵的检测杆,检测杆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第一气囊和滑动连接有检测笔,第一气囊连接在检测笔远离车轴的一端,检测杆的外侧设有与第一气囊连通的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与检测杆之间设有推动架,推动架的中部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推动架上设有用于挤压第二气囊的推杆,推动架与滑动板之间连接有弹簧,推动架与检测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滑动板上设有间歇推动机构。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为:电机通过皮带驱动卡盘转动,卡盘用以夹持车轴,卡盘转动时,带动车轴转动,实现车轴的360度检测。检测杆用于与车轴相抵,车轴转动时,当车轴上有凸出部时,凸出部与检测杆相抵,凸出部推动检测杆向远离车轴方向移动,检测杆通过连接杆推动推动架摆动,推动架上的推杆挤压第二气囊,将第二气囊中的气体挤压到第一气囊中,第一气囊膨胀,第一气囊推动检测笔从检测杆中探出,检测笔与车轴接触,从而在车轴上画线,做上标记,便于检测人员找到凸出部所在的位置。间歇推动机构间歇性推动滑动板沿工作台移动,滑动板间歇性移动时,带动卡盘上的车轴间歇性轴向移动,从而使车轴与检测杆在车轴的轴向方向上相对移动,使检测杆对整个车轴进行全面的检测。车轴的间歇性移动可使车轴每转动360度后再轴向移动一段距离,使得检测杆与车轴的各个位置均能接触到,防止车轴连续轴向移动造成车轴检测不充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当凸出部与检测杆相抵时,凸出部挤压检测杆,检测杆通过连接杆推动推动架摆动,推动架带动推杆挤压第二气囊,将第二气囊中的气体挤压到第一气囊中,第一气囊膨胀,第一气囊推动检测笔与车轴接触,从而实现了车轴的画线,在车轴上做上了标记,便于检测人员找到凸出部,从而节省了加工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车轴360转动和车轴轴向的间歇性移动,可使车轴轴向静止时,检测杆对车轴进行360度检测,车轴转动一周后,车轴再轴向移动一段距离,检测杆再对车轴进行360度检测,由此,不断重复进行,保证了车轴的全方位检测,可使车轴检测的更加充分,防止出现检测遗漏,从而保证了检测的质量。
进一步,间歇推动机构包括齿条和直齿轮,直齿轮与齿条啮合,直齿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上固定连接有若干转动齿,转动盘的外侧设有用于拨动转动齿的凸轮,凸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第一伞齿轮上啮合有第二伞齿轮,第二伞齿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三伞齿轮,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三伞齿轮啮合的第四伞齿轮。电机输出轴转动时带动第四伞齿轮转动,第四伞齿轮带动第三伞齿轮转动,第三伞齿轮通过第三转轴带动第二伞齿轮转动,第二伞齿轮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第一伞齿轮通过第二转轴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时,凸轮间歇性拨动转动齿,从而使转动盘间歇性转动,转动盘间歇转动带动第一转轴间歇性转动,第一转轴带动齿轮间歇性转动,齿轮间歇转动时,齿轮在齿条上间歇性移动,从而实现了滑动板间歇性移动,保证车轴的各个部位与检测杆相抵,使车轴检测的更加充分。
进一步,推动架上固定连接有与齿条相抵的分离杆,齿条的外侧设有挡板,挡板与齿条之间连接有压簧。当凸出部与检测杆相抵时,推动架转动,推动架带动分离杆移动,分离杆拨动齿条,使齿条与直齿轮分离,从而防止凸出部与检测杆相抵时,车轴正处于轴向移动状态。若凸出部与检测杆相抵时,车轴正处于轴向移动状态,本方案可使齿条与直齿轮分离,使轴向移动的车轴立即停止移动,使检测笔画线更加准确。
进一步,滑动板上设有轴承,第一转轴固定连接在轴承的内壁上。由此,实现了第一转轴在自转的同时,可使第一转轴带动滑动板移动。
进一步,卡盘和电机的输出轴上均设有皮带槽。皮带槽可防止皮带在卡盘和电机的输出轴上打滑,使皮带传递动力更加稳定。
进一步,卡盘中设有卡爪,卡爪上设有防滑纹。卡爪用于夹紧车轴,防滑纹防止车轴在卡盘内滑动,使卡爪夹持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工作台1、滑动板2、卡盘3、卡爪4、车轴5、直齿轮6、转动盘7、转动齿8、分离杆9、齿条10、推动架11、压簧12、挡板13、凸轮14、第一转轴15、第二转轴16、第二气囊17、推杆18、气管19、检测杆20、第一气囊21、检测笔22、竖杆23、弹簧24、第一伞齿轮25、第二伞齿轮26、第三转轴27、第三伞齿轮28、第四伞齿轮29、皮带30。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车轴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包括工作台1和滑动板2,滑动板2滑动连接在工作台1上,滑动板2上设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焊接有第四伞齿轮29,滑动板2上转动连接有卡盘3,卡盘3中设有卡爪4,卡爪4上设有防滑纹,卡盘3和电机的输出轴上均设有皮带槽,卡盘3的皮带槽与电机的输出轴皮带槽之间连接有皮带30,工作台1的上方设有与车轴5相抵的检测杆20,检测杆20的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第一气囊21和滑动连接有检测笔22,第一气囊21连接在检测笔22的右端,检测杆20的右侧设有第二气囊17,第二气囊17与第一气囊21之间连通有气管19,第二气囊17与检测杆20之间设有推动架11,推动架11的中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推动架11的底部焊接有用于挤压第二气囊17的推杆18,推动架11的底部焊接有竖杆23,竖杆23与滑动板2之间连接有弹簧24,推动架11与检测杆20之间焊接有连接杆,滑动板2上设有间歇推动机构。间歇推动机构包括齿条10和直齿轮6,直齿轮6与齿条10啮合,直齿轮6上焊接有竖直的第一转轴15,第一转轴15上焊接有转动盘7,转动盘7上焊接有若干转动齿8,滑动板2上设有轴承,第一转轴15的底端焊接在轴承的内壁上,转动盘7的右侧设有用于拨动转动齿8的凸轮14,凸轮14上焊接有竖直的第二转轴16,第二转轴16的底端焊接有第一伞齿轮25,第一伞齿轮25上啮合有第二伞齿轮26,第二伞齿轮26上焊接有第三转轴27,第三转轴27的左端焊接有与第四伞齿轮29啮合的第三伞齿轮28。推动架11的顶端焊接有与齿条10相抵的分离杆9,齿条10的右侧设有挡板13,挡板13与齿条10之间连接有压簧12。
使用本装置时,将车轴5夹持在卡盘3内,卡爪4将车轴5夹紧。启动电机,电机通过皮带30驱动卡盘3转动,卡盘3带动车轴5360度转动。同时,车轴5带动第四伞齿轮29转动,第四伞齿轮29带动第三伞齿轮28转动,第三伞齿轮28通过第三转轴27带动第二伞齿轮26转动,第二伞齿轮26带动第一伞齿轮25转动,第一伞齿轮25通过第二转轴16带动凸轮14转动。凸轮14转动时,凸轮14间歇性拨动转动齿8,从而使转动盘7间歇性转动,转动盘7间歇性转动带动第一转轴15间歇性转动,第一转轴15带动直齿轮6间歇性转动,直齿轮6在齿条10上间歇性移动,直齿轮6在齿条10上间歇性移动时,直齿轮6通过第一转轴15与轴承的连接带动滑动板2间歇性移动,滑动板2带动卡盘3间歇性移动,卡盘3带动车轴5轴向间歇性移动。
由于车轴5在轴向方向上间歇性移动,当车轴5轴向方向停止时,车轴5在皮带30的带动下转动360度,检测杆20对车轴5的局部进行了360度检测,然后车轴5移动一段距离,检测杆20对车轴5的其他部位进行360度检测,然后车轴5再移动一段距离,检测杆20对车轴5的其他部位再进行360度检测,由此不断进行检测,使检测杆20对车轴5的整个侧壁进行检测,保证了车轴5的全方位检测。
当车轴5具有凸出部时,凸出部会与检测杆20相抵,检测杆20受到凸出部的挤压向右移动,检测杆20通过连接杆推动推动架11的底部,推动架11围绕销轴逆时针摆动,推动架11带动竖杆23的底部向右摆动,竖杆23使弹簧24拉长。推动架11上的推杆18挤压第二气囊17,第二气囊17受到挤压收缩,第二气囊17中的气体通过气管19进入到第一气囊21中,第一气囊21膨胀,第一气囊21向左推动检测笔22,使检测笔22从检测杆20中滑出,检测笔22在车轴5的凸出部画下标记,便于检测人员直接找到车轴5的凸出部。
若凸出部与检测杆20相抵时,车轴5正处于轴向移动过程中,推动架11逆时针摆动时,推动架11顶端的分离杆9在推动架11的摆动下向右拨动齿条10,齿条10向右移动,齿条10压缩压簧12,齿条10与直齿轮6分离,从而使直齿轮6空转,直齿轮6不会通过第一转轴15带动滑动板2轴向移动,从而使正在轴向移动的车轴5停止移动,防止检测笔22在凸出部上画线时,车轴5与检测笔22之间轴向相对移动,从而使检测笔22画线更加准确,提高了画线的精准度。
当凸出部与检测杆20分离后,竖杆23在弹簧24的作用下使推动架11顺时针摆动,推杆18与第二气囊17分离,第一气囊21中的气体进入到第二气囊17中,第一气囊21收缩,第一气囊21带动检测笔22进入到检测杆20的空腔内。同时,推动架11顶端的分离杆9向左移动,齿条10在压簧12的作用下向左移动,齿条10与齿轮又恢复了啮合状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发明所省略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