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心包液患者的治疗,多采用穿刺抽取的方法。目前,一般采用传统的针头进行穿刺,由于针头前端较为尖锐,而穿入心包后,由于心脏一直跳动,针尖很容易刺伤心肌,甚至引起心脏骤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些方案采用套管式穿刺针,但这种穿刺针操作较为麻烦,很容易使空气进入心包内,在穿刺效果上也很不理想。
对于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220621145.X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其利用前端圆滑的柱塞防止扎伤心肌,利用气压控制柱塞的位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扎伤心肌的风险。
申请号为201220064379.9的中国发明专利也公开了一种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其利用穿刺针头将套筒带入心包,在利用可以缩入套筒内的穿刺针头的结构来防止扎伤心肌,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扎伤心肌的风险。
从目前已公开的心内科穿刺针结构来看,都是为了防止扎伤心肌而将固定的针头改为可以缩回的结构。众所周知,心脏的跳动幅度大大超过心包的厚度,而针头回缩的结构都是以针头先扎入心包后开始发挥作用的,这样就会有如下问题:
针头扎入心包时,操作者无法得知心包位置随心脏的跳动幅度和跳动频率,当心包处于跳动的波峰时,针头扎入心包,则在跳动的波谷位置,针头从心包内脱出;当再一次跳动到波峰的位置时,针头则又一次扎入心包,这样回缩结构的针头还没有动作,已经多次扎入心包。当针头在心包处于跳动波谷的位置时扎入,则可能会出现在波峰的位置刺穿心包层,伤及心肌。
上述的问题从单一的针头刺入后缩回的结构是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脏的跳动使针头在心包内的深度不能稳定。如果要实现针头在心包内的深度稳定,应该从结构上彻底改变穿刺针的固定结构,使穿刺针的针头处于与心脏跳动同步、两者相对静止的运动状态之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其锥形针头扎入心包后能够随着心脏的跳动与心脏保持同步跳动,使锥形针头与心包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从根本上避免了针头扎伤心肌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包括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导管、穿刺管、封帽、引流管;
所述穿刺管包括:位于下端的锥形针头、位于锥形针头上部的滑动导向管;锥形针头内部为与滑动导向管的管腔对接导通的针头腔;锥形针头的侧面均匀开有与针头腔导通的引流孔;针头腔内设置有堵塞头;堵塞头的下端设有与引流孔密封配合的凸起;穿刺管位于引导管内且滑动导向管与引导管内壁滑动密封配合;滑动导向管的外壁设置有导向块;引导管的内壁设置有与导向块滑动配合的限位槽;限位槽的上端设置有内径小于滑动导向管外径的防护限位环;
所述引导管的下部外壁活接有定位环;引导管的下端外壁设置有与锥形针头平滑过渡配合的切角锥面;引导管的上端与封帽密封连接;引导管内设置有A操作杆和B操作杆;A操作杆下端与滑动导向管固定;A操作杆的上端贯穿过封帽顶面且与封帽滑动密封配合;A操作杆的顶端设置有推柄;B操作杆位于A操作杆内与A操作杆螺纹配合;B操作杆的下端与堵塞头转动连接;B操作杆的上端从A操作杆内延伸至外部且在顶端安装有分离旋钮;
所述引流管的始端在封帽侧壁与封帽连通;引流管的末端为与注射器配合的锥台形插头;在引流管的中部连通有稳压囊。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的在推柄的下部,A操作杆上安装有深度限位环。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的锥形针头上设有显影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锥形针头扎入心包后可以与心包保持先对静止状态,根本上避免了扎伤心肌的问题:下压引导管,在引导管的带动下穿刺管的锥形针头以及引导管的下端扎入患者体内,在定位环的阻挡下,引导管将锥形针头送入接近心包的位置即停止运动,根据患者的心跳规律,在跳动的波峰处下压推柄,将锥形针头扎入患者心包;然后松放推柄,由于穿刺管的滑动导向管与穿刺管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而锥形针头扎入患者心包时会受到心包组织挤压产生的摩擦力,在改摩擦力的带动下,穿刺管就会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同步在引导管内滑动,与心包保持相对静止。
2、在扎入锥形针头的过程中,锥形针头处于堵塞状态,当锥形针头和心包运动同步后,可以通过转动B操作杆将堵塞头拉离引流孔,从而保证积液顺利抽出。堵塞头的结构避免扎入过程中进入气体。
3、当使用注射器抽取心包积液时,由于穿刺管随着心脏跳动而在引导管内滑动,会导致引导管内的负压随之往复升降,引流管上连通稳压囊,可以利用稳压囊的体积变化平衡掉负压的往复升降,保证注射器抽取液体时的稳定性。
4、锥形针头上设置有显影环,有助于在显影环境下得知锥形针头的位置,使锥形针头的扎入深度更加直观可控。
5、深度限位环可以根据患者心包层的最大扎入深度设定,防止波峰扎入心包时刺伤心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引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穿刺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穿刺管以及堵塞头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引导管;2、穿刺管;3、封帽;4、引流管;5、锥形针头;6、滑动导向管;7、引流孔;8、堵塞头;9、凸起;10、导向块;11、限位槽;12、防护限位环;13、定位环;14、切角锥面;15、A操作杆;16、B操作杆;17、推柄;18、分离旋钮;19、锥台形插头;20、稳压囊;21、显影环;22、深度限位环;23、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随动式心包液抽液装置包括引导管1、穿刺管2、封帽3、引流管4;穿刺管2包括:位于下端的锥形针头5、位于锥形针头5上部的滑动导向管6;锥形针头5内部为与滑动导向管6的管腔对接导通的针头腔;锥形针头5的侧面均匀开有与针头腔导通的引流孔7;针头腔内设置有堵塞头8;堵塞头8的下端设有与引流孔7密封配合的凸起9;穿刺管2位于引导管1内且滑动导向管6与引导管1内壁滑动密封配合;滑动导向管6的外壁设置有导向块10;引导管1的内壁设置有与导向块10滑动配合的限位槽11;限位槽11的上端设置有内径小于滑动导向管6外径的防护限位环12;引导管1的下部外壁活接有定位环13;引导管1的下端外壁设置有与锥形针头5平滑过渡配合的切角锥面14;引导管1的上端与封帽3密封连接;引导管1内设置有A操作杆15和B操作杆16;A操作杆15下端与滑动导向管6固定;A操作杆15的上端贯穿过封帽3顶面且与封帽3滑动密封配合;A操作杆15的顶端设置有推柄17;B操作杆16位于A操作杆15内与A操作杆15螺纹配合;B操作杆16的下端与堵塞头8转动连接;B操作杆16的上端从A操作杆15内延伸至外部且在顶端安装有分离旋钮18;引流管4的始端在封帽3侧壁与封帽3连通;引流管4的末端为与注射器配合的锥台形插头19;在引流管4的中部连通有稳压囊20;锥形针头5上设有显影环21;在推柄17的下部,A操作杆15上安装有深度限位环22。
本实施例实现穿刺管2与心包的同步需要在操作上根据心脏的跳动掌握时机,操作过程如下:
1、测量心脏跳动波峰时,心包距离患者皮肤的距离为L,该距离可同过显影测出。本实施例中,定位环13距离锥形针头5下端的距离为H,调整定位环13的位置,使L-H的值在+0.3cm至+0.5cm之间。
2、根据显影技术测量患者心包的厚度P,然后调整深度限位环22的位置,使深度限位环22与封帽3顶面的距离S=1/2*P+(L-H)。
3、在锥形台插头19上插接注射器,插接注射器前将稳压囊20保持在版压缩状态。
4、消毒患者穿刺处皮肤组织,然后持握引导管1扎入患者体内,当定位环13触及患者皮肤时停止按压引导管1。
5、在心脏跳动的波峰时,握持引导管1,使之保持稳定,同时下压推柄17,在A操作杆15的作用下穿刺管2在引导管1内向下滑动,锥形针头5扎入到心包内,当深度限位环22到达封帽3上顶面时,锥形针头5即到达心包的中部。锥形针头5扎入后,松放推柄17,则因为受到心包组织的挤压产生的静摩擦力,锥形针头5与心脏的跳动处于同步状态,穿刺管2在引导管1内随心脏的跳动而往复滑动升降。
6、旋转分离旋钮18,在B操作杆16的带动下,堵塞头8被拉离锥形针头5的针头腔,凸起9与引流孔7分离,引流孔7导通,利用注射器抽取心包积液即可,在抽取积液的过程中,稳压囊20会随着穿刺管2的往复升降而往复伸缩,此动作会使引流管1内的压力维持稳定,保证注射器的匀速抽液。本步骤中,旋转分离旋钮18时要注意操作时与B操作杆16的往复升降同步操作,可以选择心脏跳动的波谷或者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