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磨刀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
背景技术
磨刀机是指采用砂轮对刀片进行磨削的设备,主要分为手工磨刀机和自动磨刀机。手工磨刀机的工作效率低,产量小,人工消耗大,逐渐被淘汰或者在机械加工厂内供操作工磨刀使用,而专业生产刀具的企业一般都采用的是自动磨刀机,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工成本。
手术刀片的刀刃锋利,而且磨削过程中需要添加切削液,对磨削工人的技能要求高。现有的手术刀片的磨削基本依靠手工,工作条件差,操作者的双手长期接触手术刀片和切削液,危险性高,一直以来,磨削工人的双手经常受到手术刀片和切削液的伤害。
另外,手术刀片的磨削需要专业的磨刀机进行磨削,但是由于结构特殊,手术刀片的两面都要磨削,现有的磨刀机无法实现180°的翻转,而且装夹和拆卸手术刀片时也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工作效率低,操作危险性高,自动化程度低,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和危险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包括:工作台和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设置在工作台的一侧,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导轨、磨刀架、送料装置和卸料装置,所述卸料装置和磨刀架设置在第一水平导轨的同一侧,所述送料装置设置在第一水平导轨的末端的上方,所述第一水平导轨上方设置有与之垂直交叉的第二水平导轨,所述第二水平导轨上方设置有滑动座,所述滑动座上设置有一个回转台,所述回转台的顶部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一个L形弯板,所述L形弯板内侧设置有一个刀片装夹装置,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数控装置。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磨刀架上设置有竖直导轨,所述竖直导轨上设置有竖直滑动块,所述竖直滑动块上设置有磨刀电机,所述磨刀电机上设置有磨刀砂轮,所述竖直导轨上方设置有一个与竖直滑动块相连接的第三丝杆驱动装置,所述竖直滑动块在第三丝杆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竖直导轨上下移动,所述数控装置分别与磨刀电机和第三丝杆驱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送料装置包括装料槽板、传动滑块、固定底座和伸缩传动装置,所述装料槽板垂直设置在固定底座上,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与传动滑块对应的延伸至装料槽板下方的滑槽,所述伸缩传动装置与传动滑块相连接以驱动其在滑槽内移动,所述数控装置与伸缩传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伸缩。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卸料装置包括指向刀片装夹装置的卸料杆和摆动装置,所述摆动装置与卸料杆相连接以驱动其定角度摆动,所述数控装置与摆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导轨上设置有与第二水平导轨相连接的第一丝杆驱动装置,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在第一丝杆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第一水平导轨方向运动,所述数控装置与第一丝杆驱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平导轨上设置有与滑动座相连接的第二丝杆驱动装置,所述滑动座在第二丝杆驱动装置的作用下沿第二水平导轨方向运动,所述数控装置与第二丝杆驱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转台的外侧输入端连接设置有回转驱动电机,所述数控装置与回转驱动电机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L形弯板外侧设置有一个与刀片装夹装置相连接的翻转驱动电机,所述数控装置与翻转驱动电机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刀片装夹装置包括一个两个活动钳口、一个固定钳口和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活动钳口分别设置在固定钳口上,所述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与两个活动钳口相连接以驱动其与固定钳口的张开和闭合,所述数控装置与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工作。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箱上还设置有与数控装置相连接的触控显示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指出的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通过数控装置进行可视化参数调节和操作,刀片的毛坯叠放在装料槽板内,利用伸缩传动装置和传动滑块的配合每次推出两片毛坯,活动钳口在回转台的作用下转到装料槽板外侧夹住两片毛坯,然后回转到磨刀砂轮外侧,利用磨刀砂轮上下移动和转动进行刀刃的磨削,期间活动钳口180°翻转一次,实现双面磨削,然后回转台回转,使得磨削好的两片刀片移动到卸料装置的上方,张开活动钳口,卸料杆向上跳动一次,使得刀片窜在卸料杆上并下滑到卸料杆底部,完成一次循环,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装夹和卸料,安全性好,工作效率高,随时暂停进行调整,加工精度高,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装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磨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卸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包括:工作台1和控制箱2,所述控制箱2设置在工作台1的一侧,所述控制箱2内设置有数控装置,数控装置利用PLC控制器和各种传感器形成控制和反馈系统,所述控制箱2上还设置有与数控装置相连接的触控显示屏21,通过触控显示屏21进行参数设置和观察,可远离工作台1上的磨刀工作区域,安全性高,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导轨11、磨刀架5、送料装置3和卸料装置4,所述卸料装置4和磨刀架5设置在第一水平导轨11的同一侧,所述送料装置3设置在第一水平导轨11的末端的上方,送料装置3底部设置有支撑架与工作台1相连接进行固定,结构牢固,稳定性高。
所述第一水平导轨11上方设置有与之垂直交叉的第二水平导轨13,所述第二水平导轨13上方设置有滑动座15,所述滑动座15上设置一个回转台17,所述回转台17的顶部输出端连接设置有一个L形弯板18,所述L形弯板18内侧设置有一个刀片装夹装置6。所述刀片装夹装置6包括一个两个活动钳口、一个固定钳口和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所述两个活动钳口分别设置在固定钳口上,所述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与两个活动钳口相连接以驱动其与固定钳口的张开和闭合,所述数控装置与活动钳口张紧驱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工作,一次进行两片刀片的装夹,方便磨削,提高磨刀工作效率。
所述磨刀架5上设置有竖直导轨,所述竖直导轨上设置有竖直滑动块51,所述竖直滑动块51上设置有磨刀电机52,所述磨刀电机52上设置有磨刀砂轮53,所述竖直导轨上方设置有一个与竖直滑动块51相连接的第三丝杆驱动装置54,所述竖直滑动块51在第三丝杆驱动装置51的作用下沿竖直导轨上下移动,所述数控装置分别与磨刀电机52和第三丝杆驱动装置51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还可以通过数控装置进行竖直滑动块51的高度调节,以免磨刀砂轮53的磨损带来刀刃精度的下降。
所述送料装置3包括装料槽板32、传动滑块34、固定底座31和伸缩传动装置,所述装料槽板32垂直设置在固定底座31上,所述固定底座31上设置有与传动滑块34对应的延伸至装料槽板32下方的滑槽33,所述伸缩传动装置与传动滑块34相连接以驱动其在滑槽33内移动,所述数控装置与伸缩传动装置相连接以控制其伸缩,每次推出并列的两个刀片,方便刀片装夹装置6的自动装夹。
所述卸料装置4包括指向刀片装夹装置6的卸料杆41和摆动装置42,所述摆动装置42与卸料杆41相连接以驱动其定角度摆动,所述数控装置与摆动装置42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磨削好的两片刀片移动到卸料装置4的上方,张开活动钳口,卸料杆41向上跳动一次,使得刀片窜在卸料杆41上并下滑到卸料杆41底部,完成一次循环,继续进行第二次加工,工作效率高。
所述第一水平导轨11上设置有与第二水平导轨13相连接的第一丝杆驱动装置12,所述第二水平导轨13在第一丝杆驱动装置12的作用下沿第一水平导轨11方向运动,所述数控装置与第一丝杆驱动装置12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所述第二水平导轨13上设置有与滑动座15相连接的第二丝杆驱动装置14,所述滑动座15在第二丝杆驱动装置14的作用下沿第二水平导轨13方向运动,所述数控装置与第二丝杆驱动装置14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为了提高运转的精度,提高运转安全性,在竖直导轨、第一水平导轨11和第二水平导轨13上还设置有限位传感器,提高数控装置的操作安全性,实现多轴联动,提高磨刀的尺寸精度。
所述回转台17的外侧输入端连接设置有回转驱动电机16,所述数控装置与回转驱动电机16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回转驱动电机16输出端设置有减速箱,提高回转的平稳性,使得刀片装夹装置6在装料、磨刀和卸料三个工位回转,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所述L形弯板18外侧设置有一个与刀片装夹装置6相连接的翻转驱动电机19,所述数控装置与翻转驱动电机19相连接以控制其运转,翻转驱动电机19输出端设置有减速箱,提高翻转的平稳性,实现刀片装夹装置6的180°翻转,进行刀片背面刃口的磨削,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指出的一种全自动数控磨刀机,实现了刀片的自动送料、装夹、双面磨削和卸料,自动化程度高,提升了工作效率,刀刃精度高,降低了产品不合格率,操作安全性高,适合多种刀片的自动磨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