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在桥梁施工现场,为了保护施工人员安全,同时方便架设工作平台,通常会在砌筑桥梁以及相关附属场地外围架设脚手架,脚手架搭建完成后会再其外围水平悬挂施工绿网,用于安全防护。
中国专利CN207376474U针对已有的防护效果低,不便安装的问题,公开了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网,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网,包括主防护杆、副杆a、防护网a、二级防护杆、副杆b、防护网b、警示牌、固定装置a和固定装置b,所述主防护杆前端上下两侧设有固定装置a,所述主防护杆前端中部设有警示牌,所述主防护杆下端设有连接底座,所述主防护杆内腔中设有防护网a,所述主防护杆通过防护网a与副杆a连接,所述副杆a上下两侧设有固定装置b,所述主防护杆后端设有二级防护杆,所述副杆a后端设有副杆b,所述二级防护杆通过防护网b与副杆b连接。本发明通过主防护杆和副杆a及其前端固定装置,可快速架设在施工现场脚手架外围进行防护,便于安装和拆卸,较为实用,适合广泛推广与使用,但由于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网装置过大,从而会导致不便运输的缺点。
第三段:综上,目前需要研发一种便于运输、便于安装的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来克服现有技术中不便运输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不便运输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运输、便于安装的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包括有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固定机构、第一挂钩、第二挂钩、防护网本体、第一挂环和第二挂环;第二固定杆放置于第一固定杆顶部;固定机构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侧部,且输出端与第二固定杆配合;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挂钩固接于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一侧部,多个与第一挂钩一一对应的第二挂钩固接于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另一侧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挂环固接于防护网本体一侧部,多个与第一挂环一一对应的第二挂环固接于防护网本体另一侧部;防护网本体一端通过第一挂环挂置于第一挂钩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挂环挂置于第二挂钩上。
进一步的,固定机构包括有连接杆、第一L形固定杆、第一蝶形螺栓、第二L形固定杆和第二蝶形螺栓;第一固定杆顶部开有第一凹槽;连接杆固接于第二固定杆底部,且位于第一凹槽内;第一L形固定杆固接于第一固定杆一侧部,第二L形固定杆固接于第一固定杆另一侧部;第一L形固定杆上开有第一螺纹孔,第二L形固定杆上开有第二螺纹孔;第二固定杆一侧部开与第一螺纹槽,另一侧部开有第二螺纹槽;第一蝶形螺栓贯穿第一螺纹孔与第一螺纹槽螺接,第二蝶形螺栓贯穿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槽螺接。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一侧部开与多个第二凹槽;第二挂钩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且与第二凹槽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二挂钩一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二凹槽内一侧壁。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凹形块和插杆;凹形块固接于第二固定杆一侧部,第二挂钩上开有通孔,插杆一端贯穿通孔与凹形块顶部插桩配合。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把手;把手固接于插杆顶部。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安装板;安装板固接于第一固定杆底部,安装板上开有多个安装孔。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空心杆和第二弹性件;空心杆固接于安装板顶部;第一固定杆位于空心杆内,且与空心杆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杆底部,另一端固接于空心杆内底部。
进一步的,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第三挂钩;第三挂钩固接于第二固定杆前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固定机构完成固定第二固定杆的作用,通过固定机构的作用,使得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形成支撑杆,通过第一挂环与第一挂钩配合、第二挂环与第二挂钩配合,便于挂置防护网本体,到达了便于运输、便于安装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固定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中C的第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6中C的第二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五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固定杆,2-第二固定杆,3-固定机构,31-第一凹槽,32-连接杆,33-第一L形固定杆,34-第一螺纹孔,35-第一螺纹槽,36-第一蝶形螺栓,37-第二L形固定杆,38-第二螺纹孔,39-第二螺纹槽,310-第二蝶形螺栓,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防护网本体,7-第一挂环,8-第二挂环,9-第二凹槽,10-第一弹性件,11-凹形块,12-通孔,13-插杆,14-把手,15-安装板,16-安装孔,17-空心杆,18-第二弹性件,19-第三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如图1-11所示,包括有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固定机构3、第一挂钩4、第二挂钩5、防护网本体6、第一挂环7和第二挂环8;第二固定杆2放置于第一固定杆1顶部;固定机构3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侧部,且输出端与第二固定杆2配合;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挂钩4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一侧部,多个与第一挂钩4一一对应的第二挂钩5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另一侧部;多个等间距的第一挂环7固接于防护网本体6一侧部,多个与第一挂环7一一对应的第二挂环8固接于防护网本体6另一侧部;防护网本体6一端通过第一挂环7挂置于第一挂钩4上,另一端通过第二挂环8挂置于第二挂钩5上。
当需要设立防护装置时,将多根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及防护网本体6运输至需要设立防护装置的地方,再将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及防护网本体6安装、拼接起来,便可设立好防护装置。
首先将第二固定杆2放置于第一固定杆1顶部,锁紧固定机构3,以便于固定第二固定杆2,再将第一固定杆1底部埋设于地下,根据防护网本体6的长度,进而埋设第二根第一固定杆1,通过固定机构3的作用,使得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形成支撑杆,将第一挂环7挂置于第一根支撑杆的第一挂钩4上,第二挂环8挂置于第二根支撑杆的第二挂钩5上,便可完成防护装置的设立,如此,到达了便于运输、便于安装的效果。
其中,固定机构3包括有连接杆32、第一L形固定杆33、第一蝶形螺栓36、第二L形固定杆37和第二蝶形螺栓310;第一固定杆1顶部开有第一凹槽31;连接杆32固接于第二固定杆2底部,且位于第一凹槽31内;第一L形固定杆33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一侧部,第二L形固定杆37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另一侧部;第一L形固定杆33上开有第一螺纹孔34,第二L形固定杆37上开有第二螺纹孔38;第二固定杆2一侧部开与第一螺纹槽35,另一侧部开有第二螺纹槽39;第一蝶形螺栓36贯穿第一螺纹孔34与第一螺纹槽35螺接,第二蝶形螺栓310贯穿第一螺纹孔34与第二螺纹槽39螺接;当需要固定第二固定杆2时,将第二固定杆2放置第一固定杆1顶部,使得连接杆32位于第一凹槽31内,旋转第一蝶形螺栓36,使其转入第一螺纹槽35内,旋转第二蝶形螺栓310,使其转入第二螺纹槽39内,从而便将第二固定杆2固定,当不需要使用本防护装置时,反向旋转第一蝶形螺栓36以脱离第一螺纹槽35,反向旋转第二蝶形螺栓310以脱离第二螺纹槽39,便可去下第二固定杆2,如此,达到便于安装与拆卸第二固定杆2。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第一弹性件10;第一固定杆1、第二固定杆2一侧部开与多个第二凹槽9;第二挂钩5一端位于第二凹槽9内,且与第二凹槽9滑动连接;第一弹性件10一端固接于第二挂钩5一侧部,另一端固接于第二凹槽9内一侧壁;通过第二挂钩5与第二凹槽9配合,便于第二挂钩5向左移动,使得第二挂环8更容易挂置于第二挂钩5上,便于防护网本体6的挂置,由于第一弹性件10处于拉伸状态,通过第一弹性件10弹力作用,使得第二挂钩5向右移动,从而拉紧防护网本体6。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凹形块11和插杆13;凹形块11固接于第二固定杆2一侧部,第二挂钩5上开有通孔12,插杆13一端贯穿通孔12与凹形块11顶部插桩配合;通过插杆13与凹形块11顶部配合,便于固定插杆13,通过通孔12与插杆13配合,便于固定第二挂钩5,防止防护网本体6受到物品的冲撞,防护网本体6通过第二挂环8带动第二挂钩5向左移动,使得第二挂环8脱离第二挂钩5,造成防护网本体6的掉落,发生危险。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把手14;把手14固接于插杆13顶部;通过把手14便于拔出和插入插杆13。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安装板15;安装板15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底部,安装板15上开有多个安装孔16;通过安装孔16便于固定安装板15,从而便于固定第一固定杆1。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空心杆17和第二弹性件18;空心杆17固接于安装板15顶部;第一固定杆1位于空心杆17内,且与空心杆17滑动连接;第二弹性件18一端固接于第一固定杆1底部,另一端固接于空心杆17内底部;通过空心杆17与第二弹性件18配合,完成对第一固定杆1的减震作用,防止由于防护网本体6受到物品的冲撞,从而对第一固定杆1及第二固定杆2造成震动,使得安装板15产生晃动,造成安装板15安装不牢固,如此,能提高安装板15的稳定性。
其中,该桥梁施工用防护装置还包括有第三挂钩19;第三挂钩19固接于第二固定杆2前部;通过第三挂钩19,便于挂置警示牌,提高警示作用。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