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支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线缆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抢修过程中,通常是将电线的一端接在电力设备上,电线的另一端通常需要接到相对较远的另一端的接收设备上,通过电线将两部分设备连通后继续工作。因为电线具有较高的电压,在进行电线的移动时必须谨慎施工,目前在进行电线的支撑工作时,一般是采用简单的一根绝缘杆将电线挑起,施工人员高举并手持绝缘杆的底端将电线重新固定在线束上。但是这种做法比较危险,当挑动电线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电线脱落、摇摆不定等现象、带电的电线容易伤到施工人员,另外,绝缘杆的长度固定,不方便携带,针对一些不同高度的电缆的搭线时不能根据所需高度进行调节,会出现支撑不稳、支撑效果差的问题,从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中心位置沿上下方向焊接有立杆,所述立杆的左右两侧外壁安装有升降机构,所述立杆的右侧底端焊接有线鼓,所述立杆的右侧外壁沿上下方向开设有滑槽,且滑槽位于线鼓的上方,所述立杆的顶端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矩形槽,所述立杆的左侧底端安装有锁紧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滑块、支杆、线卡、滑轮、导轮、转杆、线轴、拉线;
所述滑槽的内腔底端插接有滑块,且滑块的右侧延伸出滑槽的内腔,所述滑块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安装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右侧从上至下均螺钉连接有线卡,所述线鼓的内腔安装有绳索,且绳索与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槽的内腔通过销轴连接有滑轮,所述立杆的左侧中部通过销轴连接有导轮,所述立杆的左侧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外壁右端过盈配合有轴承的内环,所述立杆的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轴承的外环,所述转杆的外壁左侧螺接有线轴,所述线轴的外壁安装有拉线的一端,所述拉线的另一端依次与导轮、滑轮搭接,并与滑块的顶端固定连接;
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外壳、棘轮、卡块、弹簧、压杆和卡头;
所述立杆的左侧螺钉连接有外壳,所述转杆的外壁右端贯穿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内腔通过转杆的外壁过盈配合有棘轮,所述外壳的内腔顶端设置有卡块,且卡块的顶端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沿左右方向设置有压杆,所述压杆的后侧延伸出外壳的内腔,所述压杆的底端前侧设置有卡头,且卡头的底端与棘轮的棘齿卡接,所述卡头的顶端与外壳的内壁右侧通过销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形状为燕尾槽形,且滑块与滑槽相适配插接。
优选的,若干个所述线卡从上至下间隙排列在支杆的右侧,且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线卡之间的间距为cm。
优选的,所述支杆的左侧与立杆的右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滑轮的外壁延伸出立杆的右侧壁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压杆的底端前侧设置有卡槽,且弹簧的顶端插接于卡槽的内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线缆支撑装置,通过升降机构使支杆可升高或下降,在锁紧机构的配合下可对升降机构上的线轴进行固定,能针对需要调整不同的电缆架起高度,与绝缘杆对比不容易电线脱落、摇摆不定等现象,使支撑稳定、支撑效果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锁紧机构左视剖面图。
图中:1、底座,2、立杆,3、线鼓,4、滑槽,5、矩形槽,6、滑块,7、支杆,8、线卡,9、滑轮,10、导轮,11、转杆,12、线轴,13、拉线,14、外壳,15、棘轮,16、卡块,17、弹簧,18、压杆,19、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端中心位置沿上下方向焊接有立杆2,立杆2的左右两侧外壁安装有升降机构,立杆2的右侧底端焊接有线鼓3,通过线鼓3内的绳索始终牵引支杆7,使滑块6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同时受牵引力和拉力的作用保持垂直状态,确保滑块6在移动过程中更稳定,立杆2的右侧外壁沿上下方向开设有滑槽4,且滑槽4位于线鼓3的上方,立杆2的顶端沿左右方向开设有矩形槽5,立杆2的左侧底端安装有锁紧机构;
升降机构包括滑块6、支杆7、线卡8、滑轮9、导轮10、转杆11、线轴12、拉线13;
滑槽4的内腔底端插接有滑块6,且滑块6的右侧延伸出滑槽4的内腔,滑块6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安装有支杆7,支杆7的右侧从上至下均螺钉连接有线卡8,线鼓3的内腔安装有绳索,且绳索与支杆7的底端固定连接,矩形槽5的内腔通过销轴连接有滑轮9,通过拉线13与滑轮9搭接,使拉线13改变了移动方向,立杆2的左侧中部通过销轴连接有导轮10,通过拉线13与导轮10的搭接,确保拉线13与导轮10位置相对,立杆2的左侧底端通过轴承连接有转杆11,转杆11的外壁右端过盈配合有轴承的内环,立杆2的左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轴承的外环,转杆11的外壁左侧螺接有线轴12,通过摇动线轴12驱动拉线13向下拉动并收卷拉线13,线轴12的外壁安装有拉线13的一端,拉线13的另一端依次与导轮10、滑轮9搭接,并与滑块6的顶端固定连接;
锁紧机构包括外壳14、棘轮15、卡块16、弹簧17、压杆18和卡头19;
立杆2的左侧螺钉连接有外壳14,转杆11的外壁右端贯穿外壳14,在外壳14的内腔通过转杆11的外壁过盈配合有棘轮15,外壳14的内腔顶端设置有卡块16,通过卡块16与弹簧17底端固定,防止弹簧17压缩过程中发生偏移,确保弹簧17能始终为压杆18提供一个向上的弹力,且卡块16的顶端安装有弹簧17,弹簧17为旋转弹簧,弹性系数为20N/CM,弹簧17受到拉伸或挤压后产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后恢复至初始状态,弹簧17的顶端沿左右方向设置有压杆18,压杆18的后侧延伸出外壳14的内腔,压杆18的底端前侧设置有卡头19,且卡头19的底端与棘轮15的棘齿卡接,卡头19的顶端与外壳14的内壁右侧通过销轴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滑槽4的形状为燕尾槽形,且滑块6与滑槽4相适配插接,可使滑块6平稳的在滑槽4内上下移动,避免滑块6在滑槽4内移动过程中与滑块6脱落,保证了升降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若干个线卡8从上至下间隙排列在支杆7的右侧,且每两个相邻的线卡8之间的间距为10cm,使连接线缆时便于区分,避免线缆在升降过程中互相缠绕,从而增加工作难度。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支杆7的左侧与立杆2的右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滑轮9的外壁延伸出立杆2的右侧壁的距离,避免拉线13在拉动滑块6上升时拉线13与立杆2发生刮碰,使拉线13磨损。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压杆18的底端前侧设置有卡槽,且弹簧17的顶端插接于卡槽的内腔,从而限制弹簧17顶端移动,使弹簧17在压缩过程中更稳定。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当需要对多条电缆进行支撑时,将设备放置到需要架线的地点固定,电缆放置在线卡8上,逆时针摇动线轴12,线轴12逆时针旋转对拉线13进行缠绕,通过转杆11使棘轮15跟随线轴12逆时针旋转,棘轮15上的棘齿挤压卡头19向上移动与棘轮解除固定,压杆18向下挤压弹簧17,在滑块6的限位作用下通过导轮10和滑轮9的滚动可使拉线13拉动支杆7向上移动,从而使线卡8将电缆架起,支杆7向上移动的同时拉动线鼓3内的绳索向上移动,当电缆上升到合适高度时停止摇动线轴12,同时弹簧17向上推动压杆18,使卡头19向下移动卡在相对应位置的棘轮15棘齿上,对旋转后的线轴12固定,从而实现线卡8的上升固定,使电缆架起,当该装置使用完成时,向下按动压杆18的后端,压杆17向下移动同时压缩弹簧17,压杆18带动卡头19向上移动与棘轮15脱离,解除对线轴12的固定,在线鼓3的拉动下支杆7和线卡8在自身重力向下移动拉动拉线13,直至滑块6与滑槽5的底端接触,松开压杆18,卡头19在弹簧17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与棘轮15卡接,完成支杆7的收纳,该装置通过摇动线轴12就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对线缆的升起高度进行调整,实用性强,锁紧机构可以随时固定滑块6的升降位置,操作方便,增加了使用安全性,有利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