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一种有靠背、还有扶手的坐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椅子的各项追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椅子,靠背都只有一个往后背躺的功能,对于靠背向前移动提供人体躺卧这个领域很缺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椅子靠背往前转动,并且椅子靠背符合人体躺卧原理,而且当椅子靠背恢复后躺结构时,能有效提供限位功能的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包括:
椅子座架,包括椅子底板和椅子扶手,所述椅子扶手分别设于椅子底板顶端左右两侧,所述椅子扶手包括其后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的限位孔一、连接旋孔和限位孔二,所述椅子底板包括分别设于其顶部左右两侧的限位孔三;
椅子靠背,设于椅子座架顶端,包括限位条一、旋转辊、限位条二和限位条三,所述限位条一、旋转辊和限位条二从上到下依次对应设于椅子靠背后端顶部左右两侧,所述限位条分别设于椅子靠背后端左右两侧;
椅子垫,设于椅子座架顶端。
优选的,所述限位孔一孔位开设方向由前往后,所述限位孔一内高度与限位条一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一呈圆柱形。
优选的,所述限位孔二孔位开设方向由后往前,所述限位孔二内高度与限位条二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二呈圆柱形。
优选的,所述限位孔三孔位开设方向由后往前,所述限位孔三内高度与限位条三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三呈圆柱形。
优选的,椅子靠背以其左右两侧的旋转辊为支点,所述旋转辊外直径与连接旋孔的内直径相等。
优选的,所述椅子靠背呈“厂”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椅子靠背通过旋转辊进行旋转移动,通过限位条一、限位条二和限位条三对其进行限位,为用户一种能椅子靠背往前转动,并且椅子靠背符合人体躺卧原理,而且当椅子靠背恢复后躺结构时,能有效提供限位功能的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椅子扶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椅子座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椅子座架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椅子靠背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椅子靠背的俯视图。
图中:椅子座架1、椅子底板101、椅子扶手102、限位孔一1021、连接旋孔1022、限位孔二1023、限位孔三1011、椅子靠背2、限位条一201、旋转辊202、限位条二203、限位条三204、椅子垫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根据图1-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椅子靠背往前转动,并且椅子靠背符合人体躺卧原理,而且当椅子靠背恢复后躺结构时,能有效提供限位功能的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椅子靠背模块,包括:
椅子座架1,包括椅子底板101和椅子扶手102,所述椅子扶手102分别设于椅子底板101顶端左右两侧,所述椅子扶手102包括其后端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的限位孔一1021、连接旋孔1022和限位孔二1023,所述椅子底板101包括分别设于其顶部左右两侧的限位孔三1011;
椅子靠背2,设于椅子座架1顶端,包括限位条一201、旋转辊202、限位条二203和限位条三204,所述限位条一201、旋转辊202和限位条二203从上到下依次对应设于椅子靠背2后端顶部左右两侧,所述限位条204分别设于椅子靠背2后端左右两侧;
椅子垫3,设于椅子座架1顶端。
因为椅子靠背2以其左右两侧的旋转辊202为支点,所述旋转辊202外直径分别与连接旋孔1011的内直径相等,当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向前移动时,通过旋转辊202为支点,使得椅子靠背2向前移动,并且因为所述椅子靠背2呈“厂”字形,所以当用户把椅子向前移动触碰到椅子垫3后,用户可以躺卧和乘坐在椅子靠背2上,并且通过椅子垫3能防止椅子靠背2与椅子垫3接触时造成磨损,当椅子靠背2以旋转辊202为支点,回复原状时,通过所述限位孔一1021孔位开设方向由前往后,所述限位孔一1021内高度与限位条一201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一201呈圆柱形,所述限位孔二1023孔位开设方向由后往前,所述限位孔二1023内高度与限位条二203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二203呈圆柱形,所述限位孔三1011孔位开设方向由后往前,所述限位孔三1011内高度与限位条三204外直径相等,所述限位条三204呈圆柱形,使得限位条一201由限位孔一1021限位,限位孔二1023由限位条二203限位,限位孔三1011由限位条三204限位,从而使得椅子靠背2整体通过限位条一201、限位条二203和限位条三204限位。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