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感应式供水投料鱼缸。
背景技术
鱼类养殖在维持食物的供应、垂钓以及扩大捕鱼区这些方面是重要的。通过鱼类养殖,许多种类被成功地引进新的区域。有一种鱼类养殖是将饲养金鱼和热带鱼作为职业和业余爱好。其他的则包括饲养鲤科小鱼当作诱饵以及在私人水域饲养其他鱼类。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养殖着大量的鱼类且大多用于商业销售。然而,只有很少的种类可以成功地用于这一用途,包括鲶鱼、鲱、鲤鱼和鲑鱼。
但是由于大规模养殖耗费大量的人力,因此需要一种自动投料补水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感应式供水投料鱼缸,能够实现自动补料补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动感应式供水投料鱼缸,包括缸体,所述缸体上方设有盛放箱,所述盛放箱通过线缆在滑轮的引导下连接至控制器;
所述盛放箱设有箱体,所述箱体左侧设有水箱,所述箱体右侧设有鱼饵箱,所述水箱底端开设有出水口,所述鱼饵箱底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箱体底部的凹槽内插接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阻挡板右端抵接弹簧,所述阻挡板右端还连接有线缆;
所述控制器设有开口向下的套筒,所述套筒顶端设有穿线孔,所述套筒内部设有连接线缆的活塞,所述活塞底端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有浮块。
进一步地,所述缸体还设有浮标。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板左端为尖锐状。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板左端固定有橡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浮块固定有配重块,所述浮块、配重块、活塞以及连接杆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本实用新型的收益效果是:
当鱼缸内部的水由于蒸发损失到一定程度之后,浮块。下沉,带动线缆下拉,进一步带动阻挡板向右侧移动,打开出水口和出料口,实现自动补水补料,一旦水位上升到预设高度,弹簧压迫阻挡板复位,恢复阻挡作用。
上述操作中,相比较传统鱼雷养殖设备,能够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鱼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盛放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动感应式供水投料鱼缸,包括缸体100,缸体100上方设有盛放箱200,盛放箱200通过线缆500在滑轮400的引导下连接至控制器600;
盛放箱200设有箱体210,箱体210左侧设有水箱220,箱体210右侧设有鱼饵箱230,水箱220底端开设有出水口221,鱼饵箱230底端开设有出料口231,箱体210底部的凹槽内插接有阻挡板240,阻挡板240中部开设有通孔241,阻挡板240右端抵接弹簧250,阻挡板240右端还连接有线缆500;
控制器600设有开口向下的套筒610,套筒610顶端设有穿线孔620,套筒610内部设有连接线缆500的活塞630,活塞630底端固定有连接杆640,连接杆640底端固定有浮块650。
其中,缸体100还设有浮标300。
其中,阻挡板240左端为尖锐状。
其中,阻挡板240左端固定有橡胶层242。
其中,浮块650固定有配重块660,浮块650、配重块660、活塞630以及连接杆640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当鱼缸内部的水由于蒸发损失到一定程度之后,浮块650。下沉,带动线缆500下拉,进一步带动阻挡板240向右侧移动,打开出水口210和出料口231,实现自动补水补料,一旦水位上升到预设高度,弹簧250压迫阻挡板240复位,恢复阻挡作用。
上述操作中,相比较传统鱼雷养殖设备,能够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功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