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

出售状态:已下证
专 利 号 :已交易,保密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专利分类:机械行业
出售价格:
直 接 购 买 联 系 客 服

详细介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压泵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升降椅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舒适性,目前,市场上的升降椅主要包括气压升降椅和液压升降椅,气压升降椅是在气缸中充入氮气,通过压缩惰性气体来实现椅子的升降,但是目前市场上灌入气体都不是高纯度的惰性气体,在反复升降过程中容易产生高温引燃,导致气缸崩开或者崩裂,产生爆炸,安全性较低。液压升降椅相对与气压升降椅要安全很多,因此高档的办公椅、需要经常调节高度的理发椅等均为液压升降椅,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液压升降椅存在着上升不平滑的问题,上升的时候会有顿挫感,降低了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时更加平缓稳定、没有顿挫感的液压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包括上下两端开口的泵体、与泵体的下端密封连接的底座、与泵体的上端密封连接的密封盖,所述泵体、底座和密封盖包围形成储油腔,所述储油腔内竖直设置有筒状的升降缸和上端开口的泵油缸,升降缸上端的外侧壁与密封盖密封固定,升降缸的下端与底座密封固定,所述泵油缸内设置有能够将泵油缸内的油液挤压到升降缸的泵油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内设置有两端密封的缓冲缸,缓冲缸内滑动设置有缓冲活塞将缓冲缸内腔分割成上腔和下腔,上腔内顶接有第一弹簧,下腔的底部分别与泵油缸的内腔底部和升降缸的内腔底部连通。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液压泵在储油腔内设置了缓冲缸,工作时,泵油缸内的油液被泵油活塞挤压进入缓冲缸并位于缓冲缸的下腔内,进入缓冲缸下腔的油液推动缓冲活塞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同时部分油液也通过管道进入与缓冲缸连通的升降缸内,将升降轴顶起,然后随着缓冲缸内的第一弹簧将缓冲活塞逐渐压回原位,缓冲缸下腔内的油液也被缓缓的注入到升降缸中,持续的将升降轴顶起,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弹簧的弹力较强并且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确保缓冲活塞能够将缓冲缸内的油液顺利的压入升降缸内,整个过程由于有了缓冲缸的缓冲,升降轴的上升较为平滑,没有顿错感,提高了本液压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上述的上腔和下腔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实际应用中,缓冲缸和缓冲活塞也可以是横向设置,此时上腔和下腔即是左腔和右腔,其中一个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弹簧,与第一弹簧相对的端面分别与泵油缸的内腔底部和升降缸的内腔底部连通。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缓冲缸和升降缸之间设置有控制油液流量的调节阀。上述的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缓冲缸进入升降缸的油液数量,通过调节阀来控制油液从缓冲缸流入升降缸的流量,流量越低,升降缸内的升降轴上升越慢越平滑,流量越高,升降缸内的升降轴上升越快,但稳定性会略微降低,使用者或者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调节阀。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调节阀包括阀芯和设置在底座上的阀槽,所述阀槽从开口到槽底由二级以上的台阶孔构成固定部和圆柱状的流通部,所述阀芯的外端与固定部密封连接,阀芯的内端呈锥形台,控制阀芯的锥形台在流通部的轴向移动量可控制流量,所述流通部远离固定部的一端与缓冲缸的内腔底部连通,所述固定部靠近流通部的端部与升降缸的内腔底部连通。本调节阀结构的设计能够通过控制阀芯内端与流通部槽壁之间的距离来控制缓冲缸和升降缸之间油液的流量;作为其中一种方案,阀槽设于所述底座的上端,阀芯位于储油腔内,厂家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事先调好调节阀,然后再进行装配,该方案能够避免出厂后意外触碰或者人为调节导致调节阀的开度不合适,影响产品使用的舒适性;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阀槽设于所述底座的下端,阀芯从外界插入阀槽内,该方案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随时对调节阀进行控制,操作更加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储油腔连通的进油孔,所述泵油缸的内腔底部设置有与缓冲缸内腔底部连通的出液通道,出液通道上设置有避免油液从缓冲缸回流到泵油缸的第一单向阀,储油腔与泵油缸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进油通道,进油通道内设置有避免油液从泵油缸回流到储油腔的第二单向阀。上述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设计使得泵油活塞上移时,第一单向阀关闭,进油孔处的第二单向阀打开,油液从储油腔经过进油孔进入泵油缸内,泵油活塞下移时,第一单向阀开启,第二单向阀关闭,油液从泵油缸流入缓冲缸内,因此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配合,实现了泵油缸进油和泵油的两个动作。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液压泵包括脚踏杆,所述脚踏杆与密封盖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所述脚踏杆的前端与铰接轴垂直固定,所述铰接轴的中部与升降轴之间设置有限制升降轴滑动的锁紧块。所述锁紧件与脚踏杆配合,当脚踏杆向下转动时,锁紧机构松开升降轴,使升降轴能够上下滑动;当脚踏杆回复原位时,锁紧机构将升降轴锁紧,避免升降轴上下滑动。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锁紧块的左侧面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C型槽,所述第一C型槽的槽壁与升降轴的外侧壁配合,所述锁紧块的右侧面上横向设置有第二C型槽,所述铰接轴为偏心轴,所述第二C型槽的槽壁抵靠在所述铰接轴的外侧壁上,所述锁紧块被夹紧在升降轴和铰接轴之间并能够随着脚踏杆向下转动而松开。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泵油活塞的上端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贯穿密封盖并从密封盖的上端伸出,所述活塞杆与密封盖密封连接并能够沿泵油缸的轴向往复滑动,所述脚踏杆上设置的滚轮与活塞杆的上端滑动配合。本液压泵在调节升降轴高度时,由于脚踏杆和活塞杆之间的角度会随着脚踏杆向下转动而改变,而滚轮的设计则能够使整个过程滚轮和活塞杆的上端都是同一个触点,避免了两者之间产生摩擦,使整个过程更加稳定、平缓。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泵油缸外侧的活塞杆上固定有安装板,安装板与泵油缸之间或与底座之间顶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储油腔内竖直设置有上端固定于安装板下侧面上的顶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升降缸连通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内设置有避免油液流出的阀门,当脚踏杆踩到底时,所述顶杆能够跟随安装板下移并将阀门顶开。第二弹簧的设计能够在每次泵油后使泵有活塞回复原位、泵油缸内充满油液,方便下次泵油,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泵油活塞下降的速度,使泵油活塞泵油的过程更加平缓,有利于提高本液压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顶杆的设计则能够在脚踏杆被踩到底时,将阀门给打开,使升降缸内的油液流入储油腔内,升降轴随着油液的流出下移,能够在升降轴位置过高的时候重置升降轴的位置,重新开始调整。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进油孔、泵油缸、缓冲缸、阀槽、升降缸以及出油孔之间依次通过设置在底座内的管道连通。上述管道在生产底座的时候直接成型,生产方便,同时还省去了装配和连接管道等步骤,简化了安装工艺,提高本液压泵的生产效率,并且直接内置的管道,稳定性更高,不会出现管道破裂灯问题。

在上述的一种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升降槽、缓冲槽和泵油槽,所述升降缸下端的外壁与升降槽的槽壁密封固定,所述缓冲缸的下端具有开口并且缓冲缸下端的外壁与缓冲槽的槽壁密封固定,所述泵油缸下端的外壁与泵油槽的槽壁密封固定。升降槽、缓冲槽和泵油槽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安装升降缸、缓冲缸和泵油缸,还有利于通过内置在底座上的管道对各个部件进行连通,提高了本液压泵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液压泵在储油腔内设置了缓冲缸,工作时,油液先进入缓冲缸,然后在进入升降缸,将升降缸内的升降轴顶起,通过缓冲缸的缓冲,使升降轴的上升更加平滑,减少顿错感,提高了本液压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液压泵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C-C方向剖开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A-A方向剖开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C-C方向剖开的底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A-A方向剖开的底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B-B方向剖开的底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液压泵沿图1中D-D方向剖开的底座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液压泵的密封盖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液压泵的锁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液压泵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1、泵体;2、底座;3、密封盖;4、储油腔;5、泵油缸;6、泵油活塞;7、缓冲缸;8、缓冲活塞;9、第一弹簧;10、调节阀;11、阀芯;12、阀槽;13、流通部;14、固定部;15、锥形台;16、进油孔;17、第一单向阀;18、第二单向阀;19、脚踏杆;20、铰接轴;21、锁紧件;22、第一C型槽;23、第二C型槽;24、活塞杆;25、滚轮;26、安装板;27、第二弹簧;28、顶杆;29、出油孔;30、阀门;31、管道;32、升降槽;33、缓冲槽;34、泵油槽;35、升降缸;36、升降轴;37、上腔;38、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10:

本能够平缓升降的液压泵,包括上下两端开口的泵体1、与泵体1的下端密封连接的底座2、与泵体1的上端密封连接的密封盖3,泵体1、底座2和密封盖3包围形成储油腔4,储油腔4内竖直设置有筒状的升降缸35和上端开口的泵油缸5,升降缸35上端的外侧壁与密封盖3密封固定,升降缸35的下端与底座2密封固定,泵油缸5内设置有能够将泵油缸5内的油液挤压到升降缸35的泵油活塞6,储油腔4内设置有两端密封的缓冲缸7,缓冲缸7内滑动设置有缓冲活塞8将缓冲缸7内腔分割成上腔37和下腔38,上腔37内顶接有第一弹簧9,下腔38的底部分别与泵油缸5的内腔底部和升降缸35的内腔底部连通;缓冲缸7和升降缸35之间设置有控制油液流量的调节阀10。上述的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缓冲缸7进入升降缸35的油液数量,通过调节阀10来控制油液从缓冲缸7流入升降缸35的流量,流量越低,升降缸35内的升降轴36上升越慢越平滑,流量越高,升降缸35内的升降轴36上升越快,但稳定性会略微降低,使用者或者厂商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调节阀10。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5所示,调节阀10包括阀芯11和设置在底座2上的阀槽12,阀槽12从开口到槽底由二级以上的台阶孔构成固定部14和圆柱状的流通部13,阀芯11的外端与固定部14密封连接,阀芯11的内端呈锥形台15,控制阀芯11的锥形台15在流通部13的轴向移动量可控制流量,流通部13远离固定部14的一端与缓冲缸7的内腔底部连通,固定部14靠近流通部13的端部与升降缸35的内腔底部连通。本调节阀10结构的设计能够通过控制阀芯11内端与流通部13槽壁之间的距离来控制缓冲缸7和升降缸35之间油液的流量;作为其中一种方案,阀槽12设于底座2的上端,阀芯11位于储油腔4内,厂家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事先调好调节阀10,然后再进行装配,该方案能够避免出厂后意外触碰或者人为调节导致调节阀10的开度不合适,影响产品使用的舒适性;作为另一种方案,阀槽12设于底座2的下端,阀芯11从外界插入阀槽12内,该方案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随时对调节阀10进行控制,操作更加方便。

如图2、图4和图6所示,底座2上设置有与储油腔4连通的进油孔16,泵油缸5的内腔底部设置有与缓冲缸7内腔底部连通的出液通道,出液通道上设置有避免油液从缓冲缸7回流到泵油缸5的第一单向阀17,储油腔4与泵油缸5的内腔底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进油通道,进油通道内设置有避免油液从泵油缸5回流到储油腔4的第二单向阀18。上述第一单向阀17和第二单向阀18的设计使得泵油活塞6上移时,第一单向阀17关闭,进油孔16处的第二单向阀18打开,油液从储油腔4经过进油孔16进入泵油缸5内,泵油活塞6下移时,第一单向阀17开启,第二单向阀18关闭,油液从泵油缸5流入缓冲缸7内,因此第一单向阀17和第二单向阀18配合,实现了泵油缸5进油和泵油的两个动作。

如图2和图3所示,液压泵包括脚踏杆19,脚踏杆19与密封盖3通过铰接轴20铰接连接,脚踏杆19的前端与铰接轴20垂直固定,铰接轴20的中部与升降轴36之间设置有限制升降轴36滑动的锁紧块。锁紧件21与脚踏杆19配合,当脚踏杆19向下转动时,锁紧机构松开升降轴36,使升降轴36能够上下滑动;当脚踏杆19回复原位时,锁紧机构将升降轴36锁紧,避免升降轴36上下滑动;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锁紧块的左侧面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C型槽22,第一C型槽22的槽壁与升降轴36的外侧壁配合,锁紧块的右侧面上横向设置有第二C型槽23,铰接轴20为偏心轴,第二C型槽23的槽壁抵靠在铰接轴20的外侧壁上,锁紧块被夹紧在升降轴36和铰接轴20之间并能够随着脚踏杆19向下转动而松开。

如图2和图7所示,泵油活塞6的上端连接有活塞杆24,活塞杆24的上端贯穿密封盖3并从密封盖3的上端伸出,活塞杆24与密封盖3密封连接并能够沿泵油缸5的轴向往复滑动,脚踏杆19上设置的滚轮25与活塞杆24的上端滑动配合;泵油缸5外侧的活塞杆24上固定有安装板26,安装板26与泵油缸5之间或与底座2之间顶接有第二弹簧27,储油腔4内竖直设置有上端固定于安装板26下侧面上的顶杆28,底座2上设置有与升降缸35连通的出油孔29,出油孔29内设置有避免油液流出的阀门30,当脚踏杆19踩到底时,顶杆28能够跟随安装板26下移并将阀门30顶开。本液压泵在调节升降轴36高度时,由于脚踏杆19和活塞杆24之间的角度会随着脚踏杆19向下转动而改变,而滚轮25的设计则能够使整个过程滚轮25和活塞杆24的上端都是同一个触点,避免了两者之间产生摩擦,使整个过程更加稳定、平缓;第二弹簧27的设计能够在每次泵油后使泵有活塞回复原位、泵油缸5内充满油液,方便下次泵油,同时也有助于减缓泵油活塞6下降的速度,使泵油活塞6泵油的过程更加平缓,有利于提高本液压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顶杆28的设计则能够在脚踏杆19被踩到底时,将阀门30给打开,使升降缸35内的油液流入储油腔4内,升降轴36随着油液的流出下移,能够在升降轴36位置过高的时候重置升降轴36的位置,重新开始调整。

如图2-7所示,进油孔16、泵油缸5、缓冲缸7、阀槽12、升降缸35以及出油孔29之间依次通过设置在底座2内的管道31连通。上述管道31在生产底座2的时候直接成型,生产方便,同时还省去了装配和连接管道31等步骤,简化了安装工艺,提高本液压泵的生产效率,并且直接内置的管道31,稳定性更高,不会出现管道31破裂灯问题;底座2上设置有升降槽32、缓冲槽33和泵油槽34,升降缸35下端的外壁与升降槽32的槽壁密封固定,缓冲缸7的下端具有开口并且缓冲缸7下端的外壁与缓冲槽33的槽壁密封固定,泵油缸5下端的外壁与泵油槽34的槽壁密封固定。升降槽32、缓冲槽33和泵油槽34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安装升降缸35、缓冲缸7和泵油缸5,还有利于通过内置在底座2上的管道31对各个部件进行连通,提高了本液压泵的稳定性。

本液压泵在储油腔4内设置了缓冲缸7,工作时,泵油缸5内的油液被泵油活塞6挤压进入缓冲缸7并位于缓冲缸7的下腔38内,进入缓冲缸7下腔38的油液推动缓冲活塞8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9,同时部分油液也通过管道31进入与缓冲缸7连通的升降缸35内,将升降轴36顶起,然后随着缓冲缸7内的第一弹簧9将缓冲活塞8逐渐压回原位,缓冲缸7下腔38内的油液也被缓缓的注入到升降缸35中,持续的将升降轴36顶起,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弹簧9的弹力较强并且一直处于压缩状态,确保缓冲活塞8能够将缓冲缸7内的油液顺利的压入升降缸35内,整个过程由于有了缓冲缸7的缓冲,升降轴36的上升较为平滑,没有顿错感,提高了本液压泵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上述的上腔37和下腔38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实际应用中,缓冲缸7和缓冲活塞8也可以是横向设置,此时上腔37和下腔38即是左腔和右腔,其中一个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弹簧9,与第一弹簧9相对的端面分别与泵油缸5的内腔底部和升降缸35的内腔底部连通。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专 / 利 / 交 / 易 / 流 / 程

安 / 全 / 保 / 障

  • 确保每个项目方信息真实有效;
  • 提供全程贴身服务,专业客服人员全程跟进对接环节;
  • 提供专业的技术交易咨询服务,协助完成签约交易;
  • 提供资金担保服务,确保买方资金安全;
  • 提供交易订单存证数据,协助处理技术交易纠纷。

专 / 利 / 交 / 易 / 常 / 见 / 问 / 题

1、在赋翼网没有找到自己需要的专利怎么办?

答:如果在网站没有找到须要的专利,可联系客服提交自己的需求,工作人员会在十分钟内检索全网专利库,给满意的答复。

2、在赋翼网购买专利安全吗?

答:赋翼网所出售专利均经专利权人本人核实,专利真实有效,请放心购买。

3、购买专利是一次性收费吗? 还有其他的费用吗?

答:在赋翼网购买专利,均为一次性收费(办理期间客户另提其他要求除外)。

4、购买后多久能收到专利证书?

答:跟赋翼网签订合作合同后,工作人员会立刻办理进行手续办理,买专利最快7天下证(根据办理速度不同,具体下证时间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实际为准)。

5、购买后变更失败怎么办?

答:如遇到付款后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变更专利权人(含合同约定任何一项没有做到),经核实后赋翼网将在2个工作日内全额退款。

—— 购买专利 ——

信息保护中,请放心填写

推 荐 专 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