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智能降噪耳机。
背景技术
智能降噪耳机是指利用某种方法达到降低外部噪音的一种耳机。但是在现有技术中,降噪耳机的插头类型为3.5mm插头,这与现如今大部分取消了3.5mm耳机接口的手机难以兼容,并无法使用其他数据线连接,用户需额外购买单向转接线才得以使用,使选择变得局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降噪耳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降噪耳机,其结构包括头梁、耳罩其、机体、固定杆、滑动套、降噪声孔、单元、切换装置、驱动板、数据插槽,所述固定杆嵌固于机体上方,所述滑动套嵌固于头梁两端,所述头梁通过滑动套与机体活动配合,所述降噪声孔设置在机体左侧,所述耳罩嵌套在降噪声孔左侧,所述单元嵌固在降噪声孔右侧,所述驱动板固定在单元右侧,所述切换装置设置在机体右侧,所述数据插槽设置在驱动板下端。
更进一步的,所述单元主要由永磁体、音圈、振膜、下壳、活动孔、固定槽、通孔所组成,所述振膜嵌固在下壳左侧,所述音圈设置在振膜两端,所述永磁体嵌固在下壳右侧,所述振膜通过音圈与永磁体间接接触,所述活动孔设置于下壳左侧正中间并与单元处于同一轴线,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活动孔下方,所述通孔设置于固定槽下方。
更进一步的,所述切换装置主要由上盖、轴盖、弹簧、转动轴、底座、转动轴套、固定扣、接触引脚、数据接口、声道接口所组成,所述轴盖固定在转动轴右侧,所述弹簧右端固定在轴盖左端,所述弹簧左端固定在转动轴套右端,所述转动轴套通过弹簧活动嵌套在转动轴上,所述底座设置在转动轴左端并与转动轴处于同一轴心,所述上盖活动卡合在转动轴套上,所述数据接口设置在上盖下方,所述接触引脚固定在数据接口末端,所述声道接口设置在上盖下方并与数据接口处于同一水平线。
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扣设有两个沿转动轴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并与固定槽间接卡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孔直径略大于转动轴直径,小于底座直径。
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扣长度大于接触引脚的长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数据插槽设有两排,每排四个数据插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转动轴套与弹簧配合的切换装置对预设的耳机接口进行切换,并采用3.5mm对录线或数据线与手机相连,使耳机接口始终保持竖直向下的方向,避免了倾斜的接口对线材造成损伤,在使用结束后,还可以对线材进行单独收纳,避免线材缠绕,还提高了对取消3.5mm耳机接口的手机的兼容性,使用户使用有更多选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降噪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降噪耳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体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切换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头梁-1、耳罩-2其、机体-3、固定杆-4、滑动套-5、降噪声孔-6、单元-7、切换装置-8、驱动板-9、数据插槽-10、永磁体-A、音圈-B、振膜-C、下壳-D、活动孔-E、固定槽-F、通孔-G、上盖-H、轴盖-I、弹簧-J、转动轴-K、底座-L、转动轴套-M、固定扣-N、接触引脚-O、数据接口-P、声道接口-Q。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降噪耳机,其结构包括头梁1、耳罩2其、机体3、固定杆4、滑动套5、降噪声孔6、单元7、切换装置8、驱动板9,所述固定杆4嵌固于机体3上方,所述滑动套5嵌固于头梁1两端,所述头梁1通过滑动套5与机体3活动配合,所述降噪声孔6设置在机体3左侧,所述耳罩2嵌套在降噪声孔6左侧,所述单元7嵌固在降噪声孔6右侧,所述驱动板9固定在单元7右侧,所述切换装置8设置在机体3右侧,所述数据插槽10设置在驱动板9下端,所述单元7主要由永磁体A、音圈B、振膜C、下壳D、活动孔E、固定槽F、通孔G所组成,所述振膜C嵌固在下壳D左侧,所述音圈B设置在振膜C两端,所述永磁体A嵌固在下壳D右侧,所述振膜C通过音圈B与永磁体A间接接触,所述活动孔E设置于下壳D左侧正中间并与单元7处于同一轴线,所述固定槽F设置于活动孔E下方,所述通孔G设置于固定槽F下方,所述切换装置8主要由上盖H、轴盖I、弹簧J、转动轴K、底座L、转动轴套M、固定扣N、接触引脚O、数据接口P、声道接口Q所组成,所述轴盖I固定在转动轴K右侧,所述弹簧J右端固定在轴盖I左端,所述弹簧J左端固定在转动轴套M右端,所述转动轴套M通过弹簧J活动嵌套在转动轴K上,所述底座L设置在转动轴K左端并与转动轴K处于同一轴心,所述上盖H活动卡合在转动轴套M上,所述数据接口P设置在上盖H下方,所述接触引脚O固定在数据接口P末端,所述声道接口Q设置在上盖H下方并与数据接口P处于同一水平线。所述固定扣N设有两个沿转动轴K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并与固定槽F间接卡合。所述活动孔E直径略大于转动轴K直径,小于底座L直径,所述固定扣N长度大于接触引脚O的长度,所述数据插槽设有两排,每排四个数据插孔。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做如下说明:
本装置通过将机体3横置,通过转动轴套M与弹簧J配合,将切换装置8向上拉伸旋转,通过固定扣N与固定槽F配合将需要的接口旋转到对应位置,通过弹簧J与上盖H配合,将切换装置8下压使接触引脚O插入驱动板9上的数据插槽10来进行数据连接,并由固定扣N和固定槽F配合固定,然后通过数据线或对录线连接手机与本装置来完成接口的切换和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