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一般都会在其底部安装护板,以实现对电池托盘的保护,现有的护板一般通过二三十颗螺丝安装在电池托盘的底板下方,对底板和护板上螺丝安装孔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提高制造成本,而且造成拆装耗时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包括方环形的铝合金边框,所述铝合金边框的底部内侧设置有一圈方环形的第一卡槽和两条左右对称的长条形的第二卡槽,并且第一卡槽位于第二卡槽的上方,所述第一卡槽中安装有多块铝合金底板,所述第二卡槽中安装有两块左右对称并挠性连接的塑钢护板,两块塑钢护板连接缝的下方设置有一块两端通过螺丝安装在铝合金边框底部的托条。
进一步的,两块塑钢护板的拼接缝处通过橡胶条进行挠性连接,橡胶条的两侧分别与塑钢护板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塑钢护板的中部设置有下凹的矩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塑钢护板的前后两头分别用螺丝与铝合金边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铝合金底板的前端设置有向前突出的卡条,所述铝合金底板的后端设置有向前凹入的卡槽,所述卡条与卡槽配合使相邻的两块铝合金底板拼接。
进一步的,所述铝合金底板中设置有多个左右贯通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块左右对称并挠性连接的塑钢护板,并将两块塑钢护板的两相向侧分别安装在设置于铝合金边框底部左右两侧的两条第二卡槽中,然后在两块塑钢护板连接缝的下方设置一块两端通过螺丝安装在铝合金边框底部的托条,从而将塑钢护板安装固定在铝合金边框的底部,安装所用的螺丝数量少、操作方便、拆装耗时少。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铝合金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纵梁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横梁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块塑钢护板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块铝合金底板拼接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护板安装结构,包括方环形的铝合金边框1,铝合金边框1的底部内侧设置有一圈方环形的第一卡槽15和两条左右对称的长条形的第二卡槽16,并且第一卡槽15位于第二卡槽16的上方,第一卡槽15中安装有多块铝合金底板2,第二卡槽16中安装有两块左右对称并挠性连接的塑钢护板3,两块塑钢护板3连接缝的下方设置有一块两端通过螺丝5安装在铝合金边框1底部的托条4。
铝合金边框1由前横梁11、左纵梁12、后横梁13、右纵梁14依次首尾连接焊接而成,两条第二卡槽16分别位于左纵梁12和右纵梁14的底部,第一卡槽15由分别位于前横梁11、左纵梁12、后横梁13、右纵梁14底部的条形凹槽151依次首尾连接组成。
两块塑钢护板3的拼接缝处通过橡胶条31进行挠性连接,橡胶条31的两侧分别与塑钢护板3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橡胶条31价格便宜、加工方便。
塑钢护板3的中部设置有下凹的矩形凹槽32,增加塑钢护板3与铝合金底板2之间的间隔高度。
塑钢护板3的前后两头分别用螺丝5与铝合金边框1连接,提高塑钢护板3安装在铝合金边框1底部的稳定性。
铝合金底板2的前端设置有向前突出的卡条21,铝合金底板2的后端设置有向前凹入的卡槽22,卡条21与卡槽22配合使相邻的两块铝合金底板2拼接。
铝合金底板2中设置有多个左右贯通23的通孔,减轻铝合金底板2的重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