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载带输送的电子产品上套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是一种常用的元器件,如图4所示为一种常见的电子产品,比如二极管,包括产品主体4和产品连接针5,在初步加工时,产品连接针5为伸直状态,且大多都是通过载带作为载体形成产品载带42,形成成品时需要先将套管6套在产品连接针5上,然后再进行折弯,现有的操作大多都是先将产品从载带上玻璃出来,然后再对单个产品进行定位套管,如此加工工序复杂,且需要多次搬运,加工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载带输送的电子产品上套设备,能够对产品载带进行输送,并能够通过切断装置配合产品送料装置形成单个的产品与产品取放机械手配合,减少了加工工序和中途搬运整理,极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采用载带输送的电子产品上套设备,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与产品主体配合的载具,且载具的两侧设置有套管装置,所述的载具通过产品取放机械手配合有产品载带送料装置,所述的产品载带送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送料座和产品载带送料架,所述的送料座上设置有中部有缺口的送料槽,所述的产品载带送料架上设置有位于送料槽缺口上下方且相互啮合的送料从动齿筒和送料主动齿筒,所述的送料主动齿筒连接动力组件,且送料从动齿筒和送料主动齿筒啮合部位之间的孔隙与产品连接针匹配;所述的送料槽的末端配合有将产品与载带分离的载带切断装置和将分离后的产品送出的产品给进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载带切断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载带切断架,所述的载带切断架上设置有载带切断气缸,所述的载带切断气缸下方连接有载带切断升降块,所述的载带切断升降块下方设置有载带切刀和用于压住产品连接针的切断压料柱。
优选的,所述的产品给进装置包括设置在送料座上的产品给进升降气缸,所述的产品给进升降气缸连接有产品给进活动气缸,所述的产品给进活动气缸连接有产品给进活动块,所述的产品给进活动块上设置有产品给进块,所述的产品给进块上均匀的开设有与产品连接针配合的产品给进凹口,且相邻产品给进凹口之间的距离与产品载带上相邻两个产品的产品连接针之间的距离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套管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且与套管配合的套管筒,套管筒内的套管套孔下部与载具上的产品连接针平齐,套孔上部高于产品连接针,所述的套管筒与产品连接针配合的部位前后侧板为缺口,所述的套管筒内设置有套管给进装置、将套管推入套接到产品连接针的推动装置和热压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套管给进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筒上侧板下方的套管给气缸,所述的套管给进气缸连接有套管给进活动座,所述的套管给进活动座下方设置有套管给进升降气缸,所述的套管给进升降气缸下方设置有套管给进升降座,所述的套管给进升降座下方均匀的设置有与套管配合的套管给进块,所述的套管筒为方形筒,且前后侧板与套管相切配合,所述的套管给进块为方形块,且高度大于套管的外径,相邻两块套管给进块的间距大于套管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的推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筒下方的套管给推动气缸,所述的套管推动气缸连接有套管推动座,所述的套管推动座为内空筒座,所述的套管推动座内设置有套管升降气缸,所述的套管升降气缸上方连接有套管升降座,且套管升降座与套管推动座的内壁相切配合,所述的套管筒的下侧板中心开设在有套管活动槽口,所述的套管升降座上方连接有可穿过套管活动口的套管推动块,且当套管升降座贴住套管筒下侧板时,套管推动块的上端低于套管筒内的套管的套孔。
优选的,所述的热压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筒上侧板下方的套管热压气缸和套管定位气缸,所述的套管热压气缸下方设置有与套管配合的套管热压弧块,所述的套管定位气缸下方连接有与产品连接针配合的套管定位弧块,且套管热压弧块与套管定位弧块接触配合。
优选的,所述的载具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载料升降气缸,所述的载料升降气缸上连接有载料升降块,所述的载料升降块上方设置有与产品主体配合的载料夹持器,且载料夹持器开合后可以从其上方进行取放料。
优选的,所述的载料升降块的下方开设有载料升降口,所述的载料升降气缸的气缸推杆穿入到载料升降口内,且载料升降口的口径大于载料升降气缸的主体,所述的载料升降块的外侧设置有两块载料升降限位块,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载料升降限位杆,且载料升降限位杆位于两块载料升降限位块之间,其端头为弧形,并与载料升降块相切配合,当载料升降限位杆与下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贴合时,产品主体位于上套工位,当载料升降限位杆与上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贴合时,产品主体位于折弯最低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采用载带输送的电子产品上套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产品载带送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载带切断装置与产品给进装置隐藏一半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载具与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推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套管筒去除上板后的部分俯视图;
图9套管给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热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文字标注表示为:1、机架;2、载具;3、套管装置;4、产品主体;5、产品连接针;6、套管;7、产品载带送料装置;8、产品取放机械手;11、套管筒;12、套管活动槽口;14、套管给进装置;15、套管推动气缸;16、套管推动座;17、套管升降气缸;18、套管升降座;19、套管推动块;21、套管给进气缸;22、套管给进活动座;23、套管给进升降气缸;24、套管给进升降座;25、套管给进块;26、套管热压气缸;27、套管热压弧块;28、套管定位气缸;29、套管定位弧块;31、载料升降气缸;32、载料升降块;33、载料升降口;34、载料夹持器;35、载料升降限位块;36、载料升降限位杆;40、送料座;41、送料槽;42、产品载带;43、产品载带送料架;44、送料主动齿筒;45、送料从动齿筒;51、产品给进升降气缸;52、产品给进活动气缸;53、产品给进活动块;54、产品给进块;56、载带切断架;57、载带切断气缸;58、载带切刀;59、切断压料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采用载带输送的电子产品上套设备,包括机架1,所述的机架1上设置有与产品主体4配合的载具2,且载具2的两侧设置有套管装置3,所述的载具2通过产品取放机械手8配合有产品载带送料装置7,所述的产品载带送料装置7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送料座40和产品载带送料架43,所述的送料座40上设置有中部有缺口的送料槽41,所述的产品载带送料架43上设置有位于送料槽41缺口上下方且相互啮合的送料从动齿筒45和送料主动齿筒44,所述的送料主动齿筒44连接动力组件,且送料从动齿筒45和送料主动齿筒44啮合部位之间的孔隙与产品连接针5匹配;所述的送料槽41的末端配合有将产品与载带分离的载带切断装置和将分离后的产品送出的产品给进装置。
所述的载带切断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载带切断架56,所述的载带切断架56上设置有载带切断气缸57,所述的载带切断气缸57下方连接有载带切断升降块,所述的载带切断升降块下方设置有载带切刀58和用于压住产品连接针5的切断压料柱59。
所述的产品给进装置包括设置在送料座40上的产品给进升降气缸51,所述的产品给进升降气缸51连接有产品给进活动气缸52,所述的产品给进活动气缸52连接有产品给进活动块53,所述的产品给进活动块53上设置有产品给进块54,所述的产品给进块54上均匀的开设有与产品连接针5配合的产品给进凹口,且相邻产品给进凹口之间的距离与产品载带42上相邻两个产品的产品连接针5之间的距离一致。
先将产品载带42放入到送料槽41内,并使其与两个齿筒配合,然后通过送料主动齿筒44的转动带动送料从动齿筒45转动,进而带动产品载带42进行给进,当产品载带42的端头给进到送料槽41的末端时,通过产品给进活动气缸52和产品给进升降气缸51的共同操作,使产品给进块54上开设的给进凹口与产品连接针5配合,之后再通过载带切断气缸57带动载带切刀58和切断压料柱59同步下降,将产品连接针与载带分离,进而使第一个产品与载带分离,之后再通过产品给进活动气缸52带动脱离的产品及产品载带移动一格,同时送料主动齿筒44也转动一个工位,即将脱离的产品送入到与产品取放机械手配合,同时又实现了后续产品载带的给进,且采用的是端头和中部同步受理给进的模式,可以避免产品载带拉断,产品取放机械手8会将产品放入到载具上,然后在进行后续的套管操作,减少了加工工序和中途搬运整理,极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如图4-6所示,所述的套管装置3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且与套管6配合的套管筒11,套管筒11内的套管6套孔下部与载具2上的产品连接针5平齐,套孔上部高于产品连接针5,所述的套管筒11与产品连接针5配合的部位前后侧板为缺口,所述的套管筒11内设置有套管给进装置14、将套管推入套接到产品连接针5的推动装置和热压装置。
将套管6放入到套管筒11内,之后通过套管给进装置14带动套管6给进到与推动装置配合的部位,然后通过推动装置将套管6推动并套接到产品连接针5上,持续推动到热压装置的下方,然后通过热压装置将套管6的上部进行热压,使其发生收缩,进而使套管6与产品连接针5紧密套接,完成上套操作,相对于人工操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套管筒的结构设计,既能够确保良好的上套效果,同时也方便产品的取放料操作。
如图9所示,所述的套管给进装置14包括设置在套管筒11上侧板下方的套管给气缸21,所述的套管给进气缸21连接有套管给进活动座22,所述的套管给进活动座22下方设置有套管给进升降气缸23,所述的套管给进升降气缸23下方设置有套管给进升降座24,所述的套管给进升降座24下方均匀的设置有与套管6配合的套管给进块25,所述的套管筒11为方形筒,且前后侧板与套管6相切配合,所述的套管给进块25为方形块,且高度大于套管6的外径,相邻两块套管给进块25的间距大于套管6的长度。
套管给进装置的具体工位如下,先通过套管给进气缸21带动套管给进活动座22移动,然后再通过套管给进升降气缸23带动套管给进升降座24下降,进而使套管给进块25插入到相邻的套管6之间,然后再通过套管给进气缸21带动套管给进块25给进一个工位,之后再使套管给进气缸21和套管给进升降气缸23回复原位,完成一次给进的全部操作,之后再继续进行给进,第一个套管给进到与推动装置配合的位置后经过推动装置进行给进,套管给进块25的高度与相邻套管给进块25之间间距的设计,可以避免在给进的过程中对套管进行挤压。
如图6-8所示,所述的推动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筒11下方的套管给推动气缸15,所述的套管推动气缸15连接有套管推动座16,所述的套管推动座16为内空筒座,所述的套管推动座16内设置有套管升降气缸17,所述的套管升降气缸17上方连接有套管升降座18,且套管升降座18与套管推动座16的内壁相切配合,所述的套管筒11的下侧板中心开设在有套管活动槽口12,所述的套管升降座18上方连接有可穿过套管活动口12的套管推动块19,且当套管升降座18贴住套管筒11下侧板时,套管推动块19的上端低于套管筒11内的套管6的套孔。
当套管6被给进到推动装置处时,先通过套管升降气缸17带动套管升降座18上升,套管推动块19穿过套管活动口12,然后通过套管推动气缸15带动套管推动座16移动,进而带动套管推动块19移动,进而带动套管6往产品连接针5移动,使套管6穿套到产品连接针5上,如此完成套管6的上套,在这个过程中,升降的时候能够确保套管升降座18不会发生偏移,进而能够确保套管推动块19与产品连接针5不发生偏移。
如图10所示,所述的热压装置包括设置在套管筒11上侧板下方的套管热压气缸26和套管定位气缸28,所述的套管热压气缸26下方设置有与套管6配合的套管热压弧块27,所述的套管定位气缸28下方连接有与产品连接针5配合的套管定位弧块29,且套管热压弧块27与套管定位弧块29接触配合。
当将套管6套接到产品连接针5上时,通过套管热压气缸26带动套管热压弧块27下降,进而使套管热压弧块27接触到套管6的上方,进而使套管6发生收缩,使套管与产品连接针紧密贴合,在将套管6套入到产品连接针5时,可以通过套管定位弧块29对套管6进行位置限定,确保套管6处于产品连接针5的正确位置。
如图11所示,所述的载具2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载料升降气缸31,所述的载料升降气缸31上连接有载料升降块32,所述的载料升降块32上方设置有与产品主体4配合的载料夹持器34,且载料夹持器34开合后可以从其上方进行取放料。
所述的载料升降块32的下方开设有载料升降口33,所述的载料升降气缸31的气缸推杆穿入到载料升降口33内,且载料升降口33的口径大于载料升降气缸31的主体,所述的载料升降块32的外侧设置有两块载料升降限位块35,所述的机架1上设置有载料升降限位杆36,且载料升降限位杆位于两块载料升降限位块35之间,其端头为弧形,并与载料升降块32相切配合,当载料升降限位杆36与下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35贴合时,产品主体4位于上套工位,当载料升降限位杆36与上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35贴合时,产品主体4位于折弯最低处。
在进行套管时,载料升降气缸31带动载料升降块32上升,使下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35贴住载料升降限位杆36,且在升降过程中,载料升降限位杆36可以确保载料升降块32的升降不发生偏移,调整好载料升降块32的位置后,将待加工的电子产品放入到载料夹持器33,使其产品主体4的部分被载料夹持器33夹持,此时的产品连接针5刚好与套管筒11内的套管高度匹配,之后进行套管操作,完成套管操作时,先通过套管定位气缸带动套管定位弧块上升,使其不对套管产生拦截作用,之后通过载料升降气缸31带动载料升降块32下降,进而带动电子产品下降,由于套管热压弧块下压作用,会使产品连接针发生一次弯折,当套管完全与套管热压弧块分开时,通过套管定位弧块的下降压住产品连接针5,进而会在产品主体4升降的过程中使产品连接针5再次弯折,进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产品,下降的最低位置是上部的载料升降限位块35贴住载料升降限位杆36时,其中套管定位弧块不仅能够起到套管定位的作用,还能够在折弯成型时起到下压产品连接针的作用。
在具体使用本专利时,可以配备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各个动力部件的协同工作,也可以通过各个动力部件的控制按钮实现整体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