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水电缆。
背景技术
浮水电缆主要功能特点是使用时飘浮在水面上,主要用于水面扫雷、水面使用的电控设备之间连接等;现有的浮水电缆一般是在内部填充发泡环氧树脂,来降低电缆的密度,从而使电缆漂浮在水中,但是发泡环氧树脂硬度大、无弹性,导致电缆弯折不灵活,容易折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浮水电缆。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包括多个第一气囊、多根缆芯和护套层;
多个第一气囊沿直线方向顺序连接,多根缆芯围绕在多个第一气囊外部,护套层包覆在多根缆芯外部。
优选地,第一气囊内填充的气体为氢气。
优选地,多根缆芯和护套层之间设有阻水层。
优选地,第一气囊和多根缆芯之间设有支撑层。
优选地,所述浮水电缆表面在任意相邻第一气囊连接处设有标记。
优选地,所述浮水电缆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优选地,还包括多个第二气囊,多个第二气囊与护套层连接,多个第二气囊沿所述浮水电缆长度方向顺序布置。
优选地,所述浮水电缆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外护层距离重心最远的位置设有遮阳件,遮阳件沿所述浮水电缆长度方向延伸。
优选地,多个缆芯中,包括多根第一类缆芯和第二类缆芯,多根第一类缆芯顺序相邻布置,多根第二类缆芯顺序相邻布置,第一类缆芯的密度为a,第二类缆芯的密度为b,a≠b。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浮水电缆内部设有多个气囊,由于气囊内部填充的是气体,从而使得电缆整体密度较轻,可以漂浮在水中,由于气囊较为柔软,从而电缆柔韧性较好,整个电缆允许有较大的弯折角度,便于应用在复杂的环境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第一种设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第二种设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第一种设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第二种设计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浮水电缆,包括多个第一气囊1、多根缆芯2和护套层3;
第一气囊1呈圆柱形,多个第一气囊1沿直线方向顺序连接,多根缆芯2围绕在多个第一气囊1外部并沿所述直线方向延伸,护套层3包覆在多根缆芯2外部;由于气囊内部填充的是气体,从而使得电缆整体密度较轻,可以漂浮在水中,由于气囊较为柔软,从而电缆柔韧性较好,整个电缆允许有较大的弯折角度,便于应用在复杂的环境中。
第一气囊1内的气体可以为空气、氮气等其他气体,优选为为氢气,因为氢气在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有利于降低电缆整体的密度。
由于浮水电缆是要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必须要做好浮水电缆的防水措施,避免水分进入浮水电缆内部,因此在多根缆芯2和护套层3之间设有阻水层4,并且每根缆芯2外部还包覆有阻水材料,进一步防止水分接触到缆芯2造成短路。
由于第一气囊1材质较软,缆芯2材质较硬,为了防止缆芯2将第一气囊1刮破,也为了防止缆芯2在第一气囊1和阻水层4之间窜动,第一气囊1和多根缆芯2之间设有支撑层5,支撑层5材质较硬,将多根缆芯2与第一气囊1隔开,从而防止缆芯2窜动时将第一气囊1刮破。
本实施例中的浮水电缆表面在任意相邻第一气囊1连接处设有标记,当需要将浮水电缆从截断时,就从标记处截断,在这个位置截断后,切口两侧的第一气囊1保持完好,不会因截断导致切口某侧的第一气囊1弄破,不影响浮水电缆的正常使用。
浮水电缆长期漂浮在水面上,长期的日晒导致浮水电缆老化严重,进而导致浮水电缆的有效使用寿命不高,为了解决防晒这一技术问题,以下为浮水电缆的防晒两种设计方式,图1为第一种,图2为第二种。
参照图1,所述浮水电缆密度等于水的密度,这样浮水电缆可以稳定地悬浮在水中,不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样日光照射到浮水电缆上的量就会减少,延长浮水电缆的使用寿命。
由于上述设计方式的浮水电缆悬浮在水中,不便于维修过程中查找浮水电缆的走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包括多个第二气囊6,多个第二气囊6与护套层3连接,多个第二气囊6沿所述浮水电缆长度方向顺序布置,多个第二气囊6漂浮在水面上,指示浮水电缆的走线方向,而浮水电缆本体依然位于水面之下,并且第二气囊6可以为浮水电缆遮挡部分阳光。
参照图2,所述浮水电缆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外护层距离重心最远的位置设有遮阳件7,遮阳件7沿所述浮水电缆长度方向延伸;这样浮水电缆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外护层距离所述重心最近的一侧位于水中,遮阳件7位于浮水电缆本体上方,遮阳件7为浮水电缆本体遮挡阳光,延长浮水电缆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多个缆芯2中,包括多根第一类缆芯和第二类缆芯,多根第一类缆芯顺序相邻布置,多根第二类缆芯顺序相邻布置,第一类缆芯的密度为a,第二类缆芯的密度为b,a≠b,这样浮水电缆的重心与浮水电缆的中心轴线具有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类缆芯由铜质材料制成,第二类缆芯由铝制材料制成,将浮水电缆置于水面上后,第一类缆芯所在一侧位于第二类缆芯所在一侧的下方,遮阳件7固定在护套层3靠近第二类缆芯的一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