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医护人员在进行病人抢救时,要将病人进行移动,移动所用的推车大多为支架和万向轮的配合,功能单一,在病人抢救时,由于待抢救的病人大多处于病情危险的关键时期,由于躺着推行,病人会因为呛噎而造成生命的危险,因此设计一种能够避免病人呛噎的抢救推车是目前现有技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对待抢救病人朝下推动的方式进行移动,避免朝上放置,病人易呛噎问题的出现,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方便了病人的抢救,使得抢救工作的高效和高质量地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包括万向轮、箱体、第一铰链、筒体、第一活塞、第一把手、支撑板、第一滑轮、第二铰链、第三铰链、滑槽、第一防护杆、第二活塞、第一活塞杆、第二防护杆、第四铰链、第三活塞、第五铰链、第二滑轮、第二把手、第二活塞杆、第四活塞、第六铰链和透气孔;
所述万向轮的上端安装有箱体,所述箱体远离万向轮的一端安装有筒体,所述筒体内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通过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支撑板上通过第二铰链安装有第一防护杆,所述支撑板上通过第四铰链安装有第二防护杆,所述第一防护杆上通过第三铰链安装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远离第一防护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远离第二活塞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铰链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杆上通过第四铰链安装有第三活塞,所述第三活塞远离第二防护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远离第三活塞的一端安装有第四活塞,所述第四活塞与支撑板之间通过第六铰链连接。
优选地,当所述第二防护杆与支撑板平行时,第二防护杆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距离大于第二活塞杆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距离。
优选地,支撑板上安装有透气孔。
优选地,所述透气孔安装在支撑板长度方向上1/4处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错位安装在支撑板上,且第一防护杆安装在支撑板长度方向的1/4处,第二防护杆安装在支撑板长度方向的1/2处。
本实用新型将待抢救的病人放在支撑板上,将病人面对着支撑板放置,脸部安插在透气孔处,然后将第一防护杆和第二防护杆扣押在待抢救病人的身上,然后通过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调节病人的角度,使得病人脸部朝下平行放置,然后推动箱体进行带抢救病人的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对待抢救病人朝下推动的方式进行移动,避免朝上放置,病人易呛噎问题的出现,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方便了病人的抢救,使得抢救工作的高效和高质量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中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中,1、万向轮、2、箱体;3、第一铰链;4、筒体;5、第一活塞;6、第一把手;7、支撑板;8、第一滑轮;9、第二铰链;10、第三铰链;11、滑槽;12、第一防护杆;13、第二活塞;14、第一活塞杆;15、第二防护杆;16、第四铰链;17、第三活塞;18、第五铰链;19、第二滑轮;20、第二把手;21、第二活塞杆;22、第四活塞;23、第六铰链;24、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中支撑板的俯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旋转式防呛噎抢救推车,包括万向轮1、箱体2、第一铰链3、筒体4、第一活塞5、第一把手6、支撑板7、第一滑轮8、第二铰链9、第三铰链10、滑槽11、第一防护杆12、第二活塞13、第一活塞杆14、第二防护杆15、第四铰链16、第三活塞17、第五铰链18、第二滑轮19、第二把手20、第二活塞杆21、第四活塞22、第六铰链23和透气孔24。
所述万向轮1的上端安装有箱体2,所述箱体2远离万向轮1的一端安装有筒体4,所述筒体4内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通过第一滑轮8和第二滑轮19安装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把手6和第二把手20,所述支撑板7上通过第二铰链9安装有第一防护杆12,所述支撑板7上通过第四铰链16安装有第二防护杆15,所述第一防护杆12上通过第三铰链10安装有第二活塞13,所述第二活塞13远离第一防护杆12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活塞杆14,所述第一活塞杆14远离第二活塞13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活塞5,所述第一活塞5与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一铰链3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杆15上通过第四铰链16安装有第三活塞17,所述第三活塞17远离第二防护杆15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活塞杆21,所述第二活塞杆21远离第三活塞17的一端安装有第四活塞22,所述第四活塞22与支撑板7之间通过第六铰链23连接。
具体设计过程中,当所述第二防护杆15与支撑板7平行时,第二防护杆15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距离大于第二活塞杆21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距离,保证了防护杆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袋抢救的病人。
具体设计过程中,支撑板7上安装有透气孔24,使得待抢救的病人能够通过透气孔24进行呼吸。
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述透气孔24安装在支撑板7长度方向上1/4处的位置,确保了待抢救病人能够更加方便的通过透气孔24进行呼吸。
具体设计过程中,所述第一防护杆12和第二防护杆15错位安装在支撑板7上,且第一防护杆12安装在支撑板7长度方向的1/4处,第二防护杆15安装在支撑板7长度方向的1/2处,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病人,防止病人掉下,复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当本实用新型投入使用时,首先将待抢救的病人放在支撑板7上,将病人面对着支撑板7放置,脸部安插在透气孔24处,然后将第一防护杆12和第二防护杆15扣押在待抢救病人的身上,然后通过第一把手6和第二把手20调节病人的角度,使得病人脸部朝下平行放置,然后推动箱体2进行带抢救病人的移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对待抢救病人朝下推动的方式进行移动,避免朝上放置,病人易呛噎问题的出现,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方便了病人的抢救,使得抢救工作的高效和高质量地进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