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盐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
背景技术
食盐的主要成分,离子型化合物,纯净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由于杂质的存在使一般情况下的氯化钠为白色立方晶体或细小的晶体粉末,比重为2.165(25/4℃),熔点801℃,沸点1442℃,相对密度为2.165克/立方厘米,味咸,含杂质时易潮解,溶于水或甘油,难溶于乙醇,不溶于盐酸,水溶液中性并且导电,固态的氯化钠不导电,但熔融态的氯化钠导电。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大。
现阶段的食盐加碘装置,是使用人工加碘搅拌,而且搅拌混合过程中不均匀,搅拌过程中不卫生,造成了不符合国家要求的问题,为工作效率造成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包括搅拌箱,所述搅拌箱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进料斗,所述搅拌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搅拌箱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第一轴承,所述搅拌箱的内部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左右两端均与搅拌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第二轴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一滤网,所述搅拌箱的内部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内部固定镶嵌有第一通管,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齿牙,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一轴承、第一通管和第二轴承并延伸至搅拌箱的内部,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一通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箱的内部放置有相对称的第二挡板,每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内部均固定镶嵌有第二通管,所述搅拌箱的内底壁固定镶嵌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二通管并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二通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搅拌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第二齿牙,每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牙,所述搅拌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输送箱,所述输送箱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三通管,所述输送箱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输送箱的左侧壁固定镶嵌有第四轴承,所述输送箱的内壁固定镶嵌有第五轴承,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四轴承并与第五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四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叶片,所述输送箱内侧壁固定镶嵌有第四通管。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毛刷,且毛刷的数量不少于十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混合过程中粘连的食盐进行清扫,能够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发生堵塞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箱的内底壁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二滤网,且第二滤网位于第三通管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将食盐进行二次过滤,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通管的内壁固定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右端固定连通有球形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将混合后的食盐进行输送,能够使食盐进行量大量小的输送。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支撑腿,每个所述支撑腿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搅拌箱进行支撑,能够避免搅拌箱在搅拌的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的水平长度值小于第一轴承的水平长度值,且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位于第一轴承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使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转动,能够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现象。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机输出端的转动,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三轴承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第一电机输出端有效的转动,通过第一挡板与第一齿牙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食盐与碘进行粉碎混合,通过第一滤网的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过滤筛选,避免了粉碎不均与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第二挡板、第二齿牙与第三齿牙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二次粉碎,避免了粉碎不均匀的现象。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滤网与第三通管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二次过滤,将二次过滤后的食盐进行输送进输送箱,通过第二电机输出端的转动,能够使旋转叶片转动,通过第四通管与球形阀门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食盐进行量大量小的输送,避免了在输送过程中发生浪费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搅拌箱正视图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搅拌箱;2、第二齿牙;3、毛刷;4、第四轴承;5、第二电机;6、支撑腿;7、输送箱;8、防滑垫;9、第三齿牙;10、进料斗;11、第一电机;12、第一通管;13、第一挡板;14、第一滤网;15、隔板;16、第二轴承;17、第一齿牙;18、第一轴承;19、第三轴承;20、旋转叶片;21、球形阀门;22、第四通管;23、第五轴承;24、第三通管;25、第二滤网;26、第二挡板;27、第二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包括搅拌箱1,搅拌箱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进料斗10,搅拌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11,搅拌箱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第一轴承18,搅拌箱1的内部放置有隔板15,隔板15的左右两端均与搅拌箱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隔板15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第二轴承16,隔板15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一滤网14,搅拌箱1的内部放置有第一挡板13,第一挡板13的内部固定镶嵌有第一通管12,第一挡板1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齿牙17,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贯穿第一轴承18、第一通管12和第二轴承16并延伸至搅拌箱1的内部,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一轴承18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一通管1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二轴承16的内圈固定连接,搅拌箱1的内部放置有相对称的第二挡板26,每个第二挡板26的内部均固定镶嵌有第二通管27,搅拌箱1的内底壁固定镶嵌有第三轴承19,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贯穿第二通管27并与第三轴承19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二通管27的内壁固定连接,搅拌箱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第二齿牙2,每个第二挡板26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齿牙9,搅拌箱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输送箱7,输送箱7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三通管24,输送箱7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5,输送箱7的左侧壁固定镶嵌有第四轴承4,输送箱7的内壁固定镶嵌有第五轴承23,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贯穿第四轴承4并与第五轴承23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电机5输出端的外表面与第四轴承4的内圈固定连接,第二电机5输出端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叶片20,输送箱7内侧壁固定镶嵌有第四通管22。
进一步的,每个第二挡板26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排列的毛刷3,且毛刷3的数量不少于十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混合过程中粘连的食盐进行清扫,能够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发生堵塞现象。
进一步的,搅拌箱1的内底壁固定镶嵌有相对称的第二滤网25,且第二滤网25位于第三通管24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将食盐进行二次过滤,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第四通管22的内壁固定连通有输送管28,输送管28的右端固定连通有球形阀门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将混合后的食盐进行输送,能够使食盐进行量大量小的输送。
进一步的,输送箱7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相对称的支撑腿6,每个支撑腿6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防滑垫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搅拌箱1进行支撑,能够避免搅拌箱1在搅拌的过程中发生倾倒现象。
进一步的,第一电机11输出端的水平长度值小于第一轴承18的水平长度值,且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位于第一轴承18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一种食盐生产用的加碘装置能够使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转动,能够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现象。
工作原理:往进料斗10加入食盐与碘,再将第一电机11接通市政电源,能够使第一电机11的输出端转动,通过第一轴承18与第三轴承19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第一电机11输出端有效的转动,通过第一挡板13与第一齿牙17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食盐与碘进行粉碎混合,通过第一滤网14的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过滤筛选,通过第二挡板26、第二齿牙2与第三齿牙9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二次粉碎,通过第二滤网25与第三通管24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粉碎后的食盐进行二次过滤,将二次过滤后的食盐进行输送进输送箱7,将第二电机5接通市政电源,能够使第二电机5的输出端转动,通过第二电机5输出端的转动,能够使旋转叶片20转动,通过第四通管22与球形阀门21的配合使用下,能够使食盐进行量大量小的输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