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签到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力调度的工作中,一般工作人员在上班前就要去处理突发的事件,从而耽误正常的指纹打卡操作,导致上班迟到,由于指纹打卡设备固定安装于室内,需要去室内签到后在去处理突发事件,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通过携带机壳上安装有指纹识别模块,且携带机壳利于携带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指纹打卡的记录,利于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签到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包括携带机壳、无线发射器、指纹识别模块、充电孔和第一微处器,所述携带机壳的顶端安装有无线发射器,所述无线发射器的数据输出端与无线接收器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无线接收器安装于指纹机本体的顶端,所述携带机壳的表面安装有指纹识别模块,所述携带机壳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微处理器和蓄电池,所述指纹机本体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微处理器,所述指纹机本体的左端安装有充电座,且指纹机本体的右端插接有U盘,所述指纹机本体的底端连接有电源线。
进一步的,所述携带机壳的底端安装有充电孔,所述充电孔与蓄电池为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第一微处理器的数据输出端与无线发射器的数据发射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无线接收器的数据接收端与第二微处理器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第二微处理器的数据输出端与U盘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微处理器和第二微处理器的型号均为S7-300,所述无线发射器的型号为RCM-1A,所述无线接收器的型号为RCM-1B。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通过携带机壳上安装有指纹识别模块,且携带机壳利于携带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指纹打卡的记录,利于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签到使用。
2.本实用新型的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通过指纹机本体的左端安装有充电座,且携带机壳的底端安装有充电孔,在携带机壳使用结束后,可将携带机壳放入充电座内,并与充电孔进行电性连接,实现对携带机壳内的蓄电池进行充电,利于保证携带机壳内部电量的充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的指纹机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的指纹机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的整体运行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携带机壳;2、电源线;3、无线接收器;4、U盘;5、指纹机本体;6、指纹识别模块;7、无线发射器;8、第一微处理器;9、蓄电池;10、充电孔;11、第二微处理器;12、充电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调度值班员用签到装置,包括携带机壳1、无线发射器7、指纹识别模块5、充电孔10和第一微处器8,所述携带机壳1的顶端安装有无线发射器7,所述无线发射器7的数据输出端与无线接收器3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无线接收器3安装于指纹机本体5的顶端,所述携带机壳1的表面安装有指纹识别模块6,所述携带机壳1的内部安装有第一微处理器8和蓄电池9,所述指纹机本体5的内部安装有第二微处理器11,所述指纹机本体5的左端安装有充电座12,且指纹机本体5的右端插接有U盘4,所述指纹机本体5的底端连接有电源线2。
其中,所述携带机壳1的底端安装有充电孔10,所述充电孔10与蓄电池9为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6的数据输出端与第一微处理器8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第一微处理器8的数据输出端与无线发射器7的数据发射端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接收器3的数据接收端与第二微处理器11的数据输入端连接,且第二微处理器11的数据输出端与U盘4的数据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微处理器8和第二微处理器11的型号均为S7-300,所述无线发射器7的型号为RCM-1A,所述无线接收器3的型号为RCM-1B。
工作原理:使用时,携带机壳1可随身携带,利于多组人员进行打卡使用,首先将手指放入携带机壳1上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6中进行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模块6将会把数据通过第一微处理器8分析并将数据由无线发射器7发射出去,通过无线接收器3接受发射来的数据信号,将接受到的数据传输给第二微处理器11进行分析,并将数据信号进行整理后输入U盘4中进行数据的储存,从而避免工作人员因紧急情况而无法打卡的问题发生,在携带机壳1使用结束后,将携带机壳1放入充电座12内,并与携带机壳1底端安装的充电孔10进行电性连接,实现对携带机壳1内的蓄电池9进行充电,利于保证下次使用时的电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