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地隙液压平台,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
背景技术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市场上涌现出了众多的高地隙作业机械,例如打药机、各类采摘机等,这些机械被大量的应用于高杆作物喷药、矮化类果树的采收等领域。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已由粗放式、低科技化向精细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高地隙喷雾机就是为适应现代化、精细化农业作业发展起来的植物保护机械。该机械可广泛应用于作物播种后喷水、除草剂喷洒、喷洒杀虫抗病药物、喷施叶面肥等农作物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地隙底盘基本是靠机械传动,由于离地间隙高,发动机与驱动轮距离远,一般会采用链条传动,增加了行驶中的噪音,而且链条在较大的冲击下容易发生掉落甚至断裂,其次由于机械传动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底盘的布局受到限制,给整机的装配维修带来极大的不便,人员操纵复杂,离合器和变速箱寿命较短,驾驶舒适性差,而且底盘离地间隙固定,适用范围小,不能适应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植保需求。因此研制一种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功能齐全、配置合理、维护方便、操纵轻便灵活,离地间隙可调,保持作业时的良好通过性,整机的综合性能强,适合加装不同类型的打药机、采摘机等,一机多用,适应性强,有非常高的作业效率的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包括驾驶室、转向机构、前悬架系统、主机架、后悬架系统、油箱、泵站、发动机,前悬架系统包括前连接套筒、油缸连接座、油缸销钉、减震伸缩油缸、液压马达固定座、液压马达、轮胎轮毂、固定套、前悬架固定立柱、悬架主立柱,所述悬架主立柱下端与液压马达固定座固定连接,液压马达固定座与液压马达的一端连接,液压马达另一端与轮胎轮毂相连,所述悬架主立柱上端与所述减震伸缩油缸固定连接,所述前连接套筒与所述悬架主立柱通过花键形式配合连接,使得所述前连接套筒与所述悬架主立柱之间只能上下滑动而无相对转动,减震伸缩油缸的上端与前悬架固定立柱上端形成铰接,所述前悬架固定立柱布置于前连接套筒外,前连接套筒通过固定套限定其上下位置,所述转向机构通过前连接套筒与前悬架系统连接。
转向机构包括直拉杆、横拉杆、固定座、转向油缸、连接端、球铰;所述转向油缸与所述连接端铰接,所述连接端固定安装于所述横拉杆上,所述直拉杆一端与横拉杆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前连接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转向机构通过前连接套筒与前悬架系统连接,前悬架固定立柱中间开有凹槽,所述直拉杆从凹槽中穿出。
后悬架系统采用双支撑结构,包含两根悬架主立柱和两个减震伸缩油缸,所述轮胎轮毂一侧设置有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上连接液压马达固定座,另一侧设置有鼓式制动器和支撑组件,所述鼓式制动器一端与轮胎轮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固定座和所述支撑组件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悬架主立柱,所述悬架主立柱上固定连接所述减震伸缩油缸,所述减震伸缩油缸的上端与后悬架固定立柱上端形成铰接,所述后悬架固定立柱布置于后连接套筒外,后连接套筒通过固定套限定其上下位置,所述后连接套筒与所述悬架主立柱也通过花键形式配合连接,所述后悬架固定立柱中间没有凹槽,所述后连接立柱不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故后悬架系统无转向功能。
优化地,减震伸缩油缸上端通过油缸销钉与所述前悬架固定立柱或者后悬架固定立柱连接,下端通过油缸连接座与所述悬架主立柱连接。
优化地,所述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通过液压马达进行驱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前后悬架的采用了同类型液压缸进行减震,同时在液压缸注油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提升高地隙液压平台的高度,液压缸同时实现减震和调节平台高度的作用,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工况;
2.本发明后悬架系统采用了双支撑结构,即每一侧的车轮两端均布置有支撑结构,可以确保作用于轮胎上的力两端对称,从而使整个液压平台后悬架系统受力更加均衡,从而确保了后悬架系统可以承载更大重量;
3.本发明悬架系统中采用了三层嵌套的结构形式,内层与中间层之间采用花键结构形式,在保证内层支撑立柱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转向机构传递给中间层的转向力能够通过花键结构传递给车轮,从而迫使车轮转向;
4.本发明在后轮外侧支撑系统中添加了鼓式制动器,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前悬架系统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转向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后悬架系统爆炸图
其中,1-驾驶室,2-转向机构,2.1-直拉杆,2.2-横拉杆,2.3-固定座,2.4-转向油缸,2.5-连接端,2.6-球铰,3-前悬架系统,3.1-前连接套筒,3.2-油缸连接座,3.3-油缸销钉,3.4-减震伸缩油缸,3.5-液压马达固定座,3.6-液压马达,3.7-轮胎轮毂,3.8-固定套,3.9-前悬架固定立柱,3.10-悬架主立柱,4-主机架,5-后悬架系统,5.1-鼓式制动器,5.2-支撑组件,5.3-后悬架固定立柱,5.4-后连接套筒,6-油箱,7-泵站,8-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平台高度可调的高地隙液压平台,包括驾驶室1、转向机构2、前悬架系统3、主机架4、后悬架系统5、油箱6、泵站7、发动机8。所述驾驶室1包括驾驶外框及内部操控装置以及座椅等辅助设备。转向机构2用于完成车辆转向功能,其通过转向油缸2.3驱动。所述前悬架系统3用于完成包括减震、支撑以及平台高度调整等工作,当前悬架系统3与转向机构2配合时,可以完成车辆转向功能,同时,前悬驾系统3底端位置装有液压马达3.6,可以完成驱动行走。主框架4除用于安装驾驶室1、发动机8、泵站7、油箱6外,同时也是未来工作机构的安装位置,例如可以在主框架4上部安装喷药机及药罐,组成高地隙喷药机,也可以在上部安装枸杞、红枣采收装置,组成枸杞、红枣采摘机。后悬架系统5具有减震、支撑以及调整平台高度的作用,同时由于采用了双支撑体系,使得后悬架系统可以承受更大重量。所述油箱6为系统提供液压油和发动机8所需的油;所述泵站7用于为整机及未来配装机构提供动力;所述发动机8用于为泵站提供动力。
如图2所示,前悬架系统3包括:前连接套筒3.1、油缸连接座3.2、油缸销钉3.3、减震伸缩油缸3.4、液压马达固定座3.5、液压马达3.6、轮胎轮毂3.7、固定套3.8、前悬架固定立柱3.9、悬架主立柱3.10。悬架主立柱3.10下端与液压马达固定座3.5焊接,液压马达固定座3.5通过螺栓螺母与液压马达3.6的一端连接,液压马达3.6另一端通过螺栓螺母与轮胎轮毂3.7相连,悬架主立柱3.10上端与所述减震伸缩油缸3.4固定连接,所述前连接套筒3.1与所述悬架主立柱3.10通过花键连接,使得所述前连接套筒3.1与所述悬架主立柱3.10之间只能上下滑动而无相对转动,减震伸缩油缸3.4的上端与前悬架固定立柱3.9上端形成铰接,所述前悬架固定立柱3.9布置于前连接套筒3.1外,前连接套筒3.1通过固定套3.8限定其上下位置,所述转向机构2通过前连接套筒3.1与前悬架系统3连接。
如图3所示,转向机构2包括直拉杆2.1、横拉杆2.2、固定座2.3、转向油缸2.4、连接端2.5、球铰2.6。其中固定座2.3固定于车架上,转向油缸2.4一端与固定座2.3连接,另一端与连接端2.5相连,连接端2.5与横拉杆2.2固定在一起,当转向油缸2.4伸出或者缩回时,推动横拉杆2.2运动,横拉杆2.2与直拉杆2.1铰接,横拉杆2.2的运动传递到直拉杆2.1,最后传递到前悬架系统3中的前连接套筒3.1上,前连接套筒3.1沿轴线方向转动。
如图4所示,后悬架系统为双支撑结构,包含两根悬架主立柱3.10和两个减震伸缩油缸3.4,所述轮胎轮毂3.7一侧设置有液压马达3.6,所述液压马达3.6上连接液压马达固定座3.5,另一侧设置有鼓式制动器5.1和支撑组件5.2,所述鼓式制动器5.1一端与轮胎轮毂3.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组件5.2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固定座3.5和所述支撑组件5.2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悬架主立柱3.10,所述悬架主立柱3.10上固定连接所述减震伸缩油缸3.4,所述减震伸缩油缸3.4的上端与后悬架固定立柱5.3上端形成铰接,所述后悬架固定立柱5.3布置于后连接套筒5.4外,后连接套筒5.4通过固定套3.8限定其上下位置,所述后连接套筒5.4与所述悬架主立柱3.10通过花键形式配合连接。
本发明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启动发动机,接通液压管路,液压系统开始工作,车辆开始运行,所述转向机构2通过固定座2.3与车架相连,液压系统为转向油缸2.4提供动力,转向油缸2.4通过连接端2.5与横拉杆2.2连接,转向油缸将转矩传递给直拉杆2.1,所述直拉杆2.1与所述前连接套筒3.1固定连接,由于所述前连接套筒3.1与所述悬架主立柱3.10通过花键连接,因此所前连接套筒3.1与所述悬架主立柱3.10之间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从而可以将转向油缸2.4的转矩直接传递到轮胎上,从而实现转向功能。当遇到障碍物时,减震伸缩油缸3.4被压缩,液压油压力升高,该信号被传递到中控系统当中,中控系统给出指令,打开与对应伸缩液压缸相连的电磁阀,液压油流回油箱,减震伸缩油缸3.4被障碍物产生的反作用力压回,跨过障碍物后,液压泵系统根据中控系统指令给该油缸供油,保持液压缸内部油压稳定,完成越障,从而实现减震功能;当平台需要整体提升时,为6支减震伸缩油缸3.4同步供油,减震伸缩油缸3.4伸出,从而整个液压平台整体被提升;当遇到紧急障碍物时,后轮安装的鼓式制动器工作,提供制动力,确保车辆停止。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