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对空气净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然而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净化效率低,且净化效果差,不能对空气进行有效的过滤,并且不能实现水与空气的充分接触,净化效果不理想,同时水使用一次后便派出,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环保,且会增加空气净化的成本。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所述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包括进气框、位于所述进气框下方的抽气装置、位于所述抽气装置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右侧的水箱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内的洒水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上的旋转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下方的连接装置及位于所述连接装置左侧的第三框体装置,所述进气框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若干第一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收容于其内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之间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上方的第一海绵块及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上方的第二过滤网,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左侧的第一支架及位于所述抽气管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密封环、位于所述密封环下方的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下方的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第一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阀门,所述水箱装置包括水箱、位于所述水箱内的第五过滤网、位于所述水箱上方的进水斗、位于所述水箱左侧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水箱左侧的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阀门、位于所述水箱下方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的第三固定杆,所述洒水装置包括第三支架、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端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方的旋转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架右侧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旋转板下方的第一连接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下方的第一拉线、位于所述第一拉线右侧的第二横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左端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右侧的第一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上的第一输出轴、位于所述第一电机下方的第一弯曲杆,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三管道、位于所述第三管道上方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右侧的第二框体、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左侧的第五固定杆、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第六过滤网,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电机上下两侧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二电机左侧的转轴、位于所述转轴左侧的旋转块、设置于所述旋转块上的刷毛及位于所述旋转块右侧的支撑环,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四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上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三框体装置包括第三框体、位于所述第三框体上方的第六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框体右侧的第五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上的第四阀门、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内的第七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七过滤网上方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七过滤网下方凸轮、位于所述凸轮下方的第八过滤网及位于所述第八过滤网下方的第四弹簧。
所述第一通孔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进气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进气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进气框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所述抽气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进气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进气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第五通孔、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及位于所述第六通孔左侧的第七通孔,所述抽气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呈圆环状,所述密封环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位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下方,所述第三过滤网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密封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水箱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水箱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九通孔,所述第五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水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且与所述水箱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呈竖直状且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架枢轴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旋转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上,所述第一拉线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体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圆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圆孔,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五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呈水平状,所述第六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圆孔的上方。
所述第四支架设有两个,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转轴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转轴的左端与所述旋转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二框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旋转块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旋转块竖直放置,所述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旋转块上,所述刷毛呈竖直状,所述刷毛的一端与所述旋转块固定连接,所述刷毛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上,所述支撑环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支撑环水平放置,所述支撑环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的左表面顶靠在所述旋转块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
所述第四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圆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圆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四圆孔及位于所述第三圆孔下方的第五圆孔,所述第四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圆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四圆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圆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过滤网的横截面呈V字形,所述第七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七过滤网固定连接,所述凸轮与所述第三框体枢轴连接,所述第八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八过滤网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八过滤网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能够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有效的净化,净化效率高,并且净化效果理想,能够很好的满足室内空气净化的需求;同时可以对用于净化空气的水进行综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并且可以实现水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保证对空气净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包括进气框1、位于所述进气框1下方的抽气装置2、位于所述抽气装置2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右侧的水箱装置4、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内的洒水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右侧的第二框体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上的旋转装置7、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下方的连接装置8及位于所述连接装置8左侧的第三框体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框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进气框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若干第一通孔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2、收容于其内部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13、位于所述第一弹簧13之间的第一过滤网14、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14上方的第一海面块15及位于所述第一弹簧13上方的第二过滤网16。所述第一通孔11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进气框1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通孔11呈圆形且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通孔12呈圆形且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弹簧1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1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13的下端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16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二过滤网16起到支撑及缓冲的作用。所述第一过滤网1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14的下表面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14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2的上方。所述第一海绵块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海绵块15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过滤网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16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16的侧面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16可以在所述进气框1内上下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2包括抽气管2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21上的风机22、位于所述风机22左侧的第一支架23及位于所述抽气管21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24。所述抽气管2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2且与所述进气框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21的内部与所述进气框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22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风机22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风机22可以将所述进气框1内的空气抽入到所述抽气管21内。所述第一支架23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23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框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3的另一端与所述风机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4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24的上端与所述进气框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包括第一框体3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31内的密封环32、位于所述密封环32下方的第三过滤网33、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33下方的第四过滤网34、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34下方的第一斜板35、位于所述第一框体31下方的第一管道36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6上的第一阀门37。所述第一框体3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3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3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312、第五通孔313、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314及位于所述第六通孔341左侧的第七通孔315,所述第三通孔311、第四通孔312、第五通孔313、第六通孔314及第七通孔315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抽气管2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3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2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杆2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32呈圆环状,所述密封环3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环32位于所述第三通孔311的下方。所述第三过滤网33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33的上表面与所述密封环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3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过滤网34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35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5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过滤网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板35位于所述第六通孔314的上方,所述第一斜板35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3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315且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6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3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36内水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水箱装置4包括水箱41、位于所述水箱41内的第五过滤网42、位于所述水箱41上方的进水斗43、位于所述水箱41左侧的第二固定杆44、位于所述水箱41左侧的第二管道45、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45上的第二阀门46、位于所述水箱41下方的第二支架47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架47下方的第三固定杆48。所述水箱4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水箱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411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九通孔412,所述第八通孔411及第九通孔412呈圆形且与所述水箱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过滤网4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42的上表面与所述水箱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水斗43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进水斗4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411且与所述水箱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水斗43的内部与所述水箱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杆44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固定杆44的右端与所述水箱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4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45的右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412且与所述水箱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45的内部与所述水箱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45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4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45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阀门46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45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支架47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47的一端与所述水箱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4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杆48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7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洒水装置5包括第三支架51、位于所述第三支架51上端的第一固定块5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52上方的旋转板53、位于所述第三支架51右侧的第一横杆54、位于所述第一横杆54上方的第二弹簧55、设置于所述旋转板53下方的第一连接环56、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环56下方的第一拉线57、位于所述第一拉线57右侧的第二横杆58、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杆58左端的第一滚轮59、位于所述第二横杆58右侧的第一电机50、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50上的第一输出轴501、位于所述第一电机50下方的第一弯曲杆502。所述第三支架51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上端呈竖直状且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固定块5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块5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支架5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块5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固定块52的上表面与所述旋转板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板53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板5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旋转板53可以围绕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上端旋转。所述第一横杆54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54的左端与所述第三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旋转板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二弹簧55对所述旋转板5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连接环56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连接环56的两端与所述旋转板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58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58的左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滚轮59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59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横杆58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59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拉线5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5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57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59上,所述第一拉线57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五通孔313且与所述第一输出轴50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50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50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一电机50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固定杆48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50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输出轴50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0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机50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501旋转。所述第一弯曲杆50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50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机5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50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50挡住所述第五通孔313,使得所述第一框体31内的空气无法从所述第五通孔313排出。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包括第三管道61、位于所述第三管道61上方的第四固定杆62、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62右侧的第二框体63、位于所述第二框体63左侧的第五固定杆64、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63内的第六过滤网65。所述第三管道6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314且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6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固定杆62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固定杆6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6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框体63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第二框体63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圆孔63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圆孔632,所述第一圆孔632与所述第二圆孔632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管道6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一圆孔63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管道6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五固定杆64呈倾斜状,所述第五固定杆6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3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65呈水平状,所述第六过滤网65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过滤网65位于所述第二圆孔632的上方。
如图1所示,所述旋转装置7包括第二电机71、位于所述第二电机71上下两侧的第四支架72、位于所述第二电机71左侧的转轴73、位于所述转轴73左侧的旋转块74、设置于所述旋转块74上的刷毛75及位于所述旋转块74右侧的支撑环76。所述第二电机71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第二电机71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支架72设有两个,所述第四支架7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7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7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7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3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转轴7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机7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机71可以带动所述转轴73旋转,所述转轴73的左端与所述旋转块7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3贯穿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转轴73可以稳定的带动所述旋转块74旋转。所述旋转块74呈空心的圆台状,所述旋转块74竖直放置。所述刷毛75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旋转块74上,所述刷毛75呈竖直状,所述刷毛75的一端与所述旋转块74固定连接,所述刷毛75的另一端顶靠在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表面上。所述支撑环76呈横截面为圆环的柱体,所述支撑环76水平放置,所述支撑环76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76的左表面顶靠在所述旋转块74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旋转块74可以稳定的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装置8包括第四管道81及设置于所述第四管道81上的第三阀门82。所述第四管道8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圆孔63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8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6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阀门82用于控制所述第四管道81内空气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框体装置9包括第三框体91、位于所述第三框体91上方的第六固定杆92、位于所述第三框体91右侧的第五管道93、设置于所述第五管道93上的第四阀门94、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91内的第七过滤网95、位于所述第七过滤网95上方的第三弹簧96、位于所述第七过滤网95下方凸轮97、位于所述凸轮97下方的第八过滤网98及位于所述第八过滤网98下方的第四弹簧99。所述第三框体91呈空心的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框体9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圆孔911、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四圆孔912及位于所述第三圆孔911下方的第五圆孔913,所述第三圆孔911、第四圆孔912及第五圆孔913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管道8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圆孔911且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四管道81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36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四圆孔912且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6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六固定杆9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杆9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31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固定杆92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9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64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9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管道93的左端对准所述第四圆孔913且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五管道93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阀门94用于控制所述第五管道93内气体及水的流量。所述第七过滤网95的横截面呈V字形,所述第七过滤网95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七过滤网95可以在所述第三框体91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三弹簧96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9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框体9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96的下端与所述第七过滤网95固定连接,对所述第七过滤网9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凸轮97与所述第三框体9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凸轮97在所述第三框体91内旋转,所述凸轮97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凸轮97旋转。所述第八过滤网9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八过滤网98的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八过滤网98可以在所述第三框体91内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弹簧99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弹簧99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99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9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99的上端与所述第八过滤网98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八过滤网98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使用时,首先将其放置在室内,然后将用于净化的水倒入到所述进水斗43内,然后水经过第五过滤网42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水箱41内。然后打开风机22的开关,使得所述风机22开始运行,使得外界的空气经过第一通孔11进入到所述进气框1内,然后经过所述第二过滤网16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二过滤网16的下方,所述第一弹簧13对所述第二过滤网16起到支撑及缓冲的作用,防止气压过大对所述第二过滤网16造成损坏。然后空气经过所述第一海绵块15的过滤且经过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抽气管21内,此时可以过滤掉空气中大部分的颗粒杂质,然后经过第三通孔311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31内。此时进入到所述密封环32内,然后经过所述第三过滤网33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三过滤网33的下方。此时打开第二阀门46,使得水箱41内的水从所述第二管道45流入到所述第一框体31内,然后喷洒到所述旋转板53上,此时打开第一电机50,使得所述第一电机50带动所述第一输出轴50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拉线57被拉紧,然后使得所述旋转板53围绕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上端顺时针旋转,当所述旋转板53的右端向下移动一段距离时,关闭第一电机50,所述旋转板53在所述第二弹簧55的作用下围绕所述第三支架51的上端逆时针旋转,然后所述旋转板53将喷洒到其上方的水向上推动,使得水向左上方溅出的更高,且会与所述第三过滤网33接触,进而可以对第三过滤网33浸湿,使得第三过滤网33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更好,且溅出的水与被第三过滤网33过滤的空气充分接触,使得水对空气的净化效果更好。通过不断的关闭及打开第一电机50,使得所述旋转板53的右端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旋转板53可以不断的将水溅到第三过滤网33上,且可以不断的对空气进行净化。水对空气净化后滴落在左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斜板35的左侧,从而使得水无法从所述第六通孔314进入到所述第三管道61内,滴落下来的水可以对所述第四过滤网34浸湿,当水箱41内的水全部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31内时,水集中到所述第一斜板35的左侧,且由于水箱41的容积有限,使得水面不会超出第一斜板35上端的高度。经过水净化后的空气经过浸湿的第四过滤网34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斜板35的右侧,且进入到所述第三管道61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63内,此时打开第二电机71,使得所述转轴73旋转,进而使得所述旋转块74随之旋转,所述旋转块74带动所述刷毛75随之旋转,使得所述刷毛75可以对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63内的空气进行过滤,过滤掉空气中的颗粒杂质。然后空气经过第二圆孔632进入到所述第四管道81内,然后打开第三阀门82,使得所述第四管道81内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91内,然后经过所述第七过滤网95及第八过滤网98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八过滤网98的下方,打开第四阀门94,然后空气经过所述第五管道93排出。使用者可以打开与凸轮97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凸轮97旋转,进而推动所述第七过滤网95及第八过滤网98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可以防止第七过滤网95及第八过滤网98被杂质堵塞住,保证过滤的顺利进行,过滤效率更高。当空气全部排出后,打开第一阀门37,使得第一框体31内的水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36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91内,然后浸湿第七过滤网95及第八过滤网98,对所述第七过滤网95及第八过滤网98起到清洗的作用,最后水从所述第五管道93排出。至此,本发明高效的室内用环保空气过滤器使用过程描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