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手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盘扣式脚手架。
背景技术
盘扣式脚手架又叫圆盘式脚手架,和轮扣式脚手架并不是同一类型,圆盘式的连接方式是国际主流的脚手架连接方式,合理的节点设计能都达到各杆件传力均通过节点中心,技术成熟,连接牢固、结构稳定、安全可靠,该产品从下料开始,整个产品加工要经过20道工序,每道工序均采用专业机器进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特别是横杆、立杆的制作,采用自主开发的全自动焊接专机,做到了产品精度高、互换性强、质量稳定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扣式脚手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盘扣式脚手架,包括立杆、连接盘、插口、第一固定座、螺钉、万向轮、水平固定柱、竖直固定柱、第二固定座、螺孔、固定板、螺栓、连接板、斜杆、水平杆、固定块、插接柱,所述立杆下部外侧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连接盘,所述连接盘上端等角度开有多个竖直方向的插口,所述立杆下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四角螺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螺钉,所述螺钉下端与万向轮螺接固定,所述立杆下部等角度焊接固定有四个水平方向的水平固定柱,所述水平固定柱远离立杆的一侧下端焊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竖直固定柱,所述竖直固定柱下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上端四角开有螺孔,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螺接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螺栓的一端焊接固定有斜杆,所述固定板与水平杆前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下端焊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插接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固定座右端通过铰链与万向轮上端铰接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插接柱的形状与插口相匹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竖直固定柱的长度小于万向轮的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螺孔通过固定螺钉与地面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使用时在万向轮的作用下推动到合适的地点,将螺钉与万向轮螺动分离,再将万向轮沿铰链转动,转动后由于高度下降,第二固定板与地面接触,通过固定螺钉将四块第二固定板与地面固定,之后将水平杆和固定板通过插接柱与插口插接固定,再通过螺栓调整斜杆的倾斜角使其到达合适的高度与位置,调整好后将水平杆与斜杆的另一端与另外的连接盘插接固定即可;使用完毕后将水平杆与斜杆拿下,将立杆抬起后沿铰链转动万向轮,与第一固定座贴合后使用螺钉将第一固定座与万向轮螺接固定,推走即可,本实用新型采用四底座与地面固定,更好的加强了脚手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万向轮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中:1、立杆,2、连接盘,3、插口,4、第一固定座,5、螺钉,6、万向轮,7、水平固定柱,8、竖直固定柱,9、第二固定座,10、螺孔,11、固定板,12、螺栓,13、连接板,14、斜杆,15、水平杆,16、固定块,17、插接柱,18、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盘扣式脚手架,包括立杆1、连接盘2、插口3、第一固定座4、螺钉5、万向轮6、水平固定柱7、竖直固定柱8、第二固定座9、螺孔10、固定板11、螺栓12、连接板13、斜杆14、水平杆15、固定块16、插接柱17,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1下部外侧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连接盘2,所述连接盘2上端等角度开有多个竖直方向的插口3,所述立杆1下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固定座4,所述第一固定座4四角螺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螺钉5,所述螺钉5下端与万向轮6螺接固定,所述立杆1下部等角度焊接固定有四个水平方向的水平固定柱7,所述水平固定柱7远离立杆1的一侧下端焊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竖直固定柱8,所述竖直固定柱8下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第二固定座9,所述第二固定座9上端四角开有螺孔10,所述固定板11通过螺栓12螺接固定有连接板13,所述连接板13远离螺栓12的一端焊接固定有斜杆14,所述固定板11与水平杆15前端焊接固定有水平方向的固定块16,所述固定块16下端焊接固定有竖直方向的插接柱17。
所述第一固定座4右端通过铰链18与万向轮6上端铰接固定。
所述插接柱17的形状与插口3相匹配。
所述竖直固定柱8的长度小于万向轮6的直径。
所述螺孔10通过固定螺钉与地面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在万向轮的作用下推动到合适的地点,将螺钉与万向轮螺动分离,再将万向轮沿铰链转动,转动后由于高度下降,第二固定板与地面接触,通过固定螺钉将四块第二固定板与地面固定,之后将水平杆和固定板通过插接柱与插口插接固定,再通过螺栓调整斜杆的倾斜角使其到达合适的高度与位置,调整好后将水平杆与斜杆的另一端与另外的连接盘插接固定即可;使用完毕后将水平杆与斜杆拿下,将立杆抬起后沿铰链转动万向轮,与第一固定座贴合后使用螺钉将第一固定座与万向轮螺接固定,推走即可。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