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种植领域,特别是一种水稻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水稻种植的过程为: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育苗: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传统的育苗即播种过程多采用人工撒种,人工撒种后水稻苗出苗多为随机性和杂乱性,后期的插秧过程人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水稻播种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播种装置,包括行进滚轮、转轴、播种盘、中心套筒、连杆、握把、压种辊、牵引绳、安装套筒,两行进滚轮之间连接安装了转轴,转轴杆体套装有播种盘,转轴杆体中心位置套装有中心套筒,中心套筒筒体螺纹安装了连杆,连杆杆体顶端垂直安装有握把,安装套筒套装在转轴两侧端位置,安装套筒螺钉安装了牵引绳,牵引绳另一端使用螺栓固定安装压种辊。
优选的,所述播种盘由储料筒、安装螺纹圈、出料孔和储料盖组成,储料筒筒体使用安装螺纹圈螺纹紧固安装在转轴上,储料筒筒体中心位置设置有储料盖,储料筒筒体中心位置切割成型有出料孔。
优选的,所述播种盘盘体材质为PVC塑料材质。
优选的,所述压种辊为不锈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种水稻播种装置,本装置设计适用于水稻的播种作业,打开储料盖,将水稻种子灌装在播种盘的储料筒内,封装好储料盖,人力紧握握把,连杆带动行进滚轮和播种盘滚动,在行进过程中,种子透过出料孔排出,压种辊压实种子,播种盘间距一致,为后期插秧工序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稻播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种辊和牵引绳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播种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进滚轮,2、转轴,3、播种盘,4、中心套筒,5、连杆,6、握把,7、压种辊,8、牵引绳,9、安装套筒,10、储料筒,11、安装螺纹圈,12、出料孔,13、储料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水稻播种装置,包括行进滚轮1、转轴2、播种盘3、中心套筒4、连杆5、握把6、压种辊7、牵引绳8、安装套筒9,两行进滚轮1之间连接安装了转轴2,转轴2杆体套装有播种盘3,转轴2杆体中心位置套装有中心套筒4,中心套筒4筒体螺纹安装了连杆5,连杆5杆体顶端垂直安装有握把6,安装套筒9套装在转轴2两侧端位置,安装套筒9螺钉安装了牵引绳8,牵引绳8另一端使用螺栓固定安装压种辊7。
所述播种盘3由储料筒10、安装螺纹圈11、出料孔12和储料盖13组成,储料筒10筒体使用安装螺纹圈11螺纹紧固安装在转轴2上,储料筒10筒体中心位置设置有储料盖13,储料筒10筒体中心位置切割成型有出料孔12。
所述播种盘3盘体材质为PVC塑料材质。
所述压种辊7为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一种水稻播种装置,本装置设计适用于水稻的播种作业,打开储料盖,将水稻种子灌装在播种盘的储料筒内,封装好储料盖,人力紧握握把,连杆带动行进滚轮和播种盘滚动,在行进过程中,种子透过出料孔排出,压种辊压实种子,播种盘间距一致,为后期插秧工序提供了便利。
播种盘设置有多组出料孔,多组出料孔的设计保证了育苗过程的成活率。压种辊为不锈钢管,管体两端焊接密封,压种辊利用自身重力进行压种作业。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