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摩器材,尤其涉及一种专用于医疗下肢瘫痪病人按摩器材。
背景技术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按摩指通过身体接触,对皮肤下的肌肉进行积压或拉伸的行为,以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使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愈病痛的目的。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当下肢瘫痪病人想要恢复以前的状况时,就需要人工每天用手掌心对其下肢进行轻柔按摩,从而达到加速血液循环,由于是人工用手掌心对其下肢进行轻柔按摩,人工长时间对病人下肢进行轻柔按摩,手掌心容易酸痛,如此恢复效率低,且当病人较多容易忙不过来,且劳动强度大,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提高恢复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按摩器材。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人工不能长时间对病人下肢进行轻柔按摩,病人较多容易忙不过来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恢复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专用于医疗下肢瘫痪病人按摩器材。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专用于医疗下肢瘫痪病人按摩器材,包括有底板、第一滑块、气缸、第一固定板、第一支架、第一安装板、轴承座、转轴、座椅、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板、软带、第一电机、第一转辊、第一凸块、第一带轮、第一平皮带、第四连接杆、第一滑轨和第二滑块,底板上的右侧开有滑槽,滑槽内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顶部安装有气缸,气缸伸缩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滑槽左侧的底板上连接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左侧面的上部连接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的左侧面安装有轴承座,轴承座上连接有转轴,转轴的顶端连接有座椅,第一支架的顶部铰接连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底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后侧面的下部与第一固定板前侧面的左侧铰接连接,第一固定板前侧面的右侧铰接连接有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连接有软带,第三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开口,左侧第一开口内的第三连接板上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转辊,右侧第一开口内的第三连接板上转动式也连接有第一转辊,第一转辊的圆周壁上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第一凸块,第一转辊的前侧连接有第一带轮,两个第一带轮之间绕有第一平皮带,右侧第一开口右侧的第三连接板底部连接有第四连接杆,滑槽右侧的底板上连接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设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前侧面与第四连接杆后侧面的下部铰接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孔板、第一定滑轮、第二固定板、第二滑轨、第三滑块、固定块、第一弹簧、固定杆、插杆和第一拉绳,第一固定板底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孔板,第一支架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转轴左侧的座椅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下部开有插孔,底板上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上设有第三滑块,第二滑轨左侧的底板上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与第三滑块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三滑块的顶部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右侧面的上部连接有插杆,插杆位于插孔内,第三滑块的右侧面连接有第一拉绳,第一拉绳绕过第一定滑轮,第一拉绳的顶端与第一孔板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二支架、第五连接杆、第一连接块、第四连接板、第二弹簧、第二电机、第二转辊、第二凸块、第二带轮和第二平皮带,第一滑轨右侧的底板上连接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内的顶部左侧连接有第五连接杆,第五连接杆后侧面的下部铰接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的左侧面连接有第四连接板,第四连接板顶部的左侧与第二支架内的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第四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二开口,右侧第二开口内的第四连接板上安装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转辊,左侧第二开口内的第四连接板上转动式也连接有第二转辊,第二转辊的圆周壁上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第二凸块,第二转辊的前侧连接有第二带轮,两个第二带轮之间绕有第二平皮带。
进一步,还包括有安装杆、第五连接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弹簧、第三电机、第三转辊和按摩球,第二支架内的右侧面上部连接有安装杆,安装杆后侧面的左部铰接连接有第五连接板,第五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的右侧面与第二支架内的右侧面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三弹簧,第二安装板的上部安装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三转辊,第三电机下侧的第二安装板上均匀间隔的转动式也连接有多个第三转辊,第三转辊上连接有按摩球。
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二孔板、支杆、螺母、螺杆、第二连接块、小支架、第二定滑轮、第二拉绳和转盘,第二支架的左侧开有通孔,第二弹簧右侧的第四连接板顶部连接有第二孔板,通孔左侧的第二支架顶部连接有支杆,支杆的顶端连接有螺母,螺母内设有螺杆,螺杆的右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通孔右侧的第二支架顶部连接有小支架,小支架的左侧面连接有第二定滑轮,第二连接块的前侧面连接有第二拉绳,第二拉绳的末端绕过第二定滑轮,第二拉绳穿过通孔,第二拉绳的底端与第二孔板连接,螺杆的左端连接有转盘。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病人的下肢进行按摩时,先人工将病人放置到座椅上,再人工将病人腿部放置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上,随后人工启动气缸使第一固定板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当第一固定板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工关闭气缸。然后人工启动第一电机使左侧的第一转辊转动,左侧的第一转辊转动带动左侧的第一带轮转动,左侧的第一带轮转动通过第一平皮带使右侧的第一带轮转动,右侧的第一带轮转动右侧的第一转辊随之转动,第一转辊转动能够带动第一凸块转动,第一凸块转动能够对病人的小腿进行按摩,当病人按摩完成后,人工关闭第一电机,随后人工将病人从座椅抬走即可。
气缸使第一固定板向上移动,第一固定板向上移动带动第一孔板向上移动,第一孔板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拉绳使第三滑块在第二滑轨上向右移动,第一弹簧随之伸缩,第三滑块向右移动通过固定杆使插杆插入插孔内,当插杆插入插孔内后,人工关闭气缸。如此能够对第二固定板进行固定,进而能够将座椅进行固定,防止病人在进行腿部按摩时座椅转动,当病人腿部按摩完成后,人工启动气缸使第一固定板向下移动,在第一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使第三滑块向左移动复位,第三滑块向左移动复位通过固定杆使插杆移出插孔内,如此能够解除对座椅的固定,当插杆向左移动复位后,人工关闭气缸即可。
第二弹簧起支撑作用,当对病人小腿进行按摩时,人工启动第二电机使右侧的第二转辊转动,右侧的第二转辊转动带动右侧的第二带轮转动,右侧的第二带轮转动通过第二平皮带使左侧的第二带轮转动,左侧的第二带轮转动左侧的第二转辊随之转动,第二转辊转动带动第二凸块转动,第二凸块转动能够对病人的大腿进行按摩,如此能够加强按摩效率,从而使按摩效果提高,当病人完成按摩后,人工关闭第二电机。
当对病人的小腿和大腿进行按摩时,人工将病人的脚底板放置与按摩球接触,随后人工启动第三电机使上侧的第三转辊转动,上侧的第三转辊转动带动上侧的按摩球转动,上侧的按摩球转动能够带动相邻的按摩球转动,按摩球转动能够对病人的脚底板进行按摩,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从而加快病人的血液循环,进而能够促进病人的新陈代谢。
当需要第二凸块对病人的大腿进行按摩时,病人用手顺时针转动转盘,转盘顺时针转动使螺杆顺时针转动,螺杆顺时针转动能够使第二连接块向左移动,第二连接块向左移动能够放松第二拉绳,在第四连接板的重力作用下能够使第二弹簧拉伸,当第二凸块与病人的大腿紧贴时,病人停止转动转盘,当病人完成按摩后,病人逆时针转动转盘通过第二拉绳使第四连接板向上摆动,在第二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使第四连接板摆动复位,如此能够使第二凸块与病人的大腿紧贴,从而再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3)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了能够提高恢复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且人工启动第二电机使第二凸块转动能够对病人的大腿进行按摩,并人工启动第三电机使按摩球能够对病人的脚底板进行按摩,如此能够加快病人的血液循环,进而能够促进病人的新陈代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进一步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板,2-滑槽,3-第一滑块,4-气缸,5-第一固定板,6-第一支架,7-第一安装板,8-轴承座,9-转轴,10-座椅,11-第一连接杆,12-第二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杆,14-第三连接杆,15-第三连接板,16-软带,17-第一开口,18-第一电机,19-第一转辊,20-第一凸块,21-第一带轮,22-第一平皮带,23-第四连接杆,24-第一滑轨,25-第二滑块,26-第一孔板,27-第一定滑轮,28-第二固定板,29-插孔,30-第二滑轨,31-第三滑块,32-固定块,33-第一弹簧,34-固定杆,35-插杆,36-第一拉绳,37-第二支架,38-第五连接杆,39-第一连接块,40-第四连接板,41-第二弹簧,42-第二开口,43-第二电机,44-第二转辊,45-第二凸块,46-第二带轮,47-第二平皮带,48-安装杆,49-第五连接板,50-第二安装板,51-第三弹簧,52-第三电机,53-第三转辊,54-按摩球,55-通孔,56-第二孔板,57-支杆,58-螺母,59-螺杆,60-第二连接块,61-小支架,62-第二定滑轮,63-第二拉绳,64-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专用于医疗下肢瘫痪病人按摩器材,如图1-5所示,包括有底板1、第一滑块3、气缸4、第一固定板5、第一支架6、第一安装板7、轴承座8、转轴9、座椅10、第一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杆13、第三连接杆14、第三连接板15、软带16、第一电机18、第一转辊19、第一凸块20、第一带轮21、第一平皮带22、第四连接杆23、第一滑轨24和第二滑块25,底板1上的右侧开有滑槽2,滑槽2内设有第一滑块3,第一滑块3的顶部安装有气缸4,气缸4伸缩杆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固定板5,滑槽2左侧的底板1上连接有第一支架6,第一支架6左侧面的上部连接有第一安装板7,第一安装板7的左侧面安装有轴承座8,轴承座8上连接有转轴9,转轴9的顶端连接有座椅10,第一支架6的顶部铰接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1,第一连接杆11的顶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2,第二连接板12底部的右侧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3,第二连接杆13后侧面的下部与第一固定板5前侧面的左侧铰接连接,第一固定板5前侧面的右侧铰接连接有第三连接杆14,第三连接杆14的顶端连接有第三连接板15,第三连接板15与第二连接板12之间连接有软带16,第三连接板15的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一开口17,左侧第一开口17内的第三连接板15上安装有第一电机18,第一电机18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一转辊19,右侧第一开口17内的第三连接板15上转动式也连接有第一转辊19,第一转辊19的圆周壁上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第一凸块20,第一转辊19的前侧连接有第一带轮21,两个第一带轮21之间绕有第一平皮带22,右侧第一开口17右侧的第三连接板15底部连接有第四连接杆23,滑槽2右侧的底板1上连接有第一滑轨24,第一滑轨24上设有第二滑块25,第二滑块25的前侧面与第四连接杆23后侧面的下部铰接连接。
还包括有第一孔板26、第一定滑轮27、第二固定板28、第二滑轨30、第三滑块31、固定块32、第一弹簧33、固定杆34、插杆35和第一拉绳36,第一固定板5底部的左侧连接有第一孔板26,第一支架6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有第一定滑轮27,转轴9左侧的座椅10底部连接有第二固定板28,第二固定板28的下部开有插孔29,底板1上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滑轨30,第二滑轨30上设有第三滑块31,第二滑轨30左侧的底板1上连接有固定块32,固定块32与第三滑块31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33,第三滑块31的顶部连接有固定杆34,固定杆34右侧面的上部连接有插杆35,插杆35位于插孔29内,第三滑块31的右侧面连接有第一拉绳36,第一拉绳36绕过第一定滑轮27,第一拉绳36的顶端与第一孔板26连接。
还包括有第二支架37、第五连接杆38、第一连接块39、第四连接板40、第二弹簧41、第二电机43、第二转辊44、第二凸块45、第二带轮46和第二平皮带47,第一滑轨24右侧的底板1上连接有第二支架37,第二支架37内的顶部左侧连接有第五连接杆38,第五连接杆38后侧面的下部铰接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9,第一连接块39的左侧面连接有第四连接板40,第四连接板40顶部的左侧与第二支架37内的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41,第四连接板40的左右两侧均开有第二开口42,右侧第二开口42内的第四连接板40上安装有第二电机43,第二电机4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转辊44,左侧第二开口42内的第四连接板40上转动式也连接有第二转辊44,第二转辊44的圆周壁上均匀间隔的连接有多个第二凸块45,第二转辊44的前侧连接有第二带轮46,两个第二带轮46之间绕有第二平皮带47。
还包括有安装杆48、第五连接板49、第二安装板50、第三弹簧51、第三电机52、第三转辊53和按摩球54,第二支架37内的右侧面上部连接有安装杆48,安装杆48后侧面的左部铰接连接有第五连接板49,第五连接板49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安装板50,第二安装板50的右侧面与第二支架37内的右侧面之间连接有多个第三弹簧51,第二安装板50的上部安装有第三电机52,第三电机52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三转辊53,第三电机52下侧的第二安装板50上均匀间隔的转动式也连接有多个第三转辊53,第三转辊53上连接有按摩球54。
还包括有第二孔板56、支杆57、螺母58、螺杆59、第二连接块60、小支架61、第二定滑轮62、第二拉绳63和转盘64,第二支架37的左侧开有通孔55,第二弹簧41右侧的第四连接板40顶部连接有第二孔板56,通孔55左侧的第二支架37顶部连接有支杆57,支杆57的顶端连接有螺母58,螺母58内设有螺杆59,螺杆59的右端连接有第二连接块60,通孔55右侧的第二支架37顶部连接有小支架61,小支架61的左侧面连接有第二定滑轮62,第二连接块60的前侧面连接有第二拉绳63,第二拉绳63的末端绕过第二定滑轮62,第二拉绳63穿过通孔55,第二拉绳63的底端与第二孔板56连接,螺杆59的左端连接有转盘64。
工作原理:一种专用于医疗下肢瘫痪病人按摩器材,如图1-5所示,当需要对病人的下肢进行按摩时,先人工将病人放置到座椅10上,再人工将病人腿部放置到第二连接板12和第三连接板15上,随后人工启动气缸4使第一固定板5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当第一固定板5上下移动至合适位置后,人工关闭气缸4。然后人工启动第一电机18使左侧的第一转辊19转动,左侧的第一转辊19转动带动左侧的第一带轮21转动,左侧的第一带轮21转动通过第一平皮带22使右侧的第一带轮21转动,右侧的第一带轮21转动右侧的第一转辊19随之转动,第一转辊19转动能够带动第一凸块20转动,第一凸块20转动能够对病人的小腿进行按摩,当病人按摩完成后,人工关闭第一电机18,随后人工将病人从座椅10抬走即可。
气缸4使第一固定板5向上移动,第一固定板5向上移动带动第一孔板26向上移动,第一孔板26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拉绳36使第三滑块31在第二滑轨30上向右移动,第一弹簧33随之伸缩,第三滑块31向右移动通过固定杆34使插杆35插入插孔29内,当插杆35插入插孔29内后,人工关闭气缸4。如此能够对第二固定板28进行固定,进而能够将座椅10进行固定,防止病人在进行腿部按摩时座椅10转动,当病人腿部按摩完成后,人工启动气缸4使第一固定板5向下移动,在第一弹簧33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使第三滑块31向左移动复位,第三滑块31向左移动复位通过固定杆34使插杆35移出插孔29内,如此能够解除对座椅10的固定,当插杆35向左移动复位后,人工关闭气缸4即可。
当对病人小腿进行按摩时,人工启动第二电机43使右侧的第二转辊44转动,右侧的第二转辊44转动带动右侧的第二带轮46转动,右侧的第二带轮46转动通过第二平皮带47使左侧的第二带轮46转动,左侧的第二带轮46转动左侧的第二转辊44随之转动,第二转辊44转动带动第二凸块45转动,第二凸块45转动能够对病人的大腿进行按摩,如此能够加强按摩效率,从而使按摩效果提高,当病人完成按摩后,人工关闭第二电机43。
当对病人的小腿和大腿进行按摩时,人工将病人的脚底板1放置与按摩球54接触,随后人工启动第三电机52使上侧的第三转辊53转动,上侧的第三转辊53转动带动上侧的按摩球54转动,上侧的按摩球54转动能够带动相邻的按摩球54转动,按摩球54转动能够对病人的脚底板1进行按摩,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从而加快病人的血液循环,进而能够促进病人的新陈代谢。当需要第二凸块45对病人的大腿进行按摩时,病人用手顺时针转动转盘64,转盘64顺时针转动使螺杆59顺时针转动,螺杆59顺时针转动能够使第二连接块60向左移动,第二连接块60向左移动能够放松第二拉绳63,在第四连接板40的重力作用下能够使第二弹簧41拉伸,当第二凸块45与病人的大腿紧贴时,病人停止转动转盘64,当病人完成按摩后,病人逆时针转动转盘64通过第二拉绳63使第四连接板40向上摆动,在第二弹簧41弹力的作用下能够使第四连接板40摆动复位,如此能够使第二凸块45与病人的大腿紧贴,从而再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