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缓冲溢洪道。
背景技术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用于宣泄规划库容所不能容纳的洪水,保证坝体安全的开敞式或带有胸墙进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筑物。溢洪道一般不经常工作,但却是水库枢纽中的重要建筑物,现有的溢洪道没有对倾斜的洪水进行减速的部分,使其在达到下游时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缓冲溢洪道,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重缓冲溢洪道,包括坝体、混凝土底板、第一缓冲坡、陡坡槽段、第二缓冲坡、平坡槽段,所述坝体上端铺设有混凝土底板,所述坝体上端左部设有第一缓冲坡,所述第一缓冲坡右端与斜向下的陡坡槽段连接,所述陡坡槽段右端与有第二缓冲坡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坡右端与平坡槽段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陡坡槽段下端开有竖直方向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多组水平方向的横向排水管,每两组所述横向排水管之间沿水平方向固定有多个竖直方向纵向排水管,多组所述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之间填充有砂浆。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混凝土底板的厚度在5cm-10cm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一缓冲坡与坝体呈垂直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第二缓冲坡为水平设置的圆弧形坡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皆由无砂混凝土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当水库水量溢出时与第一缓冲坡撞击,撞击后减少了部分洪水的动能,之后顺着陡坡槽段向下流去,在经过第二缓冲坡时打到第二缓冲坡的内部后,再经过弧形上坡的减速进一步减少洪水的动能,再之后洪水经过平坡槽段的缓冲流入下游,在整个过程中对洪水进行了两次减能,大大减少了其的动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段缓冲坡对洪水的动能进行缓冲,减少了洪水下冲时对下游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陡坡槽段下端内部剖视图。
图中:1、坝体,2、混凝土底板,3、第一缓冲坡,4、陡坡槽段,5、第二缓冲坡,6、平坡槽段,7、排水槽,8、横向排水管,9、纵向排水管,10、砂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双重缓冲溢洪道,包括坝体1、混凝土底板2、第一缓冲坡3、陡坡槽段4、第二缓冲坡5、平坡槽段6,所述坝体1上端铺设有混凝土底板2,所述坝体1上端左部设有第一缓冲坡3,所述第一缓冲坡3右端与斜向下的陡坡槽段4连接,所述陡坡槽段4右端与有第二缓冲坡5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坡5右端与平坡槽段6连接。
所述陡坡槽段4下端开有竖直方向的排水槽7,所述排水槽7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多组水平方向的横向排水管8,每两组所述横向排水管8之间沿水平方向固定有多个竖直方向纵向排水管9,多组所述横向排水管8与纵向排水管9之间填充有砂浆10。
所述混凝土底板2的厚度在5cm-10cm之间。
所述第一缓冲坡3与坝体1呈垂直设置。
所述第二缓冲坡5为水平设置的圆弧形坡体。
所述横向排水管8与纵向排水管9皆由无砂混凝土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水库水量溢出时与第一缓冲坡撞击,撞击后减少了部分洪水的动能,之后顺着陡坡槽段向下流去,在经过第二缓冲坡时打到第二缓冲坡的内部后,再经过弧形上坡的减速进一步减少洪水的动能,再之后洪水经过平坡槽段的缓冲流入下游,在整个过程中对洪水进行了两次减能,大大减少了其的动能。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